謝小莉
(光澤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南平 354100)
近年來,我國哈密瓜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哈密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尤其是廣西、福建等地,哈密瓜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其產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同時,我國哈密瓜在國際市場上也享有較高的聲譽和知名度。
南平市光澤縣地處閩北地區,屬丘陵地帶,光照強、晝夜溫差大(溫差可達15~20 ℃),有利于哈密瓜成熟期的糖分積累,故當地設施大棚哈密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采用設施栽培不影響光照,且避免了當地降雨量多的劣勢)。另外,設施大棚生產的哈密瓜品質優良(秋季設施大棚種植的哈密瓜含糖量可達17%,且網紋紋理清晰)、售價高(比其他地區種植的哈密瓜市場批發價高0.6~1.0元/kg)。在此背景下,為在閩北地區大面積推廣設施大棚哈密瓜種植技術,筆者擬對相關技術要點進行總結介紹,以供種植戶參考借鑒。
閩北地區降雨量多、早晚溫差大,高溫高濕環境易引起哈密瓜發生莖枯病和細菌性病害。經栽培實踐,閩北地區哈密瓜種植宜選擇“紅冠”“改良耀農25號”“金鳳凰”“玫瓏”“西州蜜”等品種,這些品種耐弱光、座果率高、病蟲害抗性強、后期抗裂性強、商品性好、產量高。
依據相關科學試驗和種植實踐,閩北地區宜在海拔240~300 m區域內種植哈密瓜。同時,鑒于哈密瓜對光照的要求較高,故宜選擇朝陽、排灌方便的田塊作育苗床,而大田種植則應選擇地勢開闊、背風向陽、排灌方便、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及土質為沙質土壤的田塊,且要求設施大棚通透性好。
種子先進行人工篩選,除去畸形、霉變、蟲蛀的種子,然后于晴天曬種2 d,且盡量做到每2~3 h翻動1次,以增強種子活力,提高種子發芽率,以及有效殺死種子攜帶的病原菌。將曬種后的種子放入50~55 ℃的溫水中浸泡20 min,浸泡期間不斷攪拌,使種子充分受熱,待其自然冷卻后,撈出種子并瀝干水分,然后用25~30 ℃溫水繼續浸種6~8 h(有條件的可采用強氯精500倍液浸種),浸種期間,須保持水溫在25~30 ℃。然后撈出種子用清水洗凈,并進行催芽,催芽時溫度保持在25~28 ℃,并要注意經常翻動種子,以確保催芽時有充足的氧氣(催芽容器盡量選擇透氣性好的容器,切勿用薄膜包裹或用開水燙種),待芽長0.5 cm時即可進行播種。
提前備好消毒育苗盤(一般先把育苗盤放在40%甲醇200倍液中浸泡2 h,然后再用薄膜密封包裹3 d消毒)和商品基質(每50 L基質需加入多福20 g,并澆透水拌勻)。播種前先往消毒好的育苗盤穴中加適量商品基質(基質不宜裝太滿,要在盤中預留一定的澆水空間),然后將裝好基質的育苗盤整齊擺放在苗床上,澆透水,待盤中基質完全浸透水后,開始播種。
播種時先在育苗盤每穴基質上戳1個深1.5 cm左右的孔,各穴孔深度盡量保持一致。每穴播1粒種子,播種后均勻覆蓋1 cm厚的基質,并澆透水1次,以保證種子出苗所需水分。
在閩北地區,春季種植哈密瓜以在4月上中旬播種為宜,且播種后要在育苗盤上覆蓋一層地膜,以保溫、保濕(遇到春季低溫,還需加蓋小拱棚);秋季種植哈密瓜,以在7月—8月初播種為宜,且播種后需覆蓋遮陽網,注意保持基質水分充足。
播種后至出苗前,每667 m2用翠立方(生物刺激素)15 mL、施普潤20 mL、霜霉威20 mL等兌水30 kg噴施;齊苗后,每667 m2用翠立方15 mL、茚蟲威20 mL、霜霉威20 mL兌水15 kg噴施,以防止瓜苗徒長和病蟲害發生;移栽前,每667 m2用中生菌素15 ɡ、茚蟲威20 mL、霜霉威20 mL兌水15 kg噴霧,以預防細菌和真菌性病害。
移栽前對設施大棚進行翻耕作畦,翻耕深度為30~40 cm,畦高30~40 cm、寬120 cm。同時,結合翻耕施入基肥,一般每667 m2施牛(羊)糞1 000 kg、海藻有機肥50 kg、鈣鎂肥25 kg、硼砂5 kg。此外,每畦上鋪3條滴灌帶(每條相隔20 cm),并在畦上覆蓋銀色反光膜(黑白雙色,白色朝上),然后在每條滴灌帶中間挖定植穴,每穴相距40 cm。
在閩北地區,春季種植哈密瓜,一般在苗齡30 d左右、葉齡3葉1心時進行移栽;秋季種植哈密瓜,一般在苗齡15 d左右、葉齡2葉1心時進行移栽。
選擇在晴天下午或陰天進行移栽。移栽時,先從基質盤中取出幼苗(帶土移栽),定植在預先挖好的穴中,然后澆足定根水。移栽后第2天開始檢查定苗情況若有死苗、缺棵等,需及時進行補苗。移栽3 d后,每667 m2用深海魚蛋白600 mL、噁霉靈170 g兌水500 kg澆灌;移栽5 d后,每667 m2用中生菌素40 g、阿維菌素40 mL、茚蟲威40 mL、翠立方40 mL兌水30 kg噴霧。
在哈密瓜瓜蔓生長至具第5節時進行吊蔓,并及時摘除側芽、側枝;當瓜蔓長至具第24節時進行打頂,以停止植株向上生長的態勢(最少留14張葉片,每次打完側芽、摘頂后,傷口用松脂酸銅噴霧殺菌)。
一般春季種植時選擇第12~14節子蔓,秋季種植時選擇第14~15節子蔓作為結瓜蔓,去除多余的側枝、子蔓,并在留果子蔓第1節雌花后留1張葉片摘心。
采用人工授粉方式,具體為:在每天上午9點前,選擇開放良好的雄花,除去花瓣,將雄花的花蕊與雌花的柱頭輕輕觸碰即可。授粉后2~3 d,雌花開始果實膨大,且生長迅速。授粉后1周,去除長勢不好的畸形果和劣質果,保留果型好、長勢快、發育良好的果實,且1蔓只留1果。
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于選果定型后(此時果實迅速膨大,植株進入需肥高峰期),根據哈密瓜植株長勢,適當追施膨瓜肥2次(兩次施肥間隔1周左右),并適當增施鉀肥。此外,還需噴施葉面肥2~3次,以促進哈密瓜的果實發育,增加果實糖分積累。在哈密瓜生長后期,需加強大棚的通風透光程度,以降低大棚內的空氣濕度,并在果實采收前15 d停止施肥水。
哈密瓜移植后7 d,要注意防治哈密瓜莖基腐病(該病一般表現為植株萎蔫,發病嚴重時整株立枯或死亡,且查看植株莖基部會發現病部有發軟、腐爛甚至整圈壞死現象,感染嚴重區域表現為大范圍哈密瓜植株枯萎或死亡;在植株長勢弱、田間土壤養分缺乏、植株根系生長環境不良等情況下易發生該病)和土傳病害。哈密瓜移植后14 d,要注意防治哈密瓜靶斑病(該病一般表現為發病初期葉片上具黃色水浸狀斑點,隨后病斑逐步擴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褐色、易穿孔,后期病斑呈明顯的眼狀靶心,且濕度大時有灰黑色霉狀物,病害發生嚴重時,會造成哈密瓜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該病由真菌和細菌混合侵染引起,在陰雨天、高濕或棚內通風透氣性不良的情況下易發生該病)和螨蟲等。在哈密瓜吊蔓、打芽后要注意防治蚜蟲、角斑病等。在哈密瓜授粉期間要注意防治哈密瓜靶斑病和莖基腐病。
哈密瓜莖基腐病的防治方法:(1)培育壯苗,注意增施磷鉀肥,防止植株徒長。(2)增強大棚通風透光程度,降低棚內空氣濕度。(3)施用生物菌肥和有機肥,改善根系生長環境。(4)發現病株后,針對發病部位及時涂抹藥劑,并用藥劑噴霧植株、灌根等。(5)在哈密瓜生長后期應注意補充營養。
哈密瓜靶斑病的防治方法:(1)要注意輪作,徹底清除前茬病殘體。(2)增強大棚通風透光程度,降低棚內空氣濕度。(3)加強田間管理,發現病葉及時摘除。(4)發病初期可噴施廣譜殺菌劑,但要盡可能減少用藥次數,且輪換使用不同類型的藥劑或使用復配藥劑。
病毒病在哈密瓜定植后的各個時期都有發生,為防止交叉感染,一旦發現病株,需立即拔除并帶到棚外銷毀。
細菌性葉斑病主要為害瓜蔓和葉片,一般表現為病部開裂,發病嚴重時病部會溢出膠狀物體,且以田間土壤含水量高、植株長勢較弱時發病較嚴重。具體防治措施為:(1)降低田間土壤含水量;(2)控制大棚內空氣濕度;(3)生產操作時盡量減少植株傷口;(4)發病初期使用藥物進行葉面噴施,施藥次數視病害發生情況而定,一般施藥2~3次,每隔3~4 d施藥1次。
根結線蟲主要為害哈密瓜植株根系,一般表現為哈密瓜生長后期病根結節、顏色變深直至腐爛,植株地上部分則隨病害發展由下而上逐漸萎蔫至全部枯死。具體防治措施為:(1)避免連作;(2)對育苗盤進行消毒;(3)采用全基質育苗;(4)重病大棚在前茬收獲后,需徹底清除病根殘體,并于晴天撒施石灰進行高溫燜棚殺蟲,經過土壤處理后再進行播種或定植;(5)增施生物菌肥。
一般哈密瓜早熟品種在授粉后40 d左右成熟,中熟品種在授粉后50 d左右成熟。一般果實成熟時香氣開始產生,且成熟度越高香氣越濃,座果節葉片失綠、變黃、卷須、干枯,果實出現網紋、顏色轉變。
果實采摘盡量選擇在晴天早晨無露水時進行,并注意輕拿輕放,避免機械損傷造成裂果或壞果。
需長途運輸或貯藏的瓜果要選擇果皮稍厚、耐貯藏的哈密瓜品種,一般哈密瓜晚熟品種會更耐貯藏,早熟品種則不宜放置時間過久(如需貯藏,可適當提早采摘時間)。值得注意的是,有機械傷的瓜果不能進行貯藏。
為避免運輸時造成哈密瓜物理損傷,需預先對瓜果進行適當包裝,并在運輸裝卸操作過程中注意輕裝輕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