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秋華
(上海市浦東新區南碼頭路街道綠化市容管理事務中心,上海 200125)
上海老城居住區廣泛存在于上海市的中心城區(如黃浦區、靜安區、虹口區、長寧區)及其他行政區域(如閔行區、嘉定區、奉賢區),具有城市發展時期固有的歷史特征,如建設年代久遠、城市規劃空間結構布局緊湊、道路交通擁擠堵塞、社區配套設施完善、人口眾多密集等。然而,隨著時代進步、時間遷移,老城居住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社區發展變得滯后,人口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再加上大量外來租房者及“地攤經濟”的放開,造成老城居住區的社會管理松散,對環境衛生、市容市貌、車輛停放、園林景觀綠化等方面造成了巨大沖擊。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提升上海老城居住區園林景觀效果,滿足老城居住區居民的“三美”(即生活美、環境美、生態美)需求,促進老城居住區居民獲得更好的生活質感和城市滿意度,筆者以浦東新區南碼頭路街道(位于浦東新區濱江老城片區,東接花木街道、北蔡鎮,西與黃浦隔江相望,南臨周家渡街道,北靠塘橋街道,區域總面積為4.2 km2)為調研對象,擬對老城居住區園林景觀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南碼頭路街道居住區采取的景觀效果提升措施和提升成效進行介紹,并對可供其他老城居住區借鑒的景觀效果提升經驗進行總結,以供類似地區參考借鑒。
通過調研分析,老城居住區園林景觀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園林景觀建設時的規劃和設計與當前時代不適應、居民對園林景觀的訴求和渴望發生了變化、園林景觀的空間布局與當前居住區的通停功能相矛盾等[1]。
上海老城居住區的園林景觀多建于20世紀80、90年代,在建設時,為提高社區居住率,規劃設計的園林景觀大多具有零散、碎片、小塊、不規則等特點[2],景觀色彩上大多表現為長年常綠,多見香樟、雪松、廣玉蘭等,鮮有落葉喬木和色葉樹木,植物品種選擇也較為單一,要求易活、能大規模種植即可。
隨著時代發展,如今出現了多種美輪美奐、美不勝收的景觀形式,如大片草坪、公共花園、多彩落葉樹、開花矮灌木、楊柳人工水系、入口和街角的帶狀花鏡等,但是由于老城居住區園林景觀在建設時的規劃和設計問題,目前可利用的空間狹小局促、極其有限,只能在犄角旮旯的地方、甚至是居民違建拆除處建設花壇,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師較難發揮作用,使得老城居住區居民難以獲得別樣的美景。同時,經過幾十年生長的高大喬木,其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再加上老城居住區的物業管理費低廉,居住區的園林景觀得不到正常的養護和修剪管理,這些均極大地影響了老城居住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例如晾衣曬被、通風采光、日光浴等,且容易滋生蚊蟲。
30年前,老城居住區居民對園林景觀的訴求和渴望相對偏低,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老城居住區居民對居住區園林景觀的需求也慢慢發生了改變[3],主要是從“單一的綠”轉向“多樣的色彩”,想要讓居住區變得更為多姿多彩、繽紛靚麗,視野中有開花的樹或映入眼簾的花園美景,可以足不出戶便可與自然親近、跟自然交流。
20世紀80、90年代,居住區內大多是雙向單車道,且多數園林景觀建設在車道兩側。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當前老城居住區內的車輛數量劇增,為滿足居民的停車需求,不僅需要對車道進行重新規劃(例如,將原來的雙向單車道進行單側劃線停車,變成單車道),還需將園林綠地改建為公共停車場,導致園林景觀的空間布局與當前居住區的通停功能相矛盾。
為了提升居住區內的園林景觀效果,南碼頭路街道著力改善了城區綠地,發力推進了拆違建綠工作,謀力增加了社區功能和空間,有效提升了老城居住區的環境品質和文明魅力。
2017年10月,南碼頭路街道正式提出創建“上海市園林街鎮”,通過頂層規劃、設計、參與,設立了“上海市園林街鎮”創建工作小組,制定了創建工作制度,以“城市微更新”“社區補短板”“美麗街區”“綠色家園”等政策措施為抓手,最終打造出了高品質生活社區、美麗生態街區,營造出了富有地氣的園林景觀效果。
近幾年,南碼頭路街道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明確“綠動老城區,品質南碼頭”的工作主線,以“綠”為主旋律、以“動”為和弦、以“品”為濃墨、以“質”為重彩,群策群力,集思廣益,致力于“社區花園建設”[4]。例如,港機新村居委會以“花開港機,樂活生活”為主題,針對居住區綠化失管、失養情況,打造了“花開港機賞花一條巷”,形成了“小區綠化自循環”;臨沂二村居委會以“水韻花都-愜意臨二”為方向,以“綠色、環保、科技”為主線,創造了微景觀區域,打造了“暢想星空花園”;臨沂六村居委會以“村暖花開”為指引,以黨建引領為特色,實施了“玫瑰花園”建設;六里四居委會以“與河水親密接觸”為設想,運用中汾涇河河水,實現了居住區內綠地的半自動化“智慧控制灌溉”。
老城居住區園林景觀存在的問題紛繁復雜[5],而城市園林綠化則在為人民群眾服務過程中體現其自身價值和歸宿。因此,南碼頭路街道堅持以人為本,以問題為導向,到群眾中去傾聽居民的聲音,通過現場實地勘察、反復征詢、思考斟酌等,統籌考慮“海綿城市”“健康社區”“黨建服務”“兒童游樂園”等因素,因地制宜、切合實際地打造出“雨水花園”“健康生態綠道”“黨建公園”“體育公園”“健身廣場”“游戲樂園”等優質項目,加強了“人與園林”的互動、互惠、互贏。
提升老城居住區園林景觀效果涉及的因素較多,如居民的年齡、層次、職業、受教育程度和園林景觀的空間布局等,這就需要園林景觀效果提升工作的領導決策穩定有序,秉持公正、公開、公平的工作心態,堅守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良性協調、多方統籌,實現老城居住區園林景觀效果的提升和優化。若領導決策頻繁替換,或沒有主牽頭人,或對景觀效果提升工作的認識不夠、重視不夠,或決策目標隨意動搖,或態度不明朗、似是而非,不給予明確的答復和推動,均會嚴重影響老城居住區園林景觀效果的提升和優化。
老城居住區園林景觀效果的提升涉及老百姓的實際利益,絕不能“為建而建”或是成為“面子工程”“政績工程”,而應是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因此,“身處高位”的領導要堅決杜絕“遇事拍腦袋”,應傾聽居民的心聲、想法和意見,將各種問題整合到一起,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盡可能地顧及絕大多數居民的合理、正當權益,尋求出一個可操作的“中間方案”,真正讓老城居住區居民成為園林景觀效果提升的受益者。
任何時期、各個階段的城市產物,都會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創造出價值和作出貢獻,并在城市擴張和文明延伸過程中或多或少、或長或短地存在著。在新形勢下,應不斷提升上海老城居住區的園林景觀效果,從而體現出與其自身價值相匹配的功能,讓更多生活在上海老城居住區的居民們感受到新時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