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理勤,周雨辰,龍岳林
(湖南農業大學 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鄉村作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以其特有的鄉土景觀反應著人類文明的演變過程。傳統村落民居是村落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其不僅包括居住價值,還體現著傳統藝術、文化探索和旅居開發等方面的價值[1]。但在傳統村落中,不少人認為“破舊”的民居代表著經濟落后,所以采取拆除和荒廢的做法,導致現存的傳統村落民居價值遭到忽視。傳統村落民居激活后再利用具有多方面的價值,①能改善居民的生活,使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得到大幅度提高,有利于民居的可持續發展;②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使鄉村文化基礎得到進一步的夯實,促進鄉村的有機更新;③為第三產業實現發展提供平臺,發展產業推動鄉村經濟發展[2]。本文以2008年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及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前提,從傳統村落民居的再利用角度研究如何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傳統村落保護和傳承,希望對后期關于傳統村落民居保護的研究起到借鑒意義。
2.1.1 傳統村落民居民破敗和自建房興起
近年來,傳統村落中民居內外破壞嚴重。多數木質裝飾和磚石面由于常年失修和缺少保護,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爛和破損現象,以至于村落內富有傳統文化的牌匾、雕花等裝飾逐漸消失。自建房的數量逐漸增加,風格多以現代小洋樓為主,雖然會增加一些地方特色,但是文化氣息不明顯。
2.1.2 民居利用率低
現階段,因為外出打工的薪資待遇遠高于在鄉村務工,而且城市中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較多,所以大量的青壯年夫妻選擇共同進城務工,將老年人和兒童留在鄉村生活。現在鄉村長期生活人數正在逐漸減少,導致鄉村民居利用率低。
2.1.3 鄉村基礎設施差
現存的多數傳統鄉村中,基礎設施并不完善。雖然近年來,鄉村道路基本修建完成,但道路等級不高,不能容納較多的車輛,如果遇上節假日或者村民春節回鄉,將會出現大擁堵現象。村民所需要的鄉村網絡、電力系統和一系列的有益于農村社會發展的基礎建設都較為薄弱。
2.2.1 傳統村落民居破敗和大量自建房導致文化特色流失
民居不僅是一個居住的場地,傳統村落民居更是人類文明的載體。現階段,由于傳統民居的修建歷史較長,不能滿足新時代人們的居住需求,同時部分村民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沒有得到很好的認識,多以國外“羅馬柱”和“歐式雕花”等裝飾為主流審美,缺乏對中國傳統裝飾的欣賞。于是出現了大量的民居被拆除和荒廢的現象,傳統民居開始破敗,自建的2、3層高的“小洋房”逐漸取代傳統民居。這樣不僅沒有對原有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更是使傳統村落逐漸失去文化特色,“千村一面”的現象愈演愈烈。
2.2.2 民居利用率低導致民居閑置
傳統村落民居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沉積,不斷地散發著歷史人文氣息[3]。但近年來,隨著城鄉經濟差距的不斷加劇,導致鄉村居民為了更好的居住環境和工作環境選擇遷出鄉村,民居利用率低,傳統村落“空心化”現象嚴重。民居大量閑置,由于長期的無人管理和保護,傳統村落民居將會逐漸消失,傳統村落民居急需激活利用。
2.2.3 基礎設施差導致經濟發展慢
鄉村基礎設施影響經濟發展。現階段的鄉村由于常住人口少,基礎設施普遍不完善,鄉村活力不足。傳統村落應該以其獨特的文化特色發展第三產業,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經濟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以文化魅力吸引外來游客,還需要較為完善和齊全的基礎設施來留住游客,讓其在鄉村體驗到不一樣但卻舒適的生活。完善的基礎設施能夠與當地的文化特色相結合,開展文化體驗和旅居養老等活動,推動產業發展、鄉村富裕和文化傳播。
傳統村落民居激活后作為教育利用用房,包括文化展覽館、手工藝品制作店和體驗館等。傳統文化在民居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一味地拆除和荒廢傳統民居會導致文化就此逐漸流失。鄉村民居需要更新,但外部傳統裝飾是一種歷史的產物,不能被隨意的拆除和破壞,應當對其進行保護與修繕。
在傳統村落中選擇合適的建筑,保留其原有建筑結構和外立面裝飾,進行一定程度的修繕和恢復,內部裝飾和功能應結合教育進行裝飾,以教育性和功能性為主,用料盡量堅持可持續和環保的理念,注重傳統文化的激活,使其能更好地展示文化,讓展覽者能有沉浸式的體驗,了解當地文化,感受當地特有手工藝品的制作。激活改造后的教育利用用房,不僅能改善民居閑置的現狀,還能將當地文化進行發揚和傳承。
近年來,城市人口老年化現象嚴重,鄉村得天獨厚的氣候和環境適宜老年人進行旅居養老。而且傳統村落以其獨特的文化也能吸引大量的年輕人群來到傳統村落旅游居住。因此傳統村落引進旅居養老模式、民宿經營和農家樂也是民居再利用后推動產業發展的方式之一。但現存傳統村落民居不僅外立面因長時間失修,破舊不堪,內部功能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滿足新時代人們的居住需求和產業發展要求。因此需要對民居內部進行改造,讓民居在功能上更加的豐富,民居激活和再利用后滿足游客的居住、體驗和游玩的要求。
旅居利用用房不僅要求民居內外部進行改造激活,對于民居的配套基礎設施和鄉村基礎設施也有一定的要求。相較于城市而言,鄉村基礎設施完善程度不高。首先,加強農業生活性基礎設施建設,保證鄉村的飲水安全,修建更為便捷、實用的農村道路,打造完備的農村電力系統等。而且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也尤為重要,各種有益于農村社會發展的基礎建設保障了村民和外來旅居者的生活需求,農村醫務室可以避免村民花費時間和交通成本,并為旅居養老者提供了醫療保障。鄉村基礎設施得以全面完善后,村民和外來人員的生活需求得到了滿足,居住體驗得到提升,能吸引更多的旅居者來此地感受無差別又舒適的鄉村生活。
旅居產業作為第三產業,應該在整個傳統村落的經濟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旅居產業的發展并非單憑一己之力即可做到的,還需要政府的引導和公眾的參與。政府應提供相應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吸引外來投資者的注意力,通過資金的引入來激活閑置傳統民居,并對其進行再利用,改造成旅居用房,從而推動產業和經濟的發展。政府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當地居民積極的響應,起到引導的作用。作為當地居民而言,村民是傳統村落民居的擁有者,讓村民自主參與激活和再利用過程,不僅可以讓再利用后的民居富有原始的歷史氣息,更能使民居具有新的生產生活功能,公眾參與使文化在再利用過程中得以延續,歷史人文氣息更加濃重。
生產利用用房包括養殖用房、農產品加工用房和生產用房等。鄉村發展第一產業需要一定的配套設施及建筑,而大量的閑置民居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生產利用用房不同于其他用房,在生產過程產生的噪音和氣味等污染要求不能影響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改造成生產利用的用房應從選址和原民居的結構、大小和用途上進行思考。選擇距離村民居住較遠的民居進行改造,能在很大程度上隔離污染,減少對村民的影響。較大的民居在和民居擁有者協商后,可用作貯藏的倉庫。民居內部的改造應堅持經濟實惠,以功能性和實用性為主,滿足不同生產活動的要求。將傳統村落民居再利用,杜絕民居閑置。
采用上述的改造途徑和方法后的傳統村落民居,希望能使傳統村落在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有以下三點展望。
重視從教育方面對傳統民居的改造利用,有利于傳統民居建筑的推陳出新。通過一定程度的外飾面修繕以及內部功能的更新,再結合傳統村落歷史文化的知識科普,使村民能夠在此喚起文化記憶,使游客能夠寓教于樂,豐富精神追求,推動當地文化傳承與復興。
解決鄉村產業、農民就業問題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傳統村落民居充分利用現有文化、建筑資源發展旅居產業最終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民就業、農村產業問題等問題。同時,通過傳統民居的旅居產業開發,使當地旅游產業向文旅產業轉變,擴大產業鏈,最終促進產業發展。
在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第一、二產業也齊頭并進。合理激活傳統村落的生產再利用,達到一、二、三傳統產業間的融合式發展,擁有新的產業鏈態。加快傳統村落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目前,城鄉發展差距大、傳統鄉村的衰敗和鄉村文化的沒落是當前尖銳的社會問題。傳統村落民居再利用是促進傳統村落振興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傳統村落民居為切入點,旨在通過對傳統村落民居的激活與再利用,更新傳統村落民居功能,延續傳統村落文化,開發傳統村落多元產業,促進傳統村落經濟、文化效益的提升,為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