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河北省張北縣第一中學,河北 張北 076450)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引領著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的不斷改革,微課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能促進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微課,是一種微小、簡單明了、內容精小詳細的課程。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微課是利用一些小視頻、圖片或者新聞來授課,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樂趣,吸引了學生的興趣。通過微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找尋樂趣,還可以選擇自己不擅長的課程專攻,熟練地掌握不擅長的知識,從而提升課堂學習效率。通過微課的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我意識選擇課程,這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生個性化發展,利于其個人創新意識的形成。
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主體是學生,這就要求生物教師將課堂安排設計得靈活多變,讓學生在生物智慧課堂更輕松自在地學習。教師可以設置自由溝通交流環節,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地討論問題,在交流中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效率。
高中生物智慧課堂所倡導的是以學生為主體,而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學習步伐、學習方式都各不相同,所以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模式,幫助不同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發掘其自身的優勢,促進其成績的提高。
舉一反三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一個重要過程。學生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懂得將教師所教的生物知識運用到某些類似的題目上,就能熟悉掌握該知識點。學會舉一反三是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變廣,提高學生生物學習效率。
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但是生物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實驗課堂應該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和教師應實現角色互換。在一堂課中教師要留給學生一部分思考時間,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外,教師還要建立課堂反饋機制,進行多元交流,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
導學案的設計關乎整堂課的質量和效率,教師應該根據生物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以及生物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巧妙地設計導學案,通過設問的形式更好地引導學生思考,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人教版高中生物中的還原糖和脂肪物質鑒定實驗為例,教師導學案中問題的設置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同學們知道還原糖和脂肪的分布嗎?知道了它們的分布,同學們知道如何判斷它們真正存在嗎?我們能不能用一些易觀察的實驗現象比如顏色的變化去鑒定它們呢?那么,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看看如何用顏色反應去鑒定還原糖和脂肪。類似于這種導學案的設計體現了導學的探究性、漸進性等優勢,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做實驗的興趣。
高中生物作為高中學科中的重要學科,在高考理綜考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生物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而實驗對于生物知識的形象化、生動化的學習起著重要作用。生物實驗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過程,它一方面能使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更感興趣,加強其對書本中的理論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另一方面高效率的實驗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實驗課有著傳統教授形式無法替代的優勢,所以,在高中開設相應課時的生物實驗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教師要注重實驗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在有不少高中開設了生物實驗課程,但是效果不盡如人意,有的只是為了完成實驗課的教學任務,實驗課課程設置的真正目的沒有達到。因此,注重生物實驗課的教學效率和質量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應該像注重理論教學一樣注重實驗課,在實驗課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例如,在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的實驗中,除了實驗室提供的還原糖之外,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可以問學生:本次的實驗內容還能運用在何處呢?對于我們的實際生活有何啟示?有的學生可能會想到之前學過糖尿病的患病機理,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還原糖,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會提出對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進行還原糖的鑒定。此外,教師應建立起實驗課的相關合作和學習效果反饋機制,將實驗任務進行合理的劃分,讓學習小組成員能夠相互分配完成合作。在合作實驗中,教師必須要求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中,使他們能夠發現自己或者其他成員存在的實驗操作和實驗意識的優缺點,相互取長補短,從而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師要對學生的整體實驗狀態和實驗進度進行了解和把控,并對學生的操作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從而提高實驗效率。在實驗結束后,教師應抽出適量的時間對本堂實驗課的結果進行評價和總結,對存在的問題要給予及時的糾正,并對實驗中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幫助他們樹立對生物實驗的信心。
創新是在原有的技術、理論基礎上的改造,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許多因素有關。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不是短時間內能實現的,也不是單靠教師就能完成的。因此,生物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積極嘗試運用信息化技術,通過打造智慧課堂,設計導學案及開展生物實驗課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最終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