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潔,趙春艷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植物園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文化底蘊和科學技術水平。一個富有創意性的植物園就是一個城市的名片,不僅可以展現和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而且能夠引領城市發展。貴州省植物園是一家省級綜合性公益型事業單位,它承擔著植物種質資源保護、植物科研、科普、植物園建設和發展任務的職責,它是屬于科學院系統(以科研為主)的綜合性植物園,但目前的開發相對落后且缺乏創新性。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新時代貴州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叮囑貴州“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要求貴州“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囑托貴州“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為了更好地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健全城市綠地體系、建立城市形象,本文以貴州省植物園項目策劃為例,使其不僅僅是能夠作為貴陽市的一處休閑場所,更要能滿足植物園的一些基本功能,起到科普知識、寓教于學、科研保護等功能。
1.2.1 提升植物科研水平
植物園作為開展植物科研的重要場所,對一個城市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目前我國的植物園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與國外植物園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從數量上看,我國約有140個植物園,而比如說日本,它的國土面積僅僅是我國的3.9%,人口是我國的1/10,它的植物園數量卻已達到了120個;從質量上看,我國植物園的園藝景觀較為單一、植物園規模小物種少,而歐美國家的植物園景觀特色鮮明、日新月異,此外國內外植物園的科研技術水平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1.2.2 實現生物多樣性的需要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生活各方面都有著密切聯系,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城市的不斷開發,不可避免地植物種類正遭受著破壞,因此要通過省植物園的合理規劃,能夠對現存的野生植物資源進行遷地保護,促進城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1.2.3 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的需要
植物學是對國民經濟和城市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學科,是農學、林學、園藝學和醫藥學的基礎,是“科教興市”的重要領域。從全球看,植物分類學家大都成名于植物園,如林奈與瑞典Uspala植物園、赫欽森與英國邱園、克朗奎斯特與美國紐約植物園等,植物園無疑是培養植物研究高科技人才的搖籃。
在地域上,貴州省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省地貌高原、山地居多,它是中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支持的省份。省會貴陽市,是全國重要的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城市,榮登“中國十大避暑旅是游城市”榜首,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中國避暑之都”稱號。
在交通上,貴州省是西南交通樞紐,貴陽市作為省會交通便利,省植物園距市區僅3 km。交通出行便利,可選擇的出行方式眾多:地鐵、公交、BRT、打車、自駕均可,方便省內外游客出游。
在資源上,省植物園總體規劃面積為210 hm2,其中:重點建設面積為88 hm2,作為植物園的背景林區和自然保護區的森林植被區面積為122 hm2。成土母巖為石灰巖和沙巖,土壤為山地黃壤和棕壤,pH值5~7。全年日照時數1174 h,無霜期289 d。 目前園內已擁有被子、蕨類、裸子等各種植物共計190科844屬2500余種,包含了觀賞植物、藥用植物、果樹植物、珍稀植物、貴州特有植物等。
在科研及人才上,貴州省植物園目前已有8個專類園區,保育植物品種超過3000余種,獲得了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4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20余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400多篇。省植物園啟動的“貴州科學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有1名博士后在站工作。此外,園內博士1人,在讀博士3人,碩士24人。
區位及交通優勢,距市區近,交通便利,緊鄰貴州財經大學;資源優勢,擁有珍稀品種、科研成果;客源市場優勢,親子教育的重視,科普觀念的轉變。由此可見植物園科普旅游是有著客源基礎及廣闊市場的,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植物園項目策劃,針對不同的旅游群體、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旅游偏好去設計園內的旅游產品,吸引游客。貴州省植物園作為科普園地,對其進行科普旅游的創意策劃具備廣泛的客源群體。
其一,省植物園作為研究性基地,遵循科研機構的管理體制和方法,并不參與旅游市場整合,因此在融資渠道和對外部開放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限制。其二,省植物園目前的旅游產品結構單一。調查顯示,許多游客將貴州省植物園定位在普通休閑公園以及盆景觀賞展覽園,它的科普教育功能并沒有充分發揮,教育基地的定位不夠突出;加上園內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甚至都沒有導游講解系統,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植物園的興趣,對于有科普教育需求的游客來說是不愿意來此游玩的。其三,旅游形象定位不新穎、宣傳力度不夠,旅游產品推廣力度不夠;植物景觀布局比較單一,活動策劃形式簡單,受眾小,不能引起市民的關注,設施布局、服務內容未能滿足游客多元化的需要;其四,植物學相關的專業人力匱乏,研究人員過少,專業配備數量不足。
3.3.1 旅游外部大環境的改善
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保持穩步增長,人們的經濟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消費支出比重在不斷提高,對旅游的需求亦不斷增加,這些都給貴州省植物園的項目策劃開發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
3.3.2 休閑旅游業的繁榮興起
隨著旅游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過去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體的旅游市場正在轉變發展模式,結合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旅游主體市場,特別是擁有良好生態環境為背景的生態休閑旅游業是更受游客偏好的,貴陽更需更好地利用作為避暑圣地的優勢去吸引游客。
3.4.1 旅游需求多元化,旅游品位個性化
隨著旅游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人們更傾向于選擇活動新穎、內容豐富、體驗性強的旅游活動。植物作為一種靜態的旅游產品,要想賦予其生機與活力產生動態吸引力,無疑是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以及更新的策劃理念,因此,給省植物園的旅游策劃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和困難。
3.4.2 客源市場競爭的威脅
近年來,政府越來越重視對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越來越關注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提高,在貴陽周邊以及周圍臨近縣區陸陸續續開發了很多休閑性質的旅游項目,吸引了大量以休閑為主的游客群體,這對于本身有著科普功能但優勢不明顯的植物園來說,直接構成了威脅和挑戰。如果是單純想休閑的游客并不會選擇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科普功能欠缺的植物園作為旅游目的地。
3.4.3 開發過程中植物生態環境的破壞
在旅游項目的開發過程中,有可能會因為開發不當、管理不到位造成對園區內植物生態環境的破壞,更為甚者會導致植物物種滅絕,目前省植物園內還有一些瀕臨滅絕的珍稀植物,都是需要在項目策劃開發過程中要加以保護的。
基于以上SWOT分析,貴州省植物園的項目策劃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需要在策劃中對劣勢和威脅加以防范,結合貴州省植物園旅游的發展現狀及趨勢,采取“優勢+機遇”的戰略,充分發揮貴州省植物園植物資源、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采取多渠道融資策略,打造打造體驗式、參與式、互動式的特色旅游產品,化劣勢為優勢;通過打造省植物園研學旅游品牌,強化管理、增強生態環境教育,推動貴州省植物園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上述對植物園現狀、發展潛力、政策機遇及存在問題的SWOT分析,結合其自身發展背景、旅游資源條件、旅游市場前景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對省植物園的定位為:以當地優秀的珍稀植物景觀為主體,圍繞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構建環保生態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的旅游體系,在改善生態環境、恢復特色植物原始生態狀態的基礎上,保護珍貴瀕危植物種類,為植物科研人員提供科研場所,同時也增加公共觀光場所,普及科學知識,不僅為人們提供一處生態良好的休閑勝地、創造效益,也能實現珍稀植物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一園一景一世界·半農半藝半神仙。
4.3.1 因地制宜,體現本土特色的原則
不同植物的生長依賴不同的環境因素,如光照、土壤、水和溫度等。為使其正常生長,充分發揮景觀效用,應選擇適合園區場地條件的植物種類。鄉土樹最能反映當地的特點和風格,形成自有的特色,且其具有適應能力強、生長旺盛的特點,應予以考慮。
4.3.2 比例合理、布局自然的原則
一是根據山勢地形,進行植物園的綠化、美化,在不破壞原有植被的情況下,減少挖山造湖,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布局自然,不盲目開荒。二是規劃合理的植物群落結構,以自然式種植為主,保證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協調搭配,構筑回歸自然的人工森林群落體系。
4.3.3 可持續性動態發展原則
植物的生長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植物景觀的形成也是長期的。為保證園內景觀的可持續性動態發,在項目策劃上要根據各類植物的特性和園內景觀功能的需要,階段性地進行植物景觀建設,比如可以采用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相結合,合理考慮景觀的當前景致和遠期效應。
結合省植物園的功能定位、地域特征、策劃主題及原則等,按照功能用途和園區景致對園區進行簡要策劃,總體規劃結構分為“一心、兩翼、六區”的空間結構格局。
“一心”,以綜合服務區為中心,涵蓋科普、辦公及休閑娛樂餐飲區等領域。植物園的本質功能應該是通過保證植物的正常生長或完整的貯藏,收集和展示各種植物及標本,供科學家、教育工作者和公眾使用,用以科研、教育、科普等,科普區策劃須以天然植物區系為引種核心,以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特色植物為支撐;“兩翼”,以家庭親子和避暑休閑為發展兩翼。植物園策劃應滿足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興趣偏好的游客對空間體驗場所的需求。科研、科普教育、游樂休憩是植物園的三大功能,教與樂、學與樂、知與樂相結合,是促進科技認知、引導求新意識的獨特平臺。植物園擁有豐富的植物群落生境和多樣化的游憩體驗空間,這是其他公共綠地無法比擬的。“六區”,即茶文化區、盆景區、花海區、藥用區、珍稀瀕危區、溫室區。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在豐富園區內植物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布景突出地方特色,體現出科普、鑒賞、互動等多種功能,使整個園區具有科學內涵和園林藝術外貌。
4.4.1 配置綜合管理服務區
該區位于園區中間,現狀主要為辦公樓和科普樓,周圍植物較少,沒有植物園的特色,此處應加強植物配置規劃,通過搭配不同的特色植物,增強可辨識性。在停車場周圍可種植樹形高、樹冠大、樹蔭強、阻力強的植物,起到遮蔭、消音、降塵的作用。同時可采用美人蕉、杜鵑花、黃蟬等小灌木進行裝飾,并在地面鋪貼草鑲磚,營造綠色生態停車環境。辦公樓升級打造為游客服務中心,周邊綠化搭配花、草、喬、 灌,還可配香花,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綠、空氣芬芳的效果,讓人在新鮮空氣中感到放松和快樂。科普區應采用全息互動科普、室外體驗+室內講座、手工體驗等多種形式結合,寓教于樂、寓學于樂,加強親子互動性、教學生動性。
4.4.2 布局生態景觀廊
一是結合地形,充分利用道路兩旁現有的植物,在適當路段配置高矮不一、有季節變化感的自然景觀,形成清晰的綠化帶,使游客在沿途各景點都能欣賞到沿途的風景,從而達到實現不同景致的動景效果,增加旅游趣味性,形成一種濃厚的引導氛圍,從而引導車輛和行人進入景區。
二是在位于東北面的花海區廊道設置彩虹花帶。彩虹色花帶廊道是指游道兩側的花帶。策劃開發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兩側植被,不盲目開荒,在道路兩側現有植物和樹木的基礎上,結合不同的地勢自由搭配大量的花卉,如紫薇、紫荊、木棉、黃夾竹桃、黃蟬、三角梅等,形成色彩絢麗如彩虹般的花卉帶。
三是設置生態景觀空中走廊觀賞區,讓人們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上,不僅可以觸摸植物的枝干,還能觀察各種生態景觀,通過這條小徑,近距離地真實感受大自然的美與清新。
4.4.3 創新夜間游覽活動
設置如昆蟲、植物等各種主題的夜游植物園活動,由科普老師帶領青少年兒童在夜間探索大自然的美與神奇,充分調動人的感官,從聽覺、視覺、嗅覺等方面體驗夜間的生物狀態,培養兒童探索自然、獨立開展科學探究的能力。
4.4.4 豐富文創產品
在門票、擺渡車票、住宿票、餐飲票、小活動獎勵等的設計上,創新形式,讓小票變為紀念品;以植物標本或園區內特色景觀打造成書簽樣式、小標本、冰箱貼等文創手工藝品,并有不同的主題系列(如花系列、藥物系列、珍貴瀕危系列、卡通系列等),并設計集齊一個系列設置相應獎勵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帶動游客經濟。
植物園策劃要結合自身實際,不僅要突出本地特色,更要有明確的定位、合理的布局、完善的配套,要從地域環境、園林藝術、文化特色等角度,讓園內的植物景觀對游客產生耳熏目染的影響,要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珍稀植物,合理引種、適度開發使設計切實可行。同時要宣傳珍稀植物保護的意義,提高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和科普意識,達到保護、科普、開發、利用的有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