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東,周建芬,李家棟,舒夏竺
(惠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廣東 惠州 516001)
長葉竹柏(Nageiafleuryi)俗名桐木樹、船家樹、竹葉球等,為羅漢松科竹柏屬常綠喬木[1]。長葉竹柏材質優良,樹形美觀,種子還可榨油,是熱帶、亞熱帶優良野生樹種,也是我國瀕危、保護植物[1,2]。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保護生物多樣性,探索區域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對多功能植物的研究、挖掘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查閱文獻資料及分析調查數據的基礎上,論述了長葉竹柏地理分布、生物生態學特性、經濟用途和繁殖栽培技術,旨在為綠色惠民產業發展、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等提供技術參考。
長葉竹柏主要分布于中國南部、越南、柬埔寨等熱帶、南亞熱帶地區,廣東主產于高要、增城、龍門、博羅等地,常散生或呈零星小片分布于海拔1100 m以下的季風常綠闊葉林和常綠季雨林中,廣東境內一般生于海拔80~900 m的山坡、山坳或山谷林中[3,4]。
常綠喬木,主干圓而通直,高可達20~30 m,胸徑可達1 m,枝下高4~5 m,呈塔狀單軸多級分枝,側枝平展或斜舉,小枝對生,構成塔狀圓錐形樹冠;葉交叉對生,寬披針形,質地厚,無中脈,有多數并列的細脈,長8~18 cm,寬2.2~5 cm,上部漸窄,先端漸尖,基部楔形,窄成扁平的短柄。花單性,雌雄異株,雄球花穗腋生,常3~6個簇生于總梗上,長1.5~6.5 cm,總梗長2~5 mm, 藥隔三角狀,邊緣有鋸齒;雌球花單生葉腋,有梗,梗上具數枚苞片,軸端的苞腋著生1~3枚胚珠,僅一枚發育成熟,上部苞片不發育成肉質種托。種子圓球形,熟時假種皮藍紫色,徑1.5~1.8 cm,梗長約2 cm。
長葉竹柏幼齡階段生長較為緩慢,2年生野生苗高15~20 cm,地徑0.5~0.6 cm;5~10年生長逐漸加快,10~30年生長旺盛,30年生達到高峰。長葉竹柏新梢和葉每年萌發兩次,分別于4~5月及8~9月間,秋梢數量較少且長勢較弱。實生樹一般要20年以上開始開花結果,花期3~5月,種子在10~11月成熟,熟后脫落。自然條件下,長葉竹柏的天然更新能力較強,但周期長,幼苗不耐日曬,空曠處幼苗保存率較低。
長葉竹柏性喜溫暖濕潤環境,在分布區內,年平均氣溫21 ℃,極端最低氣溫-3 ℃,年降雨量約2000 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長葉竹柏對土壤要求較嚴,在土層疏松、肥沃、pH值5.5~6.5的沙質黃壤或赤紅壤生長良好,在土壤排水不良或旱瘠的強陽處生長不良。常見的主要伴生樹種有木荷(Schimasuperba)、鴨腳木(Scheffleraheptaphylla)、羅浮錐(Castanopsisfaberi)、假萍婆(Sterculialanceolata)、九節(Psychotriaasiatica)等。
長葉竹柏木材紋理直,結構細而均勻,淡黃棕色,密度0.46~0.49 g/cm3,材質較輕軟,切面光滑,易加工,不易開裂和變形,是制作上等家具、器具、雕刻、建筑、造船、文具、高級箱板等優良用材[5]。
長葉竹柏種子含油量30%,種仁含油率30%~45%,含油量與花生(40%~50%)、油茶(40%~55%)差不多[6,7]。原油黃褐色,味苦澀,酸值高(0.7)可供照明、制肥皂和工業用油。油麩含氮16.8%,為良好肥料。經處理后的精煉油,油色淡黃,透明清晰,可供食用。
長葉竹柏樹干聳直,樹形美觀,枝葉濃綠婆娑,四季常青,生勢盎然,為良好的庭園行道綠化及室內盆栽觀賞樹種。
長葉竹柏在民間也入藥,葉有止血、接骨、消腫作用,根和樹皮則用于祛風除濕。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長葉竹柏枝葉中的二萜內酯、雙黃酮等具有抗腫瘤、抗病毒、抗氧化及抗炎活性[8~10]。
長葉竹柏種子在霜降前后假種皮變紫褐色成熟,自行脫落。種子久藏或陰干發芽率逐漸降低,因此,種子宜隨采隨播,或混沙濕藏。為使出苗整齊,宜在播種前除去假種皮。
宜采用籽粒飽滿、無病蟲害的種子播種,種子較大,宜采用點播或條狀點播方式播種,并搭蔭棚或用芒萁(Dicranopterispedata)等覆蓋,每天淋水1~2次,保持苗床濕潤。
長葉竹柏幼苗不耐日曬,幼齡期宜注意遮蔭,搭建蔭棚,幼苗完全木質化后出去遮陽網。幼苗忌積水,淋水宜采用噴灌,少量多次,宜在早上或傍晚進行。移栽一個月后,可適當施以氮肥,施薄肥、葉面肥,施肥后過一遍清水,忌高溫暴曬、雨前施肥。9~10月份,進入苗木生長后期,追施磷肥,以促進苗木木質化。
長葉竹柏扦插繁殖時,宜選擇已開花結籽的健壯植株的1~2年生帶頂芽嫩枝及其下一段作插穗,在2~4月新梢未萌發前取插穗。扦插前用萘乙酸處理可有效提高發根率。嫁接宜在2~3月或9~10月,選擇本種成年植株1~2年生健壯帶頂芽或腋芽的枝條作接穗,用本種或竹柏(Nageianagi)的幼樹作砧木,采用長枝切接或芽接和劈接均可[11]。
造林宜選擇在陰坡或山腳山腰及土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環境。造林宜用2~3年生苗,庭院行道綠化宜用10年生幼樹。幼林要及時除草, 在栽后前3年,每年撫育2次。撫育時,宜做好補植、清除雜灌木、松土、追肥等項工作。在其生長過程中,宜注意防控炭疽病和煤污病,病害發生時,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噴施[12]。
(1) 加強野生長葉竹柏資源的調查和保護,進一步開展長葉竹柏快速繁育、高效栽培和綜合利用的開發研究。
(2)在幼樹培育、成林管理和景觀構建等方面要根據長葉竹柏生長規律來采取適宜的栽培技術措施。
(3)積極探索其化學成分,尤其是天然抗菌活性物質方面的研究,以期為長葉竹柏在農林業上的應用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