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霞
(甘肅省慶城縣林業技術工作站,甘肅 慶陽 745100)
松梢螟(DioryctriarubellaHempson)又名微紅梢斑螟、松球果螟、云杉球果螟。屬于鱗翅目螟蛾科斑螟亞科。
松梢螟在慶陽市的發生已有6年的時間,2010年在慶城縣慶城鎮和南莊鄉油松林地普遍發生中度危害,2016年在慶陽市的子午嶺林區普遍發生。慶城縣從2010年起對松梢螟的生物學特性、發生規律、綜合防治技術等進行了專題研究,總結出的防治措施簡單易行、效果顯著,徹底除治了松梢螟的危害。經過2013年的防治,從2014年至今慶城縣油松林地再未發生過松梢螟的危害,現就幾年來的研究成果總結如下。
在我國大部分省區均有分布,主要有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廣西、貴州、廣東、安徽、北京、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遼寧、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寧夏、新疆等省區。
日本、朝鮮、前蘇聯的西伯利亞南部、歐洲。
油松、馬尾松、華山松、黑松、紅松、赤松、黃山松、云南松、樟子松、火炬松、加勒比松、濕地松、雪松、晚松、長葉松、云杉等。
松梢螟以幼蟲蛀食主梢、幼樹枝干和球果進行為害。枝梢被害后,即變黃、彎曲、枯死,頂梢被害后引起側梢叢生,干形不良,若連年受害,使樹冠畸形呈掃帚狀,不能成材。有時候側梢雖能代替主梢向上生長,但樹形彎曲,降低木材的利用價值。危害嚴重的,新梢折斷枯死,樹形紊亂,甚至造成毀滅性危害;幼蟲還蛀食幼干或主干的韌皮部及邊材,穿鑿彎曲坑道;幼蟲蛀食球果后造成球果干枯,影響種子質量和產量。各地被害率多在10%左右[1]。
據資料,在福建、廣東、廣西每年3代,江蘇南京每年2~3代,河南、北京、遼寧每年2代,山西、吉林、陜西每年1代[2~4]。
據觀測,在甘肅慶陽地區1年1代,以幼蟲在枝內越冬。越冬幼蟲在春季(4月中旬)開始活動,在被害梢內繼續取食,往下蛀到2年生枝條內,之后,一部分爬出,轉移到另一新梢內蛀食,新梢被蛀后,呈鉤狀彎曲。
6月上旬開始化蛹,化蛹部位多在被害枝梢蛀道的上端,化蛹前先咬一圓形羽化孔,在羽化孔下方做一蛹室,吐絲連綴木屑封閉孔口,并吐絲織成薄網封堵蛹室兩端,幼蟲在蛹室內頭向上靜伏不動,2 d后即行化蛹,蛹期11~18 d,平均15 d左右,羽化率在90%以上。
6月中下旬,成蟲羽化,蛹殼仍留在蛹室。成蟲于白天羽化,羽化后靜伏于梢頭的基部,晚上19:00~21:00活動,飛翔力強,有趨光性和趨化性,喜愛糖醋味。成蟲壽命為3~4 d。
雌蟲產卵量16~88粒,平均約50粒。卵散產,多產在被害梢枯黃葉的凹槽處或舊蟲孔的裂縫中,每梢1~2粒,也有一部分卵產在嫩梢的針葉基部、被害球果鱗臍處和樹皮傷口處。初產卵為黃白色,1 d以后卵殼出現不規則紅斑,3 d以后卵逐漸變為櫻紅色,5 d以后孵化為幼蟲。卵期5~8 d,平均約6 d。孵化率81%左右。
初孵幼蟲迅速爬到附近被害枝條舊蛀道內隱藏、取食。經3~4 d脫皮1次,然后從舊蛀道爬出,吐絲下垂,隨風傳播。幼蟲有向上爬行的習性,爬到新的主梢和側梢危害,少數幼蟲危害球果。危害時先啃咬嫩皮,形成約指頭大小的疤痕,被害處有松脂聚集,以后逐漸蛀入髓心。蛀道長約15~30 cm,直徑約0.5 cm。大多蛀害直徑0.8~1 cm嫩梢,從梢的近中部蛀入。蛀口圓形,蛀口外有大量蛀屑及糞便堆積。蛀道內壁光滑,亦有充滿糞便和碎屑者。3齡幼蟲有遷移習性,從原被害梢爬出,危害另一新梢。一般一梢上可見2~8條初孵幼蟲,行動活潑。幼蟲除蛀食嫩梢葉外,還蛀食幼干或主干韌皮部及邊材,穿鑿坑道。當年冬季,以幼蟲在枝梢內潛伏越冬[5]。
松梢螟多發生在郁閉度小、生長不良、4~9年生的幼林。林分郁閉度較大,受害輕。據張潤志等(1989)報道,松梢螟對油松林的危害隨樹齡的增加而加重,10年左右的油松人工林受害最重。林緣被害率大于林內,主要是光照,溫度等因子適宜,人為活動頻繁,易形成樹干傷口有關。在一般情況下,國外松比國內松受害嚴重,其中火炬松被害最重。據趙錦年(1992)的研究,主梢被害率:火炬松>馬尾松>黃山松。混交林受害比純林輕。
松梢螟常與油松球果螟、油松球果小卷蛾混合發生。
天敵對該蟲的發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幼蟲天敵主要有長距繭蜂(自然界寄生率為20%左右)、絨繭蜂、白僵菌、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等。蛹期天敵有舞毒蛾黑瘤姬蜂、廣大腿蜂等。
對于可能攜帶松梢螟的寄主植物進行嚴格檢疫,防止該蟲隨寄主植物傳播擴散。
營造針闊混交林,選植抗性樹種。對已郁閉成林、密度過大、通風透光條件不好的林分及時采取修枝、間伐以及清除蟲害嚴重的樹木、枯死木、風折木、衰弱木等營林措施,促進樹木長勢,提高林分抗性,降低蟲口密度,減少危害損失。
幼蟲為害期(5~10月),人工剪除蟲害枝梢,集中燒毀。要經常檢查,及時清除。
成蟲羽化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采用黑光燈誘殺。
6.4.1 應用天敵昆蟲
引進、飼養、釋放長距繭蜂或絨繭蜂
6.4.2 以菌治蟲
應用白僵菌、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等
6.4.3 應用生物源殺蟲劑
幼蟲孵化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全株噴施吡蟲啉(煙草堿開發出的性能優良的高效殺蟲劑)1000~2000倍液,每隔10 d1次,連噴2~3次。
卵期、幼蟲期、成蟲期(5~10月),全株噴施2.5%溴氰菊酯(除蟲菊素開發出的擬除蟲菊酯類高效廣譜殺蟲劑)1000~2000倍液,為提高藥效,可加入10%農藥長效緩釋劑。
成蟲羽化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利用性信息素誘殺,結合黑光燈誘殺,引誘效果更好[2]。
成蟲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每隔10 d噴施1次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最好與吡蟲啉1000倍液交替噴施(防止害蟲抗藥性),殺滅成蟲卵和初孵幼蟲。
卵期、幼蟲期、成蟲期(5~10月),①98%殺螟丹(巴丹)原粉0.05%稀釋液噴霧;②1.8%阿維菌素乳油2000倍液噴施;③阿維煙劑1%乳油225毫升/hm2噴施。
新梢危害期(7月上旬至9月下旬),根灌40%氧化樂果乳油10倍液,按干徑15~20 mL/cm藥液施藥。
春季和夏季,可采取堵孔防治法,即用敵敵畏乳油、黃土、紅油漆、柴油混合配成毒泥堵孔,殺滅蛀道中幼蟲[3]。
在2010年和2012年實驗研究的基礎上,2013年8月份,對全縣松梢螟危害的油松林分采取了樹上樹下相結合,物理、生物、化學方法相結合的技術方案:首先人工排查、剪除被害枝梢,隨剪隨收集,并當即集中燒毀,之后全面噴施1000倍吡蟲啉,每隔10 d1次,共噴施2次。同時根灌40%氧化樂果乳油10倍液,具體方法為:樹冠外圍向里50~100 cm,挖一寬50 cm左右環形施藥溝,鏟去表土30 cm深,按干徑15~20 mL/cm藥液的施藥量灌入施藥溝內,之后回填表土予以覆蓋。經過采取以上連環綜合治理,防治效果達100%,徹底根除了松梢螟的發生。從2014年至今,除治林地再未發現松梢螟的危害[4]。
7月中旬至9月中旬是防止最佳時期,在人工剪除燒毀蟲害枝后,全株噴施吡蟲啉、溴氰菊酯、阿維菌素、殺螟丹等農藥,為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次間和年度間交替選用農藥。并同時用氧化樂果藥液灌根,可有效除治松梢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