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萍
(大姚縣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大姚 675400)
大姚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山區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1.7%,山區經濟的發展優勢在“山”,潛力在“林”,念好“山”字經,發展核桃是山區經濟發展的好出路[1]。核桃樹作為我國傳統的優良鄉土樹種,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和很高的經濟價值。大姚縣栽培核桃歷史悠久,大姚“三臺核桃”品系具有殼薄、仁白、出仁率高、口感好等特點,被稱為“草果型或瘦果型”核桃,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是云南核桃優良品系之一。大姚縣栽培核桃歷史悠久,據《中國核桃志》記載,大姚縣栽培核桃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三臺核桃”是大姚縣三臺鄉人張鵬沖于清康熙初年選出的品種,經過長期的人工栽培、馴化和選育,大姚核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品質,具有樹體生長快、壽命長、產量高、品質穩定,其果實具有果個均勻、殼薄適中、仁白飽滿、食無澀味、清香回甜、營養豐富、出仁率高、保質期長等優良特性,是核桃中的上品[2]。至2019年末,全縣核桃種植規模達164.68萬畝,產量達31389 t,農民出售核桃收入達73765萬元,農民人均出售核桃收入達3573元[3]。發展大姚縣核桃產業有利于農民增收和改善廣大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尤其對筑牢防返貧防線、鞏固脫貧成效和鄉村振興計劃的順利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大姚縣核桃產業發展在取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
大姚縣核桃栽培環境多以山地模式為主,整地質量不高,交通不便,多數區域水利條件差,無給排水條件,遇災便減產。在中耕管理、采收、洗果、烘烤等方面基本上以人工投入為主,沿用傳統管理方式,能有效替代人工的機械設備不多,導致林農生產成本增加,難以做到提質增效。
大姚縣核桃產業規模化從總體情況來看是達到了一定的體量,但從經營者角度來看,小、散、弱情況依然存在,這一情況必然導致整個產業生產環節生產成本的增加;再者,千家萬戶的經營模式及經營理念不一致,導致了產品的不一致性和產出率低的問題[4]。
大姚縣從事核桃產品經營的企業不少,但加工水平低、帶動能力弱,雖然開發了核桃乳、核桃油、核桃炒果等系列產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層次低,大多數都是以原核桃的方式進行銷售,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核桃營銷企業和規范的銷售市場及倉儲、物流、集散交易中心建設滯后[5]。加之,與核桃產業相關的科技研發動能不足,諸如核桃青皮再利用、核桃產品的研發滯后,市場拓展還有差距,市場占有率不高,核桃 價格下跌,影響了核桃產業的增產達效。
一方面,林農對核桃高價位的追求與向往,另一方面,加工企業對高價位的生產原料難以承受,這是市場主體培育最大的矛盾和問題[6]。龍頭企業在品牌打造、“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開發、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產業集約化發展的功能作用不突出;專業合作社在核桃產品可追溯體建設及引導農戶成熟采摘、烘烤加工和建立市場運作機制等方面效果不明顯,沒有發揮應有的引導、規范和網絡聯動的作用。
針對大姚縣核桃市場價格下滑這一矛盾和問題,其也找準了突破口:對核桃產業實施提質增效,從產品質量上進行提升,從產品產量上進行提高。但由于縣級財政資金困難,每實施1畝核桃提質增效省級給予100元的資金補助,并且該項目只實施一年,不得重復實施,且這幾年都被財政統籌為涉農資金整合,提質增效目標依然任重而道遠,高質量的提質增效示范樣板未真正建立,在林農生產實踐中“學有方向,看有榜樣”還有差距。
大姚核桃雖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市場營銷中仍沒有起到“統領”作用。大姚核桃質量技術標準通過云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認定及發布,“大姚核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通過國家工商總局注冊成功,但大姚縣核桃加工企業對打造“品牌”未形成共識,生產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沒有進行產品品牌定位和形象設計,難以形成品牌宣傳聯動效應。
大力推廣核桃固土培肥、套種間作、旱季灌水、中耕施肥、品種改良、整形修剪、密度調整、病蟲防治、成熟采收、無煙烘烤10項提質增效實用技術和管理措施,引導林農群眾開展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不斷提高核桃產量、質量和效益。每年實施核桃提質增效10萬畝,促使核桃掛果面積增加到100萬畝,核桃單產提高20%以上。加快核桃水利建設。結合農村水利建設和扶貧攻堅,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大力實施核桃配水工程,因地制宜發展小水窖等核桃水利,加大核桃滴灌等節水技術應用,提高核桃水利化程度,促進核桃生長結果。
持續投入,建設提質增效示范樣板。轉變發展觀念,將有限的財政資金及科技人員力量進行整合,在相應的區域持續投入資金建立提質增效示范樣板,特別是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此推動大姚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每年建設縣級示范基地2個以上,鄉鎮示范基地(黨委書記、鄉鎮長示范樣板各1個)24個,縣級示范樣板由縣林草局規劃實施,鄉級示范樣板由各鄉鎮規劃實施,確保縣鄉豐產示范基地水、電、路“三通”,進一步提高設施保障力,有效鞏固產業基地建設成果,放大典型,提升效益,把示范樣板辦成群眾看得見、摸的著、愿意跟著干的示范引領窗口[7]。
一是當今消費觀念的變化,消費群體從吃飽向吃好、吃出健康方面轉變,如何證明產品綠色、有機,必須通過專業機構進行檢驗檢測和認證,通過檢驗檢測和認證,給產品貼上質量合格的“身份證”,所以,引入中介機構、建立以大姚核桃為重點的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和大姚核桃質量追溯體系勢在必然;二是引入云南煙草產業發展模式,規范市場管理,嚴格推行產品質量等級制度,進一步建立健全大姚核桃分級銷售制度,按質論價,讓消費者吃得放心,吃得舒心。
加快推廣核桃初加工專用成套機械設備及標準化技術,以縣為單位,以行政村為基本單元,根據核桃面積、產量和運輸半徑,以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合理布局成套機械化初加工產能,規劃建設一批核桃清洗、烘烤、分級初加工機械一體化基地,扶持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和各種股份合作經營主體,開展跨區域、訂單、托管等多種形式的成套機械化核桃初加工社會化服務。全面推廣核桃采后初加工專用成套機械設備及標準化技術。在2020年1個重點企業試點的基礎上,2021年向鄉鎮、專業合作社延伸,2022年全縣鋪開,實現三臺、桂花、石羊、三岔河、鐵鎖、灣碧等重點鄉鎮全覆蓋。到2025年全縣核桃殼果、果仁成套機械化加工率達80%以上。切實解決采后果、仁初加工機械化專用設備“無機可用”、勞動力成本高、質量參差不齊、產品合格率低的問題,把好果子加工成質量穩定、標準均一、優質安全、符會市場需要的好產品。
把“大姚核桃”品牌優勢真正轉化為市場優勢,聚合力量,多渠道打造“大姚核桃”品牌[8]。一是以各種大型活動、涉外會議為契機,借助媒體展示大姚核桃的獨特優勢,并開展公益性、商品性廣告宣傳,挖掘、整理核桃文化的鮮活事例,以文學、文藝創作為載體宣傳大姚核桃,以大姚核桃博物館為載體,收集民間管理及加工核桃的器具,讓外界了解大姚核桃發展史,使大姚核桃文化發揚傳承。二是依托龍頭企業和專業協會,在統一品牌形象、統一產品質量技術標準的前提下,以營銷網絡為載體,打造核桃品牌;三是以市場為導向、融合發展。把“中國核桃之鄉”滲透在集鎮建設和旅游開發的各個方面,烘托濃烈的產業氛圍,為全域旅游奠定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資源為基礎,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打造核桃文化產業園、核桃康養旅游小鎮、核桃莊園民宿、核桃文化美食節、核桃論壇等“核桃產業+”模式為主導的全產業鏈,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全縣核桃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
成立核桃產業發展機構,抽調一批熟悉核桃產業、善于統籌謀劃核桃產業的人員,致力抓好核桃產業發展,解決一、二、三產分割,各部門各自為陣的情況,由一名強有力的縣級領導擔任核桃產業領導小組組長,統籌抓好核桃全產業鏈發展。
圍繞全國綠色產業示范基地、中國核桃之鄉的發展定位,大力發展高效現代核桃產業,堅持規模化、專業化、綠色化、組織化、市場化,以“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發展模式,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產業集中、優勢突出、特色鮮明、規模較大、鏈條完整、效益明顯、市場競爭力強的的核桃產業發展新格局,為推動大姚縣鄉村產業興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為推動高效現代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