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青松
(四川省南江縣林業規劃編研中心,四川 巴中 636600)
南江縣地處秦嶺以南川陜交界處,歷來有種植、采集中藥材的傳統,雖然全縣境內野生藥物資源分布廣、種類多,但因缺乏引導管理和開發,一直沒有發揮資源價值作用,達到為民造福的目的。有的由于不適當地濫采亂集,資源受到嚴重破壞,少數品種甚至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為了充分開發南江縣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加快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資源,保護生態和物種,必須化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加快中藥產業步伐,持續做大做強南江縣的中藥材產業,把藥材產業發展成為為民增收致富的特優產業。
南江縣山巒起伏,丘谷相間,海拔320~2507 m,全年四季分明,受秦嶺山脈的影響,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賦予南江縣豐富的藥材資源。全縣已查明野生動植物藥材100多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貓科金錢豹;國家二級保護的有穿山甲、蟾蜍、烏梢蛇、蘄蛇、黃蓮、杜仲、厚樸、黃柏等外;屬國家三級保護的有五味子、山茱萸等。現相對種植面積較大的且人工種植的藥材主要有:金銀花、杜仲、黃柏、厚樸、二烏、天麻等,近年來適度發展了一定規模的紅豆杉、青錢柳[1]。
本地地道中藥材,南江縣及其重視金銀花的,把金銀花作為全縣三大產業來發展,截至2019年底,全縣金銀花人工種植面積16100 hm2,目前已發展到17800多hm2,在全縣范圍內均有分布,但因南江金銀花未進入藥典,大量金銀花主要是作為飲料、茶葉進行開發。同時,由于金銀花采收季節短,且與農忙時間沖突,造成農戶在金銀花上的收入不高,影響農戶收入積極性。
90年代,杜仲銷售很好,在國內供不應求,全縣興辦綠色工廠號召農戶大量種植杜仲,后價格急劇下跌,影響老百姓積極性,造成農戶大量采伐,到現在保存面積3000 hm2,全縣范圍內海拔1200 m以下均存在一定分布。2018年杜仲價格開始回升,農戶積極性有所提升[1]。
多為興辦綠色工廠時種植的,近年來少有發展,目前保存面積不足3100 hm2,主要零星分布在南江縣南部,海拔1000 m以下區域。
主要分布在我縣北部山區,海拔高度900~1500 m之間,一是農戶自行發展種植,二是林場在90年代初期利用采伐跡地種植了部分厚樸,現保存面積2000 hm2[2]。
本地有零星分布,在玉泉林場海拔1400 m左右有成片分布胸徑在40 cm以上大樹,2016年南江縣林業局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家企業發展青錢柳生產及加工,目前已發展基地面積10000余畝,其加工生產的青錢柳產品供不應求。
本地北部山區分布有少量南方紅豆杉,1995年,大壩林場與省林科院合作引進曼地亞紅豆杉開展種植,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目前全縣栽植曼地亞紅豆杉面積在500畝左右。
天麻、大黃、二烏、重樓、豬苓、黨參等在本地有一定規模的分布,同時也是農戶自發種植的主要品種,自種自銷,都不成規模,也沒有形成品牌。
南江縣自然資源豐富,條件優越,但開發程度低。表現在小規模、低產量、低品質,分散經營,缺乏主導品種和特色;當前對于中藥材的定位,也僅僅在“副業”范疇,沒有真正把中藥材產業當作致富產業來發展,或是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擺上重要位置,深度開發潛力不足。比如在天麻、二烏的種植上,僅上兩、寨坡、關壩、光霧山鎮等地有部分農戶種植,規模較小。
目前,中藥材種植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種植經驗(除金銀花外),但是他們的種植管理技術水平不高,加上當前南江縣還沒有對中藥材申請規范化中藥材生產認證。但眾所周知,中藥材生產的規范化,可以說直接影響到藥材的發展和市場競爭力。因此,要把藥材產業發展起來,并且真正投入市場,就必須進行規范化生產[3]。
政府有關部門在對中藥材產業發展上面,可以說職能職責沒有充分體現出來,比如對于轄區范圍中藥材種植管理技術指導服務、生產指導、行業監管等這些方面沒有真正發揮出指導服務效能;同時,對中藥材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上面也不足,進而沒有充分激發群眾的發展積極性,或者導致種植戶生產管理上的盲目性,以及藥材銷售市場上的無序性現象。如:前幾年二烏在市場上銷售價格達到了14元/kg,北部山區農戶便盲目跟隨種植,而今年二烏市場價格下跌到2元/kg,極大地挫傷了農戶種植的積極性。
全縣乃至全市范圍缺乏一家中藥材生產加工企業和中藥材收購企業,種植規模小、品種少、效益差、抗風險能力弱,前幾年南江縣引進了“百草藥業”,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該企業倒閉,大量訂單不能兌現,較大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同時,由于本地缺乏生產企業及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導致農戶生產的藥材需幾經周轉才銷售到外地廠家,導致農戶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如今年在南江收集二烏(烏藥)的小販,在農戶家中收集后,需運輸到漢中交給其它人,再販運到四川省江油市的一家烏藥生產加工商,直接增加銷售及運輸成本。再者,南江縣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70%,但是全縣范圍內已少有荒山,對“三木藥材”等高大喬木、灌木類型中藥材成片發展缺少土地資源。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2〕42號)提出,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科學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大力推進專業合作組織和市場流通體系建設,著力加強科技服務、政策扶持和監督管理,促進林下經濟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為實現綠色增長,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更大貢獻。該《意見》的出臺,為林下種植中藥材提供了政策依據[4]。
(2)巴中市在2011年出臺了巴中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巴藥發展行動計劃》的通知(巴府發〔2011〕22號),市政府決定實施“巴藥發展行動計劃”,堅持市場化導向、開放式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進中藥產業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企業現代化,把巴中建成川東北規模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和重要的中藥生產加工基地、中藥物流集散地。
(3)南江縣人民政府編制《南江縣巴藥計劃實施方案》,把巴藥產業發展納入了重要議事日程,同時將地道中藥材發展納入《南江縣林業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南江縣生態扶貧專項規劃》和《南江縣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規劃》,同時政府出臺了大量的政策支持鼓勵發展地道中藥材。
(4)南江厚樸、杜仲、金銀花均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同時南江縣地處秦巴山區米倉山腹心地帶,地理條件、氣候條件適合大量藥用植物生長,山區老百姓長期有采集、種植中藥材的習慣,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且全縣有林地面積370多萬畝,豐富的林地資源為發展林下經濟種植中藥材提供了先決條件。
全縣要根據南北中鄉鎮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進行科學合理地區域化布局,如上五區海拔較高以種植厚樸、天麻、二烏、紅豆杉等為主,下五區海拔較低,主要以種植杜仲、黃柏、重樓、白芍等為主,種植方式按照林下經濟及庭院經濟建設的模式,以解決種植土地問題,按照戶平種植2畝計算,全縣15萬戶種植面積可達30萬畝。現有的5個國有林場總面積60多萬畝,由于森林覆蓋率過高,且全部納入了國家級森林公園范圍內,因此主要規劃發展天麻、黨參、大黃等中藥材,適當種植紅豆杉[4]。
在種植環節,一是要嚴格按中藥材標準化種植要求配組上相關的農業生產資料;二是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定期組織開展中藥材種植管理技術培訓[5];三是要做好病蟲害測報與防治,有條件的可試行統防統治,對規模種植的某些品種特別是木本品種要大力推行高壓振頻式殺蟲燈進行蟲害的物理防治。
將國家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性資金,比如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信用社支農貸款等集中起來扶持有地方特色和產品優勢的地道中藥材規范化生產。此外,縣政府可對新開發的中藥材基地,實行獎補政策,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或公司、社會資金向有發展前景的中藥材種植加工產業投入,充分發揮和培植現有的山區資源及新的經濟增長點。
進一步加大中藥材加工及種植方面招商引資力度,建立獎補機制,針對一些種植具有規模的區域,扶持成立一批新型農民藥材專業合作社,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及成功人事返鄉創業創建新型主體從事中藥材生產、收購、加工等產業發展。
一是信息服務,通過組織干部外出調查及收集資料、上網等途徑,廣泛、準確地掌握各種政策、市場、科技等信息,并及時反饋給農民,幫助農民解決“政策允許怎么做、市場需要什么、怎樣種、種什么賺錢”的問題,特別是要廣泛深入市場,加強市場調研,對發展市場的供應情況、銷售走勢、未來市場發展趨勢及潛力、生產效益分析等作反復的論證研究,減少盲目生產。二是配套物資供應服務,向農民提供生產經營所需的資金和各種農業生產資料,如種苗、肥料、農藥、生產設備等。三是技術服務,通過科技信息向農民提供先進適用的新技術[6];為農民在技術操作等方面給予具體的指導、示范和培訓。重點開展中藥材栽培知識的培訓,讓藥農掌握GAP規范,實行標準化種植,為藥農提供技術服務。四是流通服務,把社會中介等流通隊伍和組織都組織起來,統一規范管理,隨時了解市場行情,掌握市場動態,以解決中藥材產品賣難、賣虧的問題。
南江縣要做大做強中藥材產業,就要根據本縣實際,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科學布局,落實好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獎補機制,并且加大招商引資及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政府部門還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持續做好“信息、配套物資供應、技術、流通”四個服務工作,確保中藥材產業朝著規范化、標準化、市場化發展,真正成為富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