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明,韓云祥,陳章澤
(江蘇省東臺市頭灶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技中心,江蘇 東臺 224241)
頭灶鎮地處東臺市中北部,南連三倉鎮,東接新曹農場,西與東臺鎮相鄰,北瀕川東港與大豐區隔河相望,屬東亞季風氣候區,處于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過渡地帶。基本氣候特點是:氣候溫和,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冬冷夏熱,春溫多變,秋高氣爽,雨熱同季,雨量充沛,降水集中,梅雨顯著,年均溫14.6 ℃,年均降雨量1050 mm[1],林業資源豐富、開發潛力較大。新的頭灶鎮由原頭灶鎮、六灶鎮、曹丿鎮合并組成,轄29個村居,地域面積20466.67 hm2,人口7.73萬人,森林覆蓋率21.1%。
頭灶鎮歷史上曾組建4個林、桑、果專業場。分別是:華丿果林場、曹丿蠶桑場、梁東蠶桑場、曹丿鎮林場,都因市場經濟的調節改制和區劃調整與村合并。
專業場的建立是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對林業發展的具體體現。1998年的林權制度改革,是政府推動林業發展的重大舉措,不僅明確林地經營權和樹木所有權,而且吸納了社會資金參與林業的發展。東臺河堤的林權制度改革,充分發揮了林業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政府不但沒有投入,反而得到了每畝1200多元(一個承包期)的林地承包金。
無錫水蜜桃的代表品種,8月10日左右成熟,果大、致密、濃甜、粘核,單果均重180 g,最大單果重300 g,圓形,向陽面有紅暈,充分成熟后質軟、撕皮既食。栽植后第二年始果,一年生枝條節間短、開張、易成花,但無花粉,需按10∶1的比例配栽白鳳桃為授粉樹方能豐產穩產。該品種1958年華丿果林場從富安丁莊苗圃引入種苗,一直栽培至今,是華丿果林場久負盛名的果品。
民間俗稱大方柿。果大、短方形,單果重180 g,大的可達250 g,著果均勻,成熟前果面有乳白狀蠟質粉,擦去果粉后的果皮油亮光潔故名“奶油柿”。充分成熟時果粉脫落,果面桔黃光潔美麗,可撕下果面膜質果皮,可食率高,質軟、濃甜、無核、果膠含量高,營養豐富,正值中秋、國慶成熟,深受消費者喜愛。嫁接苗栽后4~5年始果,7~9年進入盛果期,樹冠高大,經濟壽命長,產量高,病蟲害少,是本地農戶庭院栽植的主要樹種。1994~1997年面積和產量達到最高峰,外地客商設點收購,遠銷上海、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市,是本地一個能規模生產進入城市銷售的果品。
1989年東臺市多種經營管理局園藝站從蘇州東山引入頭灶鎮栽培。樹勢中庸,枝條開展樹冠茂密整齊,為扁圓頭形,葉較大、較厚,葉色灰綠、葉緣鋸齒疏而淺,分布于葉先端1/3處,花序大而疏松,花梗較細,果實中等大,均重30 g左右,圓球形略扁,果梗長而硬,果面淡橙黃色,毛茸短,果粉厚,萼片平展,萼孔半開,萼筒呈淺方形,皮薄易剝離、果肉厚淡黃白色、汁多質細、甜酸適口、品質極佳,種子較小,3~4粒,成熟期6月上旬。本種有生長迅速、產量高、果形整齊、風味鮮甜、比較耐凍、大小年不顯著的特點,品質好、豐產耐寒,其缺點是不耐貯藏運輸,適宜近郊及生態農莊采摘園栽培[2]。華丿果林場1989年引入栽培。
改革開放前本地以鄉土樹種刺槐、楝、烏桕、喬木桑(海桑)、楓楊等為主,改革開放后開始栽植水杉,1984年栽植水杉達到峰值,全鎮大部分河堤、溝堤、路道、農田林網、四旁植樹均為水杉。1988年開始推廣銀杏樹,農戶四旁植樹、農田林網樹種大部為銀杏,至1996年達峰值東臺號稱“百萬人民百萬株,百萬人民致富樹”。同時用材林樹種遵循“速生、優質、豐產”的要求,引種栽植楊樹,最初引入的為“72”楊;至2003年楊樹發展達峰值,在“千萬株意楊工程”的推動下,主推“35”楊;2015年以后由于楊樹病蟲害多,木材價格下降,發展趨緩,加之園林綠化對水杉大規格苗的需求,水杉又逐步受到人們的喜愛。水杉和銀杏作為植物界的“活化石”,壽命長、病蟲害少、對環境友好,適宜本地區的氣候、土壤環境,這將是本地區長期穩定發展的樹種。楊樹速生、豐產、優質,但其壽命短、病蟲害多,作為滿足工業用材的需要,迎合造林者短期內對經濟效益的需求,以及在立地條件較差的地塊造林,還是能適當發展的。
2010年4月區劃調整建成新的頭灶鎮,鎮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造林綠化由原來的農村綠化逐步向園區綠化、集鎮綠化、社區綠化、單位綠化轉移,造林形式由集體用工栽植向工程化綠化轉變,樹種由原來的高大喬木樹種向喬、灌、草、花、果、香、綠、彩色化、珍貴化、效益化樹種轉變,林業資源更加豐富,樹種結構更趨合理,人們對綠化的需求已不是單一的追求經濟需求,更是把綠化美化環境作為休閑、旅游等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先后實施了濱河風光帶、園區綠化隔離帶、紅衛河兩側綠化、河道植樹種草、南三中溝兩側綠化、北一中溝綠化等綠化重點工程,以及徐灶居委會、港東村林業示范村,黃尖村、永紅村、下舍村、金灶村森林村莊建設,樹種有女貞、柳、紅葉石楠、紫薇、櫻花、垂絲海棠、桂花、碧桃、枇杷、紅花繼木、紅果冬青、小葉黃楊、五針松、樸樹、櫸樹、榆樹、廣玉蘭等樹種,綠化與健身器材、假山、怪石、雕塑、臺、亭、樓、閣、榭相配套,交相輝映。漫步林間曲徑通幽、步移景異,觀賞繁花百草、綠蔭樹木、呼吸新鮮空氣頓覺心曠神怡,恍如隔世,綠化有品味、上檔次。
栽桑養蠶曾是我鎮農民脫貧致富的傳統產業。經過計劃經濟幾十年的發展,到剛進入市場經濟的1994年達到最高峰,桑園面積1687.8hm2,全年發種47888張,產繭32291擔,產值3230萬元。以后逐年萎縮,到2017年全鎮桑園面積45hm2,全年發種2160張,產繭1689擔,產值468.2986萬元。蠶桑生產在頭灶鎮江河日下、今非昔比的形勢,與頭灶鎮的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勞動力轉移以及繭絲綢行情變化等密切相關,隨著經濟的發展,蠶桑生產已不是頭灶鎮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支柱產業了。
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喬木。位于港東村11組趙天彩宅后(GPS坐標定位:0555182 3640563),雄株,樹齡約有500多年,米徑78.7 cm,樹干基部縱向腐朽、形成空洞。
豆科、皂莢屬落葉喬木,也叫“皂角樹”。位于港東村11組趙天彩宅后(GPS坐標定位:0555177 3640566),主干高4 m,米徑51 cm,樹齡約100多年,樹皮光滑,莢果滿樹,生長良好。
桑科、柘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民間稱“榨針樹”,位于金康村八組周尚祥宅后溝邊(GPS坐標定位:0555397 3637881),胸徑31.2 cm,主干高3 m,樹齡約80多年。
木犀科、雪柳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民間稱“五谷樹”,因不同年份所結果實不同像“五谷”而得名,位于新合村九組呂復康老宅地(GPS坐標定位:0552291 3646067),現老房拆除,四周為農田,相傳為其曾祖父栽植,樹的根系生長已有150多年,現存樹干為20世紀60年代老樹枯死后由根部萌蘗所生,主干高3m左右,米徑33.3cm,樹皮淺縱裂,生長良好。
榆科、榆屬落葉喬木。別稱“小葉榆”[3],位于雙中村八組陳志明宅西北角(GPS坐標定位:0557433 3645224),相傳其祖上植于清末,樹齡約180年。5 m高的主干通直完滿,胸徑43 cm,樹高20 m左右,生長健壯,無明顯病蟲害。
榆科、樸屬落葉喬木。位于黃尖村一組韓桂生住宅東南角彎河拐角處,地勢高爽,樹冠投影面積約0.053 hm2,樹冠高大扁圓,由基部50 cm處分出3個分枝,中間最粗的主干胸徑(離地面向上1.3 m)85 cm,地徑(離地面向上30 cm)155 cm,相傳樹齡160多年。
古樹名木是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見證,各級政府、部門以及每一位社會人士都有義務保護。加強資源、生態和環境保護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4]。
胡桃科山核桃屬落葉喬木,是世界著名的經濟樹種。原產地位于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又名“長山核桃”“薄殼山核桃”“碧根果”等。美國山核桃樹干端直,樹冠近廣卵形,根系發達,耐水濕,可孤植、叢植于湖畔、草坪等,宜作庭蔭樹、行道樹,亦適于河流沿岸及平原地綠化造林,為很好的城鄉綠化樹種和果材兼用樹種[5]。
頭灶鎮2007年與江蘇省農科院美國山核桃協作組合作,承擔美國山核桃品種的區域試驗。經過十多年的引種觀察,美國山核桃“莫愁”品種能夠適應本地的氣候、土壤環境,抗病性強、高產穩產,2019年11月12日經過江蘇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十四次林木品種審定會評審為林木良種,適宜江蘇省內推廣種植,有望成為新一代造林綠化樹種。
頭灶鎮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
堅持以農田林網、城鄉路網和水系綠網“三網”為紐帶,重點推進沿路、沿河、沿溝、沿渠“四沿”綠化和林網建設。大力推進“河道疏浚+河波整治+綠化美化”的模式,著力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綠色林網體系。2017年建成三中溝路11.7 km的“三化”樹種綠色廊道建設,同時完成333省道北側12 km的綠化帶20 m加寬工程;2018年建成344國道13.88 km、每側寬50 m的高質量綠色通道工程;2016~2019年實施農村公路提檔升級項目建成提檔升級道路117.504 km,同步完成路肩綠化配套;2020年實施四大溝7.56 km鎮級生態河道整治綠化、中心河1 km市級生態河道整治景觀綠化建設。
緊扣“一片林”工程建設要求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加大“珍貴化,彩色化、效益化”樹種栽植力度,統籌推進城鄉綠化向縱深發展。2017年三中溝兩側連片造林30.4 hm2,栽植垂絲海棠、櫻花、紫薇、高桿紅葉石楠、柳、女貞、紫葉桃、紅葉石楠球、桂花等,林下鋪種白三葉草。每逢春季春風拂面、桃紅柳綠、綠草如蔭,行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2018年G344兩側連片造林130.27 hm2,栽植紅葉石楠、女貞、香櫞、銀杏、木芙蓉、櫸樹、黃金槐、紅葉李、木槿、桂花、欒樹、法桐、落羽杉、無患子等,常綠、落葉樹種搭配,喬、灌、草錯落有致,紅、黃、綠色葉樹種相間;2019年為實現東臺河“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目標,對東臺河兩側原六灶段42.73 hm2林地實施公開招標,栽植水杉、中山杉等樹種,打造東臺河清水綠化緩沖帶,完善東臺河生態功能修復;2020年建成東強路兩側連片造林17.4 hm2、G344兩側頭富路東側成片造林13.93 hm2。分別栽植櫸樹、桂花、無患子、枇杷、欒樹、紅豆杉等,合理布局“三化”樹種,做到生態與經濟雙贏,形象與生態兼顧。
堅持把村莊綠化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統籌城鄉示范村和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按照省級綠化示范村建設標準,因地制宜科學規劃。2017年建成黃尖村森林示范村;2018年永紅村創建森林村莊;2019年下舍村依托原尼姑廟的七棵古銀杏樹、新村部建設、G344綠色通道建設的優勢創建森林村莊;2020年金灶村借助全鎮“一片林”工程建設、新村部建設、市級生態河道工程建設的機遇創建綠美村莊。為實施鄉村振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塑造了典范。
公共綠地是提升小城鎮綠化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近年來頭灶鎮大力實施了政府廣場綠地建設、濱河路風光帶建設、園區大道入口綠地建設、重要交通節點的綠地建設、中心河生態河道綠地建設等,總實施面積約300000 m2。為推動鄉村振興,打造生態宜居的環境作出了貢獻。
林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快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林業的發展。要注重森林資源的不斷積累,保護古樹名木和名特優果樹,引進特色樹種豐富林業資源,加快公共綠地和林旅結合的生態園建設,嚴格控制采伐限額,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為實施鄉村振興、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