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麗
(云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楚雄管護局,云南 楚雄 675000)
楚雄州地處滇中,屬內陸低緯高原,土地總面積2.84萬km2,山區、半山區占土地面積的95.7%,轄9縣1市。2020年,全州共有103個鄉(鎮)、1099個村(居)委會、14677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274.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96.58萬人,是集山區、農業、貧困為一體的彝族自治州[1]。
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一個地方的森林資源保護及培育情況,直接影響著林業發展狀況;而森林資源的保護、培育及合理利用等情況,又直接關系著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至建國初期,楚雄州森林覆蓋率約為35%,生態環境良好。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楚雄州相繼成立木材公司等森工機構,全州形成木材采伐、運輸、加工等在內的森工隊伍,職工人數4000多人(最多時達7000余人)。在伐木過程中,有的森工隊伍采用“皆伐”,采伐后又不進行跡地更新,造成光山禿嶺;因道路不通,有些伐倒在深山老林的木材無法運到外面,只能腐爛在山箐里;有些集材及運輸方式(如漂流)既破壞環境又浪費森林資源。這一時期,地方政府、林業部門及群眾對森林資源重采伐利用,輕保護培育。受科技水平限制,全州森林保護及培育方式落后,森林病蟲害防控、火災的預防及撲救能力低,在撲救森林火災中常有人員傷亡。因政治運動頻繁,政策及山林權屬動蕩多變,特別是“大躍進”期間大煉鋼鐵,大量伐木燒炭,大辦公共食堂。加之經營體制不順,挫傷了農民造林、護林的積極性,造林保存率低;群眾法制觀念淡薄,國家政策對商品生產、流通的限制,人口增長,糧食長期緊缺,薪炭材消耗陡增,毀林開荒、亂砍濫伐嚴重,全州森林資源急劇消耗,導致境內水土流失、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發[2]。1978年,楚雄州森林覆蓋率較建國初期降低11%,與1958年建州時相比,全州有林地面積、森林覆蓋率明顯減少,公眾缺乏生態文明意識。
1978年以來,楚雄州林業及有關部門認真宣傳貫徹《森林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森林資源保護及培育,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加強森林資源采伐限額管理,積極開展森林防火及病蟲害防治、檢疫,扎實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農村能源、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使全州森林資源得到恢復性發展,公眾生態文明理念逐步形成[3]。
楚雄州在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楚雄州在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中,持續不斷地推進改革:一是深化改革,理順職能。楚雄州林業系統從1980年起,開始對森工企業進行改革。1998年天保工程實施后,迅速推進對楚雄州木材公司、林產化工公司、森茂公司、楚雄州林業運輸公司等森工企業的改革改制,部分企業實施政策性破產;在機構改革中,將營林等站(所)從州林業局機關分流出來,作為事業單位管理,逐步培養專業技術人員。經過幾次大的改革,基本理順管理職能,改變政企不分等狀況,促進了全州林業發展。二是深化林權改革。楚雄州逢1982年以來,開展了以“穩定山林權屬、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的“三定”及確定“自留山、責任山”的“兩山”運動,推進“荒山、荒地、荒坡及荒灘”的拍賣工作,加強森林分類經營及集體林權制度等改革[4]。雖然在改革過程中走過一些彎路,甚至不同程度地造成森林資源破壞,但經過無數次改革,逐步確立林農主體地位,調動了林農參與發展林業的熱情。林權進一步明晰后,林農積極學習適用技術,逐步增加投入,促進了森林資源保護及林產業的發展。
自1985年起,楚雄州認真貫徹《森林法》,使森林火災逐年下降。自1988年起,楚雄州政府開始對轄區行政領導任期的“造林綠化、森林限額采伐、毀林開荒、森林火災”4項工作指標進行目標考核,使全州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此后,全州加大執法力度,使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逐年降低。至2000年,楚雄州結束了森林資源消耗量長期大于生長量的局面,林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軌道,為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5]。
為了穩定職工隊伍,楚雄州林業系統從1988年起,迅速落實與知識分子有關的政策,改善知識分子待遇,全州林業系統開始實施以林業工程為主的職稱評聘等工作;為拓寬人才培養渠道,還采取出資辦學,鼓勵職工以函授、自考、脫產學習等方式提升職工學歷。通過培養,使各類人才迅速成長。從1996年起,全州林業科技員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引進林木良種、推廣實用技術,建立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開展科技教育培訓,在良種選育、防護林體系建設、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野生食用菌保育等方面開展大量科研試驗并取得明顯成效。現全州林業科研及推廣體系健全,隊伍龐大、成果豐碩,為發展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夯實了基礎。
改革開放后,楚雄州加快核桃、板栗等林果基地及黑荊樹、桉樹等基地建設,州內纖維板、桉葉油、余甘子等各種林業加工企業興起,一批州屬單位成為獨立法人企業。雖然這些企業因原料及資金緊缺、技術落后、管理不善等問題,建成或擴建投產后不久就被迫停產,但為促進采伐剩余物及林下資源利用,發展全州林產業,降低森林資源低價值消耗打下了一定基礎。
1996年以來,楚雄州林業部門調整林業產業結構,推行各種利農措施,使林業生態及產業體系建設成效明顯。“十二五”以來,全州以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建設為目標,扎實開展造林綠化、森林撫育及低效林改造,堅持深化改革、依法治林、科技興林,推進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加快發展重點產業,使全州林業發展邁上新臺階。近40年來,楚雄州相繼實施“造林綠化、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農村能源建設、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自然保護區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國家儲備林建設、路域綠化及森林城市創建”“十大工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有力地推進了全州林業生態文明建設。
近40年來,通過采取上述措施,楚雄州在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中主要取得以下成績。
森林火災對森林資源的破壞較大,多年來,通過楚雄州各級黨委、政府、林草及有關部門持續不斷、深入、廣泛地大力宣傳及嚴厲打擊,全州干部群眾參與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保護森林資源、愛護環境的意識普遍增強,生態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現該州大部分群眾能自覺遵守《森林法》及《森林防火條例》,節慶時不在林區、林緣放鞭炮。森林防火期,全州大部分群眾到林區旅游、拍攝及活動時,不攜帶火種入山;春節上墳送寒衣、清明節上墳燒紙火、放爆竹等傳統習俗正逐步轉變,獻花、植樹等安全、文明祭掃蔚然成風,全州森林炎災預防和撲救能力增強,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發展林產業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6]。
1978年,楚雄州林業社會總產值1081萬元;1985年,楚雄州林業社會總產值4624萬元;1996年以來,楚雄州加快特色經濟林等“五大產業”發展,管好公益林,搞活商品林,落實各項生產任務,在保護森林資源,解放林業生產力,提高森林質量,增加林農收入的同時,降低了森林資源消耗,使林業的生態、社會及經濟效益逐漸彰顯。2007年,楚雄州林業社會總產值24.95億元;2019年,楚雄州林業總產值達216.02億元(不含草原產值),林業已成為該州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林業產業的發展,反哺了地區經濟,使全州群眾尤其是山區群眾逐步轉變用能方式,生活中以電代柴,建筑民房、打造家俱等不再到山上采伐林木。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間接保護了森林資源,有力地推進了林業生態文明建設。
1985年,楚雄州有林地面積1054.17萬畝,森林覆蓋率24.7%。至2000年,楚雄州有林地面積1732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7188.77萬m3,全州森林覆蓋率60.69%(有林地覆蓋39.45%、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覆蓋21.24%);2020年初,楚雄州林業用地面積3251.44萬畝(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74.2%),森林面積2906.06萬畝,森林蓄積量1.21億m3、森林覆蓋率68.01%[7];現該州重點區域、流域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得到遏制,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全州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森林資源得到恢復性發展,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境內西黑冠長臂猿、綠孔雀、松茸等珍稀野生動植物種群及數量逐漸增加。
雖然楚雄州在林業生態建設中取得許多成績,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部分群眾尤其是山區群眾亂捕濫獵野生動物,亂采濫挖野生植物情況屢禁不止;部分群眾尤其是城市居民行為習慣差,到林區游玩或活動時亂扔垃圾、塑料制品及廢棄物,污染環境;因到林區游玩亂扔煙頭引發森林火災的情況時有發生;多數餐館使用一次性筷子,部分餐館還在銷售麂子、巖羊等野生動物菜肴,有些小型加工企業加工珍稀古樹的根雕藝術品等,用于謀取暴利,對森林資源消耗及破壞極大;部分山區群眾用柴烤煙、烘烤核桃、野生菌等,加之楚雄州屬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山區群眾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較強,造成森林資源的低價值消耗,導致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
2014年,楚雄州林業總產值達106.27億元;2019年,楚雄州林業總產值已達216.02億元,雖然“十一五”以來楚雄州林業產業發展迅速,產值增加,但群眾在林業產業中的人均收入并不高。由于地方財政投入不足,林業產業基地建設緩慢,資源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大資源、小產業”現象依然存在。產業發展與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產業發展不充分,無法快速推進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權限不明確,職責未分明,多頭管理;楚雄州部分自然保護區機構不健全、人員少,部分保護區職工是國有林場并入的老職工,文化層次普遍較低,難以適應現代森林資源管護及科研監測等工作需要。
楚雄州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大項目尤其是礦產資源開發、風力水電、旅游等項目對林地的需求量較大,有些旅游項目發開需在林區修公路、建房屋、停車場等基礎設施,為了取得短期經濟效益,過度開發,對森林資源破壞較大;有些企業為發展林下種植,毀林現象時有發生,造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往往是到發現問題時,森林資源已遭到破壞,林區難以實現規范化管理。發展經濟與保護森林資源,建設生態文明之間矛盾突出。
森林是生態系統的主體,野生動植物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野生動植物資源,是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舉措[8]。為此,要深入持久地加強保護環境、愛護野生動植物的宣教活動,不斷提高公眾道德水準及生態文明素養,徹底扭轉部分彝族及苗族愛狩獵的習俗,使公眾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吃白鷴、麂子、蛇、蛙等野生動物,不非法經營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外出旅游、拍攝時,不追趕、不戲弄野生動物,不隨意向野生動物投擲垃圾、石塊,不亂采濫挖野生植物,要像對待親朋好友一樣善待野生動植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改善生態環境。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改善生態環境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多植樹種草,增加綠色植被[9],為此,楚雄州應以“文明城市”建設為契機,倡導群眾綠化、美化環境,實現“家家養花、人人植樹”,使愛護森林及自然環境蔚然成風。全州林草系統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加強對保護區及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的保護,使全州森林活立木總蓄積及森林覆蓋率持續增長,使以森林為主的生態安全體系建設更加牢固。
楚雄州林草部門要貫徹“立足民生抓生態,改善生態惠民生”這一生態文明建設主旨,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結合起來,著力培強核桃、花椒等木本油料產業,建立一批適應市場需要的綠色產品和有機產品生產基地;加快林果、花卉、茶葉、林藥等優勢林產品的產業化進程;依托國有林場、森林公園等優勢,開辟生態旅游景區,發展森林文化旅游業;大力發展核桃、板栗、花椒等特色經濟林產業,培強非木質林產業。通過發展林產業,增加群眾及地方財政收入,反哺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走一條適合州情、林情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楚雄州應成立生態文明建設綜合協調辦公室,負責指導、協調、監督與生態文明建設有關的工作,協調林草、農業農村、環保、自然資源、水利監督等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研究解決與地方生態文明建設有關的問題,監督各系統制訂生態保護紅線,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基地,各司其職,落實主體責任,共同守住各塊生態紅線;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獻計出力。
林草產業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要把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楚雄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形成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突出地方及民族特色,重視“茶花文化節、馬櫻花節、牡丹花會、櫻桃節、楊梅節、核桃文化節、冬桃節”等森林文化節日及慶典活動的舉辦,以辦節(會)為平臺,大力傳播、普及森林文化知識,倡導生態文明理念,提升林業發展品質,讓生態更有底蘊,森林更有內涵,人民生活更有品位。通過發展林草產業,實現生態環境優美,林草產業發達,森林文化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
1978~2020年期間,楚雄州在林業發展中,通過采取有效措施,使轄區群眾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普遍增強、林業產業快速發展,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該州是一個彝族自治州,整體經濟欠發達,加之部分群眾的一些傳統習俗一時難以扭轉,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雖然取得一些可供相鄰地州參考的經驗及成績,但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