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江西水利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330036)
教育部印發的《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教師函〔2019〕4 號)要求職業院校的教育體制要不斷改革與創新,呼吁學科知識相互滲透。傳統的“孤軍奮戰”方式已不能滿足職業院校教學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團隊建設已成為職業院校的熱門話題。教學團隊以教書育人為共同目標,明確分工與合作,組成知識與技能互補的3~7門課程教學團隊。教學團隊在教育教學過程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識。因此,在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本文主要圍繞某專業所開設的系列公共基礎必修課程,構建“課程群”教學團隊,團隊成員協同互助,發揮團隊成員創新作用,整合課程建設,實現教學師資優化配置,教學資源共創共享,提高教學效率,走可持續發展的職業教育。
筆者選擇江西省某職業院校為調研單位,在2020-02—2020-05 以問卷星形式發放調查問卷202 份,調查問卷主要圍繞該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團隊建設的現狀,回收202 份有效調查問卷。在教學質量提高和教師水平提升過程中,教學團隊所呈現的優勢已達成一定的共識,但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目前,職業院校普遍以教研室為單位進行團隊教學,教研室分配教學任務,教師領取教學任務,然后按照教研室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在這種形式下,教師按照既定任務,被動前進,容易陷入慣性的思維和狀態,導致協作意識不足,團隊成員之間缺乏真正的交流與合作,“單兵作戰”現象比較多,教師之間缺乏真正意義層面上的合作。
在管理機制下,職業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現象。學校有評價教師的標準,但主要與科研和論文有關,相反,教學方面只是規定教師需要完成的課時量和不出現教學事故的底線標準,與教學實際質量無關。所以,職業院校的教師團隊會因某科研項目臨時組建團隊,隨著科研項目結題而隨之解散。這種臨時組建的團隊學緣結構不合理,而且“近親繁殖”較多。在學院的管理體制下,教學團隊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教師積極性較低,自然會傾向選擇科研工作。
專業課程是職業院校發展的主力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屬于職業院校公共必修課程,服務于各專業人才培養。專業課程教師被選派學習、外出考察機會屢見不鮮。相反,面對超負荷的教學工作量,公共基礎課程教師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一線教學工作中,培訓和提升自己的機會較少。沒有緊跟時代潮流,缺乏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公共基礎課程教師欠缺對教學問題的預見性和教學思維的前瞻性,導致師資隊伍整體發展水平不均衡。
因此,為滿足現代社會和企業對職業院校學生提出的高標準,圍繞某專業開設的一系列公共基礎必修課程進行了公共基礎“課程群”教學團隊構建。
課程是學校實施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發揮著推動人才培養目標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作用。1990 年,學者以“課程群”的視角,開展課程研究與建設。課程群從單門課程基礎發展而來,主要是由教學內容上密切相關和具有互補性的幾門系列課程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是教學計劃中既有獨立性又有內容上關聯性的2~5 門課程的聚合。
公共基礎“課程群”教學團隊成員相互之間細化教學內容,明確教學職責,滿足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群”教學團隊能夠有效地預防單一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實現知識技能互補,使教學內容合理化和系統化,同時承擔相應的課程責任,打造學科特色。在職業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課程群”可實現教學師資優化配置、教學資源共享。
公共基礎“課程群”教學團隊是一個新穎、創新的產物。“課程群”教學團隊立足于學生,統一認識,挖掘公共基礎課程必修課程的綜合職業素養,規范教學標準,優化職業院校公共基礎課程體系,達成教與學內容和諧統一。以職業需求為導向,“課程群”教學團隊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課程群”教學團隊在課程教學中的作用,推動職業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促進教與學的協調發展。
科研,既是職業院校持續發展的因素,又是體現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的核心素養。科研與教學相輔相成,針對公共基礎課程教學進行有針對性研究,“課程群”教學團隊挖掘系列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從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提高教學團隊教學水平,提升教學團隊成員的專研能力,為教學科研奠定基礎。公共基礎“課程群”教學團隊,在教學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對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產生積極協同效應,教學團隊的教學效果遠大于團隊成員個人的教學效果總和。教學團隊依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明確“課程群”教學團隊負責人,開展系列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團隊成員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知識與技能互補,同時承擔相應的責任,使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合理化和系統化,走可持續發展職業教育。
教學團隊結構科學合理,不僅關系到教學團隊成員個人發展,而且也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提高。首先,明確公共基礎“課程群”教學團隊負責人。負責人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四個相統一”[1],具有良好的師德師風和創新改革意識,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有一定的學術造詣,原則上具備中級職稱或以上。“課程群”教學團隊的師資隊伍選擇,主要從年齡層次、專業背景、職稱結構、學習和工作經歷方面考慮,做到團隊成員的知識與技能既要互補,又要促進職業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一支結構科學合理的公共基礎“課程群”教學團隊,需深入系列課程教學,做到授課教師相互配合和協調,形成教學團隊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才能持續發展,受到學院的關注,從而推動職業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職業院校教學工作日益細化和復雜,公共基礎學科知識相互滲透,一門課程不再是獨立知識,其系列課程無論是結構還是內容方面都有內在聯系。公共基礎課程建設是“課程群”團隊建設的核心部分,而“課程群”教學團隊是公共基礎課程建設與實施的人力保障。
“課程群”教學團隊梳理職業院校所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整合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資源,推進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化、條理化,實現職業院校的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
優化知識體系:不同的公共基礎課程,知識范疇是不同的,但是核心人才培養目標是相同的。“課程群”教學團隊立足于教學,統一教學思維,梳理公共基礎課程核心知識,縮減課程間內容的重復,實現教學資源共享配置,推進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優化課程體系:以不同課程間的知識點、方法和問題進行整合,“課程群”教學團隊立足于學生,協商教學思路,保證學生在學習順序上的承接和內容的逐步遞進,形成既能夠自成體系又相互滲透的課程系統。
優化實踐教學:公共基礎課程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說主要以理論課程為基礎,但是教學團隊成員可挖掘其課程的隱性實踐元素,利用節日、職業周等多樣化的活動進行推廣公共基礎課程的理論實踐,促進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形成。
學院的發展離不開改革,改革需要從教學尋找突破口,而教學最基本的單位是課程。所以,課程的改革與創新才是教學團隊發展的靈魂。“課程群”教學團隊面對新環境、新發展、新形勢,倡導“課程群”教學團隊教師擁有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提升知識儲備,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尋求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力求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學團隊成員各自優勢,不斷促進公共基礎課程教學。通過改革和創新促進教學團隊的發展,實現改革促進教學,教學促進科研提升。
綜上所述,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教育大會精神,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決策部署,職業院校須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重視教學團隊管理工作,加強教學團隊的組織與管理工作,把握“課程群”教學團隊構建原則,對教學團隊實施動態管理,強化教學團隊的考核驗收。最后,為了全面提高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公共基礎“課程群”教學團隊提供了強有力的師資力量,能有效地提升職業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從而推動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