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藝凡,楊 陽
(西安工程大學 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人們對自己所居住的區域內生態環境的關注也與日俱增。但是由于城市的快速發展、高密度發展城市化,在1998年以前建設條件有限,所以隨著時間慢慢推移,這些老舊小區在建筑的標準上和公共的配套設施這些方面上都已經不能滿足當代人對居住環境等方面的需求[1],這也使得住在舊居住區內的居民生活質量受到了限制。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要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的改造工作,大力改造提升城鎮老舊小區,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將自然教育與居住區景觀設計改造相結合,有利于為人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以及從生活環境入手改變人們對自然的看法,培養大家認識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的概念由教育家盧梭提出,他認為要有教育者的引導,并順應孩子的本性,在自然環境中進行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兒童成長為一個完整、獨立、健康的人[2]。現在,人們將自然教育定義為是讓人們在自然生態下、在勞動中接受教育,以達到培養大家的天性、釋放潛在能量以及增強自身綜合素質的目的,以人類為媒介,通過對環境中的景觀設計,強調將人與自然聯系起來,讓大家在接觸自然的過程中,同時與自然建立相互關系,以大自然為師,從中獲得教育知識,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自然教育環境一般需要具有自然、健康、開放、安全、有趣、自由等特點,人直接與自然接觸能產生直接的感知體驗,所以戶外真正的自然始終是自然教育的主要環境[3]。
在我國城市更新和存量發展的大背景下,人們日常關注的焦點已經逐漸從經濟建設轉向了社會生活的領域,同時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認識也更加全面,對居住區條件的要求,也從只關注實用和價格等因素,發展到對優美的景觀環境的追求。因此,在當下居住區的建設中,人們也更加重視綠地規劃和植物景觀的營造,在改造設計中也應該讓居住區空間環境更具有人性化的特征,要秉承景觀服務于人民群眾、美觀、可持續等因素,對其進行性能和舒適度提升,改變現有的居住條件[4],從而使居民可以拉近和景觀的距離、能真正體驗到景觀設施的好,創造出更多的優秀景觀和設施。
在城市舊居住區內設計有自然教育目的的景觀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增加人們的戶外活動的途徑之一。自然教育理念下城市舊居住區內的景觀設計,區別于以往教科書式內容,不是將景觀簡單直接地搬到人們居住的環境中,而是以各種生動以及趣味化的景觀形式讓居民們參與到環境中,讓人們對自然有直接的接觸體驗、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進一步地產生自然情感,同時增強大家保護自然的意識。
作為城市組成的基本單元,許多老舊小區擁有良好的地理、文化、環境資源,卻因為缺少合理的規劃設計導致資源沒有利用起來[5]。人們在城市空間中生活,必然和公共空間、設施及在這些空間中活動的其他人發生互動,正是這些互動才有了社區的活力和生活的氛圍[6]。而對于老舊小區的綠地系統普遍存在著空間劃分混亂、綠化率低、植物種類單一、地被裸露等狀況[7]。
因為這些舊居住區在最初建設時,我國還處在住宅樓緊缺的時期,僅能用來緩解當時的住房緊張的狀況,所以在進行景觀設計時,人們的環境景觀意識還較為薄弱,也缺乏對環境景觀設計的充分重視。該階段的居住區環境基本以大面積草坪為主,除了在主干道和次干道兩旁種植行道樹外,綠化基本就是嚴禁進入的草坪,使得居民不能參與其中[8]。導致人們逐漸脫離了與自然的關系,而且這些綠地由于疏于打理,植物間競爭激烈,造成部分植物死亡,變得日益破敗,形成舊居住區的環境景觀單一的局面。
城市內舊居住區的住宅樓整體來看,住宅多數以行列式排布,居住區內部圍合空間也多過于閉塞;樓與樓之間的環境景觀、與整個空間也缺少違和感,從而導致空間模式過于單一,不容易形成較為親切的交往空間,應該加強對居住區的規劃設計研究。
由于歷史因素,在城市舊居住區內的基礎設施,和現代化小區的設計相比較,這些基礎設施已經明顯缺乏人的參與和互動,很多景觀設施已經到了只可遠看、不可近玩不可觸摸的程度,居住區內就缺少了應有的活力。由于早期的居住區景觀設計大部分的活動空間是以健康的成年人對設計對象的,并沒有將年幼的兒童和老年人以及特殊和弱勢群體考慮進設計中。沒有考慮到他們的需求,導致隨著時間的變遷,居住區逐漸產生了的“老齡化現象”。在現有的基礎設施中缺乏專門提供給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活動場地,缺少足夠的公共設施,同時還在城市舊居住區內的人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而社區內普遍缺乏無障礙實施設計。
舊居住區的戶外空間一般都缺少統一的規劃和建設,在植被方面,栽植的植株因早期規劃不周全,導致小區整體綠化景觀缺乏層次感[9],隨著時間變化這些植株沒有人工維護,導致部分的植被退化。在起初建設居住區時,進行設計景觀并沒有考慮到植物的后期生長、一年四季植物的生長周期變化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導致最初種植的高大落葉喬木影響了低矮灌木的生長,以及秋冬季節居住區內的景觀呈現蕭條的景象,缺乏生機。還存在景觀缺乏趣味性、沒有科學有效地維護草坪、植物景觀單調、物種不豐富等一系列狀況。
社區花園是一個空間載體,可以讓居民在此開展與自然有關的活動,增加人們對自然的認知[10]。社區花園大多數情況是用來種植作物或者花卉,通過居民的自治或者有專人來管理的開放社區空間,將社區內的公共空間和自然教育理念結合起來,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將能量循環利用的實踐和科普運用到社區花園中來。這樣形式的社區花園最早出現在上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區內開放綠地面積不足的問題,開展社區花園形式的微綠地微更新項目,也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促使順利開展項目,也能夠保證社區的人們都能參與進來。綜合來說,社區花園是社區民眾的活動場地,是提高社區公眾參與性、構建社區和諧人際關系、拉近人與自然相處距離、實現社區有機更新、促進社區營造與社會治理的空間載體[11]。
社區花園能夠讓兒童平衡發展、讓老年人有閑暇時間且在農藝和園藝中找到自我價值感、提供給青年人可創造的自然空間,這讓他們能脫離工作、脫離繁重的生活瑣事,在園中通過勞動感受生活的真實感。能創造了一個平臺,讓社區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進來,達到在游玩的過程中實現自然教育的目的[12],讓社區的關系網絡更加豐富和穩定;社區民眾通過共建共享方式進行園藝活動,進一步促成社區凝聚力與歸屬感[13]。社區花園能夠通過合理化、科學化的植物配組形成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從而調節社區的微氣候,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多樣性。
景觀要素包括自然景觀要素和人工景觀要素,其中景觀要素的自然趣味性設計就是對客觀的物理環境進行改造,增加環境中的自然元素,讓人們有更多機會進入自然化的場所,讓自然環境發揮最大的教育價值[14]。
居住區內植物的配置,需要考慮居住區的總體景觀設計,根據植物不同的生態習性及其觀賞特性進行合理的搭配和栽植,從而組成穩定的植物群落,使之能夠給人們提供自然舒適的生態環境。在居住區景觀改造設計的過程中,社區花園的植物可以選用可食類觀賞植物,其他綠地可以選用五感類的植物的植物進行搭配,進而營造出四季變化的多樣植物景觀,為人們提供優美、輕松的社區環境。
可食類觀賞植物主要指既能食用、也可以用來觀賞的植物,還能美化環境、陶冶性情,很適合在居住區內種植。植物種類選擇受地區和季節影響較大,應根據居住區所在地區的氣候條件、風俗特色,選擇合適的植物[15]。常用到的可食觀賞植物種類,按類型分有觀葉類(空心菜、生菜、紫蘇、紫背天葵、菠菜、白菜、茼蒿)、觀果類(南瓜、冬瓜、苦瓜、絲瓜、茄子、辣椒、西紅柿等)、觀花類(黃花菜、野菊、蒲公英)、觀莖類(紫菜薹、蘆筍),以及其他植物按種類分:蔥蒜類(大蔥、洋蔥、大蒜等)、薯芋類(馬鈴薯、紅薯等)、根莖類(蘿卜、胡蘿卜等)、豆類(菜豆、豇豆、扁豆等),及玉米和小麥等其他農作物,相對容易種植的可食用植物:生菜、蠶豆、南瓜、豌豆、玉米、土豆、西紅柿、小青蔥等。
五感類的植物可以分為芳香植物、聲韻植物、觸感植物、色彩繽紛的植物,通常人們對顏色鮮艷的事物較為敏感,會被其吸引,因此在居住區景觀環境中較為多的選用這些植物進行色彩調配。在芳香植物中可以在居住區種植的,香草植物有:薰衣草、香蜂草等;香花植物有:矢車菊、桂花、梅花、梔子花、玫瑰等;香樹植物有:肉桂、月桂、檀香樹等;以及芳香的蔬菜:羅勒、芝麻、回芹、茴香等。聲韻植物有:芒草(修長的葉片,以及其羽狀花序在風中會相互摩擦產生聲音)、南天竹(其葉子晃動起來會有沙沙的聲響)、紫竹(微風吹過葉片之間相互擊打的聲音)等。觸感植物可以選擇的有:含羞草、繡球等。在居住區內分片分區域種植,不僅能夠營造出區域內優美的植物景觀,也更便于人們認識、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態習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兒童的好奇心較強,對事物的抵抗能力較弱,因此要避免選擇有毒、有害、有刺、易過敏的植物[16]。
在居住區內為了滿足兒童游憩空間的功能要求,在不改變場地原有自然環境和景觀的條件下,利用現有的自然景觀條件,保留有價值的元素,揚長避短,形成高低變化豐富有趣的地形設計[17],通過對地形的起伏的改變,創造出豐富的活動界面,微地形包括景觀型微地形和游戲型微地形兩類。景觀型微地形以觀賞、學習交流為主,模擬大自然的形態,讓孩子們體會身處大自然的感覺,拉近與自然的關系;游戲型微地形是在景觀型微地形的基礎上,利用地形開展游戲活動,營造出自然野趣的效果,給兒童帶來更多的自然游戲體驗。地形的塑造坡度不宜過大,可結合植物花草、巖石、沙子等創造游戲娛樂空間、學習交流空間、觀賞空間等,促進兒童與大自然的交流。
居住區景觀環境進行設計時在堅持安全性的基礎上,景觀小品形式要具有自然性、創意性和趣味性。借助場地原有的自然條件,將水、植物、沙子等自然要素與小品結合設計,譬如石頭與樹木組合成的滑梯、由植物圍合成的沙坑等,使得景觀小品在自然環境中趨于無形化。景觀小品造型還可以結合一些兒童常見的生物造型,如昆蟲、植物、動物造型等,或者提取-些自然元素,如用木頭、樹干、樹葉等,增加景觀小品的自然性和趣味性,滿足兒童接觸自然、觀察自然的需求。同時還應該考慮其景觀效應,達到與居住區整體環境相協調。
近年來,在全球城市化的背景下,研究人員對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做了深入的觀察,愈加認識到,接觸自然環境對人類個體的健康、福祉有很多好處[18]。自然教育能夠在城市舊居住區內展開的核心是居民,學校社區家庭都是人們生活的場所,社區花園關注的本質也是生活本身,傳遞的內容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19],在居住區內開展自然教育能讓大家參與到自然中來,以滿足大家對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讓人與自然的連接更加緊密、更活躍、更主動。希望此設計研究能夠幫助人們認識到在居住區內開展自然教育的必要性,既通過人們參與到社區花園的建設,也通過社區的花園學會保護自然,從自然中學習,更好地與自然相處,真正地做到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一個是現時的給予,一個是未來的回報,這種相互的成全才是公正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