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芳
(鄭州工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框架當中,體現課程思政要素,切實貫徹落實立德樹人和“三全育人”的育人理念[1],高等教育的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以及文化傳承和創新三大職能密不可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程的研究對象是“人”,研究的方法與手段是“管理”,研究的目標是“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為各行各業提供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相關的專業人才[2]。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負責對組織人力資源的規劃、招聘、培訓等環節,這些環節直接影響著組織整體人力資源的水平,進而影響未來組織的可持續發展趨勢。基于對民辦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研究,從人力資源的五大模塊入手,將“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教學中,將思政因素與專業課程相融合,對教學模式進行全新的探索。
近年來由于高職擴招導致民辦高校生源質量下滑,學生綜合素養欠佳,學生群體處于思想活躍期,目前高校在職大學生大多是90后和00后群體,這些群體的學生對于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強,但缺乏辨別能力。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廣大青年學生群體提供了多樣的信息獲取平臺,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和引導性直接影響學生群體的思想傾向和動態,對于一些負面信息和一些錯誤引導型信息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動態。作為民辦高校的在職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困擾,積極主動的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將思政因素引入課堂專業教學過程中,關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人文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緊密結合起來,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提升高校培養的質量,注重發揮課堂教學的引導作用,運用課堂教學手段的創新實現對學生價值素養和人文精神的結合,增強大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提升,提高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發揮高校在思想政治素養培養渠道上的優越性。
人力資源管理又稱人事管理,國外高層人力資源管理者已開始把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當作戰略性業務來看待,針對不同部門的不同需求來界定自己的業務內容。通常,直線管理人員需要具有獻身精神的高質量員工;戰略規劃部門,則需要通曉信息技術和具有采集、分析信息資源能力的員工;而員工則希望人力資源部門能夠為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提供合理的制度體系和公平的競爭環境。根據麥克斯發布的數據顯示,企業需要具有責任心、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和溝通能力的專業人才[3]。高等教育就要圍繞著企業實際需求輸出人才,將思政要素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提高人力資源管理者的專業素養和思想境界以及管理眼界。按照企業的實際需求培養在校學生的綜合能力,引入課程思政思想提高企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
一個人的品德培養對于人格的塑造、事業的成功及成人成才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教學工作也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由此可見,高校教師必須要緊密結合教學工作的實際特點,在充分吃透專業授課教材的前提下,充分發掘教材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筆者在結合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的經驗基礎上,通過探討和實踐將專業知識教學和課程思政因素相結合的新型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將時事案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讓學生養成關注社會動態、關注社會發展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主動關心國家時事政治以及企業行業最新發展動態的思考習慣,關注時事熱點問題并通過結合教材專業內容,在課程核心項目教學中探索融入德育理念。
(1)“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作為各大企業單位人力部門的主力人員,承擔著人事管理的各項工作。新時代背景下,對于人力資源專業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從認知角度上,要求從業人員需要具有大局意識、縝密的思維能力以及廣闊的胸懷;從精神層面上,要求從業人員具有獻身精神、使命感以及敬業精神[4];從個體行為的角度上,需要具備自我管控和實事求是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們真正意義上理解:在為企業選拔人才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技能,還要將思想品德素質作為選拔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引入到甄選的標準當中。通過一些反面案例的引入和討論,讓學生們真正意識到選人這一環節的質量對于企業和社會的影響,以此才凸顯思想品德教育對于企業戰略目標的重要性。
(2)“育”。德育是育人的根本,人無德不立。“育”的重點在于對企業的人力培養,是從“人材”到“人才”再到“人財”[5]。民營企業在員工的思想政治素養的教育是嚴重缺少的。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筆者認為:一方面是員工的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不好把控,不能量化表示;另一方面是企業還沒有意識到思想政治素養對于員工行動的影響力,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力軍,近年來對于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重點都放在了專業素質培養上,更應該從創新教學理念的角度入手,將思政課堂與專業教學融為一體。
(3)“激”。激勵機制的運用對于組織的人才激勵,組織目標的達成有著重要作用。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專業課程教授中要教會學生正確利用激勵機制,來提升員工的貢獻熱情。激勵機制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要在講授過程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激勵觀,引導學生不能一味地將物質激勵作為激勵的唯一手段,結合精神激勵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培養學生的自我激勵能力,以及激勵過程中需要使用的績效管理能力,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激勵手段和方法。員工的個人能力提升、福利待遇是同步提升的,因此要關注國家發展、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從思想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并且在擇業的過程中關注自身發展與企業價值觀的同步,企業文化與自我價值觀的一致。這些都代表著員工個人職業生涯和能力提升發展的方向和前景。從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入手,開闊他們的視野和思想政治覺悟。
(4)“用”。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需要解決如何可以高效發揮人力資源的問題,也是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用”人的藝術體現[6]。對于組織人力資源管理者需要關注不同員工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對于“課堂思政”的教學理念改革過程中,可以結合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案例,讓學生意識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獨斷專行等都屬于不良的作風,對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危害非常大。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從思想上進行管理人才選拔的重要性,加強政治思想學習,在管理層樹立正確的干部作風觀念,將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加入到“課程思政”的課堂當中。
(5)“留”。適當的人力資源流動對企業來說并不見得是一件壞的事情,但是若人才流動的頻率太高,特別是對于一些核心管理層和核心技術層人員來說,不僅會提高組織的人力資源招聘、培訓等成本,還會對企業的外在影響力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給用人市場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對于引發員工離職的原因,常見的有薪酬待遇、工作條件、發展前景等。因此,要讓員工對組織有歸屬感。這種歸屬感就需要組織有和諧的組織環境、積極向上的組織文化,讓員工對于自己的工作和事業有美好的愿景和追求,管理者要提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讓員工體會到組織的關心和情感歸屬感。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體現人文主義情懷。在專業課堂的授課過程中,從實踐案例與課堂授課的結合來向學生傳遞思想政治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首先要轉變教書育人觀念。在教學備課過程中,教師自然地將專業課的理論知識與課程的思想政治內容由外而內地融為一體,積極構建與教學團隊成員協同發展的“課程思想政治”理念,通過教學計劃、課程內容、課程標準、教學效果展示、學生評價反饋等教學環節[7],引導專業課程和思想價值觀,認識到實施專業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構建以專業課程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在信息技術的指導下,多媒體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公平、人性化的學習機會。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課堂“素質教育”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善于借助資源庫和多媒體技術平臺,定期更新法律知識,關注當前政治熱點。教師要在持之以恒的專業基本功基礎上,深刻理解馬克思列寧的哲學思想,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全面貫徹習近平“課程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為民”的教育方針,堅定不移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期的教師要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服務學生,注重與學生心靈溝通,教會學生做人[8]。
雖然在課堂教學中都積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但思想政治要素在考核中的權重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只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出勤率才能略顯代表思想政治態度,其余的考核內容都與專業課有關。要想辦法把思想政治因素與專業知識考核無縫、完美地結合起來,“雙軌制”的教學目標要求教學管理部門發揮課程評價的導向作用,并將德育效果納入課程評價中。
在信息化建設的引領下,在課程思政的召喚下,對圍繞組織中的“人”開展的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提出了新的挑戰。人力資源管理與課程思政結合具有先天優勢 , 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9],教師要不斷提高人力資源潛在價值輸出,強化人力資源的社會責任感和“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意識。在課程建設過程中,主動將思政元素柔性地融入專業課堂,融入“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并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弘揚中華文化精髓的新的教學模式,加快“課程思政”理念與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專業融合,創新工作方法,探索有效路徑,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