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珍,文家富,楊雪竹,趙世壘,冀若嵐
(商洛市植保植檢站,陜西 商洛 726000)
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原生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1],2018年12月遷入中國[2],2019年12月已入擴散至26個省(市、自治區)[3]。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于2019年12月發起全球草地貪夜蛾防控行動,組織動員各方力量,建立全球合作機制,有效控制草地貪夜蛾的發生為害和降低向新地區的擴散風險[4]。2019年6月13日草地貪夜蛾首次在商洛市發現危害,之后蟲害迅速擴散蔓延,9月底,在商洛市7縣(區)47鎮(辦)玉米田發生,發生面積169.6 hm2,對本地玉米生產造成嚴重威脅。商洛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東南與鄂豫兩省交界,西南與陜西省安康市和西安市毗鄰,北與陜西省渭南市相連,草地貪夜蛾傳入路徑多,是草地貪夜蛾遷入關中和陜北的過渡區,監測防控任務重。2019年在全市各級農業部門的努力下,將草地貪夜蛾危害損失控制在3%以下,防效顯著。草地貪夜蛾對本地玉米產生嚴重危害將成為常態,為了保護農業生態和糧食生產安全,筆者概括了2019年草地貪夜蛾的發生危害特點和防控措施,提出草地貪夜蛾監測預警與綠色防控策略,為今后草地貪夜蛾的防控提供技術支撐。
2019年6月13日在商南縣城關鎮和鎮安縣高峰鎮同日始見草地貪夜蛾為害,發生面積分別為2 hm2和1.3 hm2。隨后,之后其他鄉鎮陸續發現該蟲為害,擴散蔓延十分迅速,6月20日在商洛5縣(區)8鄉鎮發生11.33 hm2,7月20日在7縣(區)44鎮累計發生132.6 hm2,8月20日在7縣(區)47鎮累計發生169.2 hm2,截至2019年9月底,在商洛市7縣(區)47鎮(辦)玉米田發生,發生面積169.6 hm2,玉米平均被害株率3.3%,平均百株蟲量3.5頭,防治面積424 hm2,防控工作取得較好成績。
將6月13日商南縣十里鋪鎮首發的草地貪夜蛾幼蟲帶回實驗室常溫飼養,結合大田調查,結果表明,2019年草地貪夜蛾在商洛發生3代,世代歷期27~30 d,成蟲6月上中旬遷入,第1代幼蟲危害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2代幼蟲危害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第3代幼蟲危害盛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大田調查發現,草地貪夜蛾的發生具有明顯的世代重疊現象,受外部蟲源不斷遷入、春夏玉米混播等因素的影響,擴散流行后,田間出現不同蟲態、不同齡期幼蟲混合發生危害。
草地貪夜蛾幼蟲可為害幼莖、葉片、葉脈、雄穗、雌穗、花絲等,玉米全生育期均可受害。低齡幼蟲喜食幼苗期玉米及細嫩玉米葉片,處于幼苗期的春玉米心葉受害后,嚴重影響產量。害蟲具有低齡聚集為害、3齡后轉株為害的特點(可與玉米螟、棉鈴蟲、粘蟲為害癥狀相區別),低齡幼蟲危害的大田出現中心蟲株,3 齡以后 80% 以上的植株上多為1 頭害蟲為害,也有發現8頭5~6齡幼蟲危害1株玉米的現象。低齡幼蟲取食玉米形成網紗狀天窗,3齡后幼蟲取食玉米形成缺閡,5~6齡幼蟲在食物缺乏情況下,取食玉米葉脈。卵塊在玉米葉片上發現,蛹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均有發現。
遷入蟲源量大和食源充足導致該蟲在商洛流行快。入侵商洛的草地貪夜蛾主要來自湖北省、河南省、安康市,遷飛路徑較多,根據發生時間推測鎮安縣草地貪夜蛾以東南方向蟲源為主,為安康市旬陽縣和湖北北部的草地貪夜蛾在向北遷飛途中遇下沉氣流降落產卵繁殖危害,其它縣區蟲源應為河南西部傳入。草地貪夜蛾6月中旬入侵我市,正值低熱區夏玉米苗期、春玉米喇叭口期,夏玉米為喜食幼嫩玉米葉片的低齡幼蟲提供充足食源。加之,商洛市玉米種植區域廣,海拔分布不一,面積大,播種時間和作物生育期跨度大,加速外遷蟲源積累和本地蟲源繁殖。
2019年6月13日發現蟲情后,商洛市政府、農業農村局高度重視,6月14日市農業農村局在商南緊急召開了草地貪夜蛾防控現場會。6月19日市政府召開了全市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各縣區政府及農業部門高度重視,相繼召開了專項會議部署草地貪夜蛾監測防控工作。市農業農村局立即啟動了重大病蟲防控預案,成立了草地貪夜蛾防控領導機構,下設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技術指導專家組和督查督導組,協調組織全市的方案制定、培訓宣傳、技術指導、防控督查等各項工作開展。及時印發了《關于加強草地貪夜蛾監測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等通知和技術方案。縣區積極配合,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相繼組織召開防控工作會、現場會、技術培訓會,組織技術力量趕赴一線指導監測防控工作。
草地貪夜蛾入侵后,商洛市建立嚴格監測責任制,統籌推進縣、鎮、村三級聯防聯控,各縣區農技干部包村包片,進村入戶到田,全面開展監測調查,做到“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田”。立即啟動了一周兩報蟲情報告制度,做到新發區域當天報告,已發區域一周兩報,節假日應急值守。采取燈誘、性誘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監測,在全市范圍內設置性誘監測點719個,燈誘監測3個,投入調查人員500多人次,層層開展定點調查和大田普查,調查范圍覆蓋全市96個鎮辦近700個村1 600余塊玉米田,準確掌握了發生區域和危害動態。市植保站及縣區及時發布了《草地貪夜蛾防控刻不容緩》《草地貪夜蛾發生動態》等情報共14期,有效指導了防控工作的開展。
緊急印發《草地貪夜蛾識別與應急防控技術掛圖》2萬余份、技術明白紙等8 000份,宣傳至各鎮辦、村組,指導基層技術人員和群眾快速識別和正確防治草地貪夜蛾。制作“草地貪夜蛾形態特征和生物學習性”PPT發至各縣區,通過室內授課和現場指導等方式開展技術培訓300多場次,培訓人員1.2萬人次。聯合縣區通過利用報紙、電視、微信群、村村響等方式宣傳草地貪夜蛾識別及防控技術,利用網絡等新媒體引導種植大戶、專業化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戶正確識別并科學防治,累計宣傳受眾達30余萬人,形成了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圍。
抓住低齡幼蟲的防控最佳時期,組織技術人員深入一線開展防控技術指導,開展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治,對點片發生區開展帶藥偵察點殺點治,對集中發生區及周邊高風險田塊實施統防統治。選用高效氯氟氰聚酯、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高效低毒低殘留殺蟲劑噴霧防治,結合噴施短穩稈菌等生物制劑,對發生嚴重田塊4~5 d后交替使用藥劑補噴一次。并采用殺蟲燈、性誘誘殺等理化誘控技術開展綜合防治。全市共召開防控現場會43場次,有效帶動了群防群治工作,綜合防治效果達90%以上,有效控制了害蟲危害。
草地貪夜蛾已在我國華南、西南定殖,商洛屬于其遷飛過渡區。2019年首先在鎮安、商南的低熱區發現危害,之后迅速擴散蔓延,北部的洛南縣發生最輕。監測預警是開展防控工作的基礎,草地貪夜蛾目前采用性誘捕、燈光誘捕和田間調查相結合的監測方法。在鎮安等南部低熱區、夏玉米面積大的區域提早加密設置監測點,由于草地貪夜蛾飛行活動多是在作物冠層以上的空中進行,性誘設備設置在玉米冠層以上15~35 cm左右,燈誘裝備把燈光發射到作物冠層以上的空中,根據本地東南部臨近市縣草地貪夜蛾的發生時間和玉米生育期,確定本地燈誘性誘時間段。草地貪夜蛾低齡幼蟲喜食幼嫩玉米葉片,遷入本市時夏玉米正處于苗期,大田普查以夏玉米為重點調查對象。根據燈誘、性誘和大田調查結果進行短期趨勢預報,開展應急防控和群防群治。
全市植保專職人員力量少,監測普查任務重。草地貪夜蛾低齡幼蟲期是防控最佳時期,多數縣區鄉鎮農技人員不能準確辨認草地貪夜蛾成蟲和低齡幼蟲,群眾對草地貪夜蛾的了解還不深入。以培養鄉鎮兼職測報員為契機,采用網絡、電視、微信QQ群、現場防控等形式開展大范圍、多層次的技術培訓,進一步提升本市植保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提升群眾對草地貪夜蛾的認知度,提升防控能力,做好監測防控工作。
草地貪夜蛾已成為一個“北遷南回、周年循環”的重大遷飛害蟲,對商洛玉米產生危害將成為常態,一旦條件適宜,將會暴發危害,嚴重影響本市糧食安全。組織開展全方位的試驗研究,明確草地貪夜蛾的遷飛路徑、發生擴散規律、生物學習性、危害損失、最佳防控方法等,將進一步提高預測預報的準確性,為綠色防控提供依據。及時啟動測報燈,合理布設性誘設備,探索理化誘控、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等草地貪夜蛾綠色防控技術模式,為糧食安全生產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