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翠
(河南省確山縣林業發展服務中心,河南 確山 463200)
京棗39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果研究所在“拯救北京棗資源及綜合評價再利用”項目中,對北京城區居民舊四合院中進行調查,收集過程中選育出來的優良鮮食大棗品種。并經過10多年的栽培試驗和選育證明,該品種性狀表現十分穩定。早實、高產、果形大、肉脆、維生素C含量高、耐瘠耐旱、抗病等優點。駐馬店市于2011年引入,并進行了豐產栽培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地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蟻豐林場、面積1.5 hm2,當時氣候溫和,平均年降水量796~1120 mm,光照充足,無霜期212~226 d,初霜期11月上旬,終霜期4月初,園地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排水良好,水電齊全,前薦種植花生和中草藥,栽植密度2 m×3 m,授粉品種不落酥,比例4∶1,定植后第2年開始結果,第6年進入盛果期。
果個特大,圓柱形,平均縱徑4.7 cm,橫徑3.8 cm,平均果重28.3 g,最大果重45.1 g,果實大小整齊。果面較平整,果皮薄,陽面暗紅色似云狀,背面淺綠色,有光澤,質地脆,落地易碎。果點小,黃褐色,不明顯。果肉綠白色,質地疏松,汁液多,味甜,果核較小,總糖達21.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5.4%,酸0.36%,每100 g含維生素C 276 mg/L,可食率98.7%,食后無渣感。制干率大于35%,干棗肉厚,品質上等。是鮮食、制干品質均極上等品種。
樹姿開張,樹勢健狀,樹干挺直。適應性強,抗旱、抗寒、耐瘠薄。發枝力強,坐果較穩定,產量高,修剪以充分利用樹體周周的空間,見光透風為原則,同時剪去病枝和弱枝,夏季以摘心為主。
京棗39在駐馬店地區4月上旬萌芽,4月底現蕾,5月20日左右始花,5月底至6月初盛花,9月上中旬成熟,11月底落葉,抗蟲、抗病、抗落果性狀良好。
2011年開始建園定植,第二年開始結果,2012~2020年每年每畝產量分別為:293.0 kg、599.9 kg、1093.0 kg、1984.5 kg、2169.3 kg、2241.7 kg、2205.4 kg、2216.8 kg、2229.2 kg,2012年~2020年平均1 kg棗售價6.5元,即2012~2020年平均每年每畝效益分別為:1904.50元、3898.80元、7104.50元、12899.30元、14100.50元、14571.05元、14335.10元、14409.20元、14489.80元,2011~2020年平均每年每畝的成本(包括:種苗、用土、水電、農藥、肥料等)為1259.00元。2011~2020年平均每年每畝的經濟收入減去2011~2020年平均每年每畝的成本后,即2011~2020年平均每年每畝的純收入為9771.30元。與當地的常規棗園相比,經濟效益可觀。
建園時選擇土層深厚,排灌良好,pH值6.5~7.0,光照充足,交通便利,與棗樹無共同病蟲害地塊建園。苗木選用品種優良,發育健壯,無病蟲的歸圃苗或嫁接苗,苗高在1 m以上,株行距3 m×4 m,授粉品種不落酥,栽植比例4∶1,封凍前挖80 cm×80 cm×80 cm的定植穴,3月上旬栽植,每穴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50 kg,栽后要輕輕提苗,使根系均勻舒展地分布于表土內,并及時澆透水,歪苗扶正,距地面以上80 cm處定干,后用1 m寬的黑色地膜覆蓋樹行。
每年的解凍后,雨后和灌水后,應及時中耕,保持土壤疏松,減少水分蒸發,每年的9月底至10月上旬要秋施基肥,要結合擴樹穴同時進行,每株施腐熟的豬、牛、雞糞25~40 kg,采取環狀施肥。全年追肥3次,第一次在萌芽前,每株施氮肥0.3~1.5 kg,適當加些磷肥,利于促進枝葉生長和花芽分化。第二次在開花前,每株施氮肥0.3~1.5 kg,并配以適量的磷肥,可促進幼果生長。第三次在果實迅速發育期,每株施磷酸二銨0.5 kg~1.0 kg,硫酸鉀0.75~1.0 kg。施肥后應根據土壤墑情,合理灌水,雨季排水。
葉面噴肥。從棗樹展葉開始,每隔15~20 d噴1次。生長季前期以噴氮肥為主,果實發育期以磷、鉀肥為主,花期噴硼肥、尿素0.3%~0.5%,磷酸二氫鉀0.2%~0.3%,硼砂0.5%~0.7%,硼酸0.03%~0.08%、硫酸亞鐵0.2%~0.4%。
樹形采用自由紡錘形,全樹共有主枝10~12個,不分層,主枝在中主干上螺旋式排列,主枝上不配備側枝,在主枝上直接著生中、小型結果枝組,主枝粗度同中主干粗度比值為0.4∶1。重疊主枝間隔距離在90 cm以上,基部主枝的角度為75°左右,中部主枝為95°,上部的主枝為90°以上。成形后像紡綞一樣,下大上小,枝條外稀里密、骨架牢固,結構緊湊,通風透光。定干當年,剪口下有5~7個二次枝,當枝條生長到50 cm以上進行摘心,促發分枝、保持中主干的生長優勢,干高以下的枝條全部剪除。第二年萌芽前修剪,中心干延長枝留60 cm短截,剪口下有3~5個二次枝,選3~4個方位生好的枝條在飽滿芽處短截,基角度為70°,剩余枝條一律不剪,全部拉平,作為來年臨時性結果為枝條培養,第三年修剪時,中心干延長枝留50 cm短截,剪口有3~4個二次枝,選3~4個位置好的側枝,和上年選的主枝方位錯開在飽滿芽處短截、基角度為80°,剩余的枝條一律不剪,全部拉平,作為將來的輔養枝來培養,第4年以后的修剪方法同上,當主枝達到10~12個主枝時,要落頭開心,樹高3.5 m左右。
5.3.1 幼樹修剪
1~3年為幼樹期,特點是生長旺、枝條多、直立生長,修剪上主要是拉枝、疏除等手段,按所需樹形培養。為豐產穩產打基礎。
5.3.2 結果期樹修剪
樹已成形,生長勢減弱,此時期一是處理好徒長枝,徒長枝若沒有空間應及時疏除。二是處理競爭枝,在冬季修剪時,選適宜的發育枝作延長枝,另一個發育枝應基部疏除。三是回縮延長枝,對延長枝回縮到合理的位置,去占領空間,并在生長期進行摘心,以控制延長枝的生長。
5.3.3 盛果期樹修剪
此時期結果枝組趨向平展和下垂,易影響冠內的通風和透光,應疏除部分向下生長,結果能力低果枝,以改善光照條件。同時注意骨干枝的調整和改造,有計劃地在3~4年內分批疏除重疊枝,交錯枝,并行枝和瘦弱,結果能力差的骨干枝,同時培養一些更新枝,來改善冠內通風透光條件,以提高品質和產量,達到冠內枝條有序、通風透光,結果面積合理的樹體結構。
5.4.1 適時環剝
環剝時間為棗花開放60%左右,在主干最下面主枝下部,進行0.5cm的寬度環剝,環剝后抹藥物防治病蟲侵入。
5.4.2 花期“三噴”
60%的花開放時,擇晴天無風的上午10時前噴灑清水,當棗花開放30%以上時,噴0.5%尿素和0.4%磷酸二氫鉀混合液,于7月中旬再噴一次,可提高坐果率和生理落果。
在當地主要病蟲害有:棗銹病、棗炭疽病、棗黏蟲等,采取綜合防治的原則,注意增施有機肥,樹干涂白,冬季清園時將園內枯枝落葉雜草、病蟲枝清除園外集中燒毀。在發芽前全園噴一次3~5波美度石硫合劑,徹底殺滅病蟲源。棗銹病和棗炭疽病均在7月下旬開始發病,此時應及時交替噴灑1∶2∶200倍波爾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間隔7~10 d噴灑1次,效果較好。該品種比較抗蟲,有輕微的棗黏蟲發生,該蟲每年發生三代,要定期觀察在幼蟲發生盛期時,及時噴灑25%滅幼脲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000~2000倍液,間隔7~10 d噴1次,連噴2次,殺蟲效果達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