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術光,賴 芳,李松志
(九江學院 旅游與地理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國外在AR技術領域的研究要早于國內,主要集中在文化遺產、文化旅游商品的開發、游客體驗度、用戶體驗等方面。Sandra等[1]通過引文網絡分析和文本挖掘技術對旅游業近20年來與VR和AR相關的文獻進行了整理,概述了與VR和AR相關的旅游研究網絡,提出最重要的主題和從文獻中體現的研究。Francesca等[2]提出了一個初步的概念模型,該模型強調了需要識別博物館利益相關者的角色和互動,以便通過AR實現更數字化的博物館體驗。Pijitra[3]通過對清邁護城區實施AR技術進行旅游的創新,作者表示AR技術提供了當地旅游景點的信息,便于訪問,增強了真實感,通過增加信息渠道來激發更多的游客。Yovcheva等[4]認為AR的最重要優勢是游客可以查看實際場景中感興趣的實時信息。新加坡國立大學混合現實實驗室已經開發了一個名為“虛擬飛鳥京”的項目,這是一個使用增強現實的文化遺產修復項目。國外在旅游文化商品領域應用AR技術的案例逐漸增多,例如,一家日本印刷公司結合了AR技術來開發旅游景點紀念書,手機上的AR設備讀取書上的標記,并且將其顯示在相應景點的3D動畫、景點的視頻信息上。
增強現實的概念早在20世紀提出,但國內在增強現實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較晚,在2009年的時候國內對于AR技術的研究才開始逐漸增加,在2015年的時候才呈現大規模的增長,因此在短時間內相關文獻也較少。在知網以“增強現實”和“旅游”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現AR技術在旅游資源方面的研究更加的少,主要集中在AR技術增強旅游體驗、對文化旅游資源數字化展示、應用AR技術在文創設計等方面。在旅游文化商品領域,以AR畫冊、AR明信片、AR臺歷為代表的AR文化旅游商品已經先后在故宮博物館、黑龍江博物館、曾厝垵等旅游點出現。諸多景區也已經關注到AR在文化旅游商品開發的無限前景,不斷進行著將AR標簽植入各類文化旅游商品的有益嘗試,增加了旅游商品文化附加值。在旅游節事領域,世嘉公司曾為虛擬偶像歌手初音未來舉辦了一場名為“初音未來日的感謝祭”的全息投影演唱會[5]。
白鹿洞書院中自開放以來,大多過度依賴門票收入,對旅游衍生品重視不夠。目前白鹿洞書院尚未形成完備的白鹿洞書院產品創新策略,從而導致其旅游紀念品缺乏創新。在白鹿洞書院游覽一圈也發現景區中并沒有旅游商店,從屬的文化衍生產品也很少,這對于景區的宣傳和旅游價值的延續有些不利。
白鹿洞書院儒學、理學文化內涵豐富,但是由于這些哲學文化抽象難懂,加上景點旅游方式單一,大多為靜態文字觀賞,更顯得哲學文化無聊呆板,無法深刻感覺到書院文化的內在涵義。
通過白鹿洞書院官網查詢所知,書院古建的維修費用為300萬元左右,作為鎮院之寶的碑刻保護投入的資金幾乎沒有,但是岳麓、嵩陽書院的維修費用為800萬元以上,同時岳麓書院的碑刻數量不多但塊塊視為珍寶。在文化研究方面,白鹿洞書院缺乏專業人才。
名人資源是旅游景點的一筆巨大的財富,名人資源為旅游景點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內涵,而景區所具有的旅游核心吸引力就是文化內涵。白鹿洞書院人文歷史悠久,是詩人、詞人、儒者道家棲息游歷之處,人文景觀積淀豐厚。為白鹿洞書院文化內涵所作貢獻的名人不計其數,這里所探究的主要是為白鹿洞書院核心人物。
4.1.1 朱熹
朱熹是白鹿洞書院的核心人物,雖然不是白鹿洞書院的建造者,但是他對于白鹿洞書院的興起和傳承卻是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南宋的時候,朱熹任南康軍,到任的時候適逢大旱,于是朱熹興修水利,使得災民得以存活。任職期間到白鹿洞書院遺址后決定加以修復,朱熹的修復之計為:
(1)重建院宇。當時南康正遭旱災,財政困難,朱熹還與學生、僚屬商討重建院宇計劃。
(2)籌措院田。學田是學院為了維持生存籌措教育經費的方法。
(3)聚書。朱熹曾發文各地衙門征集圖書。
(4)立師。朱熹曾邀請著名儒家大師來教書,但未能成功,于是親自講學,同時還邀請自己的學門弟子來執教。
(5)聚徒。朱熹發榜招生,遠近諸生聞風而至。
(6)訂學規、主課程。朱熹以其自身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加上多年的教學經驗,再秉承前人的教育思想,制訂了《白鹿洞書院揭示》,并確定了生徒的基本課程。
(7)確立教學形式。朱熹在興辦白鹿洞書院時,教學形式靈活多變,無一不顯示著朱熹的智慧以及在教學方面的用心和熱愛。
4.1.2 李勃
李勃是白鹿洞書院的建造者。李勃曾與兄李涉在青年時期隱居在白鹿洞附近讀書。這里環境優雅,李勃在此養了一只白鹿,白鹿非常通人性,每每李勃外出走訪時便跟其在后面,因此,人們稱李渤為白鹿先生。書院四周都是廬山環繞,從高空俯視的時候如有一洞,白鹿洞也因此得名。后來李勃任江州刺史時,把以前讀書的地方進行了修繕,好讓貧窮學子在此讀書。
4.1.3 陸九淵
陸九淵與朱熹是同時代的人物,名氣與朱熹齊名,但見解多與朱熹不同。陸九淵自幼就好學,非常善于思考,在朱程理學集大成之際,以深厚的學識和敏銳的理論洞察力開辟出一條新的學派——心學。陸九淵的基本思想是“吾心即宇宙”“心即是理”等,陸九淵認為“心”掌管宇宙萬物之事,屬于現在的主觀唯心主義。
白鹿洞書院每個時期的教育文化都不盡相同,因為每任主洞和講者經歷與思想都有所差異,意味著傳承下去的教育文化和教學方法也有所不同。書院文化中最具深刻內涵的也是教育文化,這里所探究的主要是朱熹所倡導的教學文化,其中包括書院獨有的教學宗旨、教學制度、教學方法。
4.2.1 教學宗旨
白鹿洞書院的教學宗旨是“明人倫”。朱熹自幼接受儒學教育,因此在很多教學方面上承襲儒學思想,而“明人倫”正是孟子提出。白鹿洞書院的講堂為了貫徹其教育宗旨也稱之為“明倫堂”。朱熹認為讀書明理,通過讀書、教育來提高個人道德修養,敬德修業規范自己的言行,而不是通過讀書去獲取功名,這種教學宗旨接近于現在通識教育的思想。
4.2.2 教學形式
與現代的教育形式相比,古代的教育形式較為多樣,從白鹿洞書院就可看出,古時的教學形式靈活多變,有師生面對面交流的升堂講說,“每升堂講說,座下肅然,絳等亦愧服引去,徒自四方來者,數倍平時”[6];有形式不拘一格的講會,“一般均有特定課題,或有關讀書、問難、規勸等具體內容。據講會規約,規定時間、地點、主持人等”[7]有學生獨自學習為主的自修理會,有寓教于樂的優游山水,白鹿洞書院的教學形式多樣,映襯出千古書院的教學智慧。
4.2.3 教學方法
朱熹以其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加上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學生讀書方法有許多精辟的指導,其經驗之談對于現代的學生和教師也是有著借鑒之用。后人將朱熹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的言行之訓匯編成《朱子讀書法》,歸納成六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此外,朱熹還有很多的大有裨益的教學方法,如啟發誘導、溫故知新、由博返約等,這些方法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對現如今的教育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
白鹿洞書院建筑低調而講究,樸實而文雅,自然與文化相結合。書院注重內部環境的建設和意象的營造,反映出一派斯文氣息,有著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地域性建筑的典型,建筑多為青磚粉面、青瓦灰墻,顏色大多采用黑、白、灰中性色,雖然沒有紅墻黃瓦的威嚴之氣,也沒有玉宇瓊樓的浮華,但是青磚白灰、黑白相加的建筑更加體現了樸素自然的文雅格調和書香情趣。建筑布局延續中國傳統建筑布局,多為龐大且規則整齊,以中軸線關系組織序列空間,以禮圣殿為中心,形成了一群錯落有致的建筑群。
白鹿洞書院由五個別具一格的建筑院落組成,其中以祭祀類建筑為中心,可見祭祀文化在書院中的重要程度,書院內祭祀建筑有禮圣殿、宗儒祠、先賢祠、報功祠等,禮圣殿主要祭祀孔子以及其門徒,宗儒祠主要祭祀理學名儒,先賢祠主要祭祀本地名賢,報功祠主要祭祀有功于書院的仁人志士。書院有“釋菜”和“釋奠”兩種祭典,不同的祭祀儀式在不同的祠廟中舉行,以禮圣殿的“釋奠”儀式最為隆重和繁瑣,有祭器、祭服、祭品等,規模宏大,場面莊嚴肅穆,祭祀的時間除了每天的“早晚堂儀”之外,每年的開學之際和春秋仲丁,都會舉行規模宏大的祭祀活動。通過祭祀活動,來表彰先賢、先儒、先圣的道德行為和學識水平,讓后人在道德和學識方面敬仰和尊重先賢們。
依據前期對文化旅游資源的核心要素提煉和文化載體的分析研究,挑選有廣闊開發前景的特色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數字化文化內容的創意設計,利用AR技術將特色文化內容植入虛擬對象中,然后投射到現實世界,從導覽型、參與型、沉浸型、展示型、解說型幾個方面進行創意文化內容設計。這種設計有更強的參與性、互動性、趣味性,能更好地滿足研學旅游等廣闊市場的需求,豐富景區的文化內涵。
導覽型AR文化旅游產品,能夠針對性地解決游客旅游體驗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既可以讓在景區的游客明白自己的位置,又能讓潛在游客快速了解景點的基本情況,導覽型AR文化旅游產品亦可印在門票、宣傳冊、周邊產品上,成為行走的“宣傳片”。
5.1.1 AR導游
用AR技術代替人工導游,是一種虛擬導游,通過提前錄制好白鹿洞書院的景點介紹,以朱熹、白鹿、李勃等真人形象作為虛擬導游,結合聲音講解和逼真的動態視覺展現,帶領游客進行游覽講解,同時按照游客的偏好和需求選擇合適的線路進行游玩體驗,虛擬導游可以與游客進行趣味的互動,增強游客的互動體驗感。
5.1.2 實景導覽
將AR技術嵌入景區平面數字導覽系統內部,讓游客在明確所處相對位置的基礎上,能夠在真實環境中更加迅速的找到具體文化景點、文化現象或具體功能設施的準確位置,引導游客順利到達。視覺界面可以設計一個白鹿的卡通形象為游客帶路,引導游客前行。
在白鹿洞書院中設計解謎、尋寶、對戰之類AR文化游戲體驗點,各項目之間形成系統的任務鏈,既增加游覽的興趣,又能夠以游戲任務的形式更好地引導游客,幫助游客解讀景區內具體事物背后的文化奧秘。
5.2.1 流觴曲水
通過AR設備,會有很多酒杯從上流順流而下,基于本地的文化內容,游客可以撿起停在身邊的酒杯,當點擊酒杯時,就會出現一句詩,需要游客進行對詩,當對完詩后AR設備中會有一位名人動漫躺在小溪的石頭上進行飲酒歌唱。
5.2.2 白鹿瑞草
游客通過AR設備在景區內收集到這些珍稀植物,通過收集珍稀植物,一邊讓游客們認識各種植物,一邊讓游客去感受白鹿洞書院優美的環境,每收集到一種“仙草”都可以在平臺上喂給虛擬白鹿吃,由此白鹿可獲得營養進行成長,當成長到一定程度時可將白鹿變成一名曼妙的女子。
5.2.3 敬拜先師
通過AR設備以及聲、光、電重現古人敬拜先師的宏大場面。亦或是游客通過AR設備在虛擬空間進入“敬拜”頻道,游客可以通過該頻道在虛擬空間進行簽到、敬拜、留言等紀念性活動,并在下次回來的時候看到之前的留言,紀念過去,放眼未來。
5.2.4 成年禮
此環節是針對來此研學的即將成年的青少年,在白鹿洞書院進行人生之禮,除了按照傳統的成人禮禮節進行成人禮之外,還加入AR情景模式進行線上公益活動,提醒青少年要擔任起相對應的社會責任。沉浸在千年學府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千年學府的歷史底蘊,從身體和精神對青少年進行文化、道德的教育。
5.2.5 白鹿影憶
讓游客在真實景區的虛擬空間內留下足跡、評論,還可上傳照片、語音并分享至主流社交平臺。旅游留念,當游客故地重游,來到當時留下痕跡的地點時,能看到之前的記錄,新舊交替、時空交叉,給游客以更加真實的旅游感受。
5.3.1 學堂再現
游客通過AR設備,可以還原當時書院瑯瑯書聲的情景,讓游客身臨其境的感受到當時書院濃厚的學習氛圍。同時,也可通過AR設備換裝加入其中,一同進行朗誦《白鹿洞書院教條》,聽虛擬老師講解《白鹿洞書院教條》中包含的儒學文化和教學方面的深刻內涵。
5.3.2 朱子講學
此環節用AR技術投影出朱熹的虛擬人物,進行講學,針對不同的對象講學不同的內容,對于學生講理學、儒學等一些知識,對于教師講學較好的教育方法,學習朱熹一些好的教學形式。
5.3.3 書盈四壁
通過AR技術還原白鹿洞書院里面的藏書,游客可以在此翻閱AR圖書,或者通過線上借閱電子圖書,讓更多白鹿洞書院研究學者以及對白鹿洞書院感興趣的人有更多機會接觸白鹿洞書院的歷史。
5.3.4 名人重現
白鹿洞書院人文歷史悠久,是詩人、詞人、儒者道家棲息游歷之處,人文景觀積淀豐厚。為白鹿洞書院文化內涵所作貢獻的名人不計其數,書院史陳列室中,掛著歷代有功于書院的仁人志士的照片。但是照片并不能讓游客完全了解這些名人,通過AR技術和全息投影技術將所想要了解的人物進行掃描,這時會出現人物以自述的形式講述主要事跡,不時還會有情緒變動,如同跟一個人物進行聊天。
5.4.1 AR明信片
全套明信片包含白鹿洞書院的各個景點,每張明信片包含一個景點和30s的短視頻,通過AR設備掃描明信片上的二維碼,視頻中就會出現相應景點的全景,景點還具有三維立體效果,并且還有相應景點的介紹、歷史故事等,文字、音樂和貼紙還可以進行DIY設計,獨創一份屬于游客自己的記憶,亦或是加上暖心的寄語送給親人朋友,來表達自己的關心,簡單一份禮有了美好的情感寄托。
5.4.2 述說碑刻
白鹿洞書院現存有歷代碑刻157塊,碑廊前院中有翰墨云集的西碑廊,碑廊中有各色字碑,碑刻蘊含著許許多多的文化哲理,但是由于時代過久,許多碑刻烙上歲月的痕跡,導致字跡模糊不清,也是因為其中有些內容晦澀難懂,導致許多經典無法展現,許多游客都是走馬觀花式的游覽,因此AR講解以及AR畫面展示顯得尤為重要。
從信息流的角度來看,白鹿洞書院在為游客設計AR旅游產品的過程中,應著力于解說系統的建設和文化資源配套設施的完善。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傳統的文字解說已經不適應當今時代的人們的日益增長的旅游文化需求,將虛擬與現實結合的AR文化解說產品將大大提升游客的文化感知體驗需求。
5.5.1 虛擬文字解說
用疊加在虛擬空間中的實時靜態文字數據解釋出現在視野中的一些文化事物,還可以提供外語翻譯功能。通過掃描文本界面,翻譯后的內容將疊加在原始文本內容上并顯示在屏幕上。
5.5.2 虛擬圖片展示
在白鹿洞書院狀元橋西側有間泮齋,內為“歷代名人與白鹿洞書院”書畫圖片展,但是都是為一些靜態的展示。單一的文字解說牌難以刺激游客游玩興趣,游客缺乏閱讀耐心。同時,文字難以表達一些具有畫面感的文化內容,如特色圖案等。在文化事物周邊的虛擬空間展示其應用的典型場景圖片或動畫,豐富解說方式,便于游客理解。
5.5.3 虛擬視頻解說
傳統的文化解說方式只能通過圖片和文字來表達,難以充分、真實地反映出文化現象本身以及周圍的文化場景、文化生態。虛擬視頻解說系統將靜態的文字與圖片轉換成動態的視頻解說,然后疊加在真實環境中,可以在不改變原始文化生態的情況下豐富文化展示手段,并可以通過動態視頻充分真實地展示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