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麗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530007)
“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被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是因為教育部辦公廳2007年印發的《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教高廳〔2007〕7號)。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課程在高職院校已基本覆蓋,但其課程定位、教學效果依然飽受詬病。在國家大力推行職業教育改革和“課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結合精準化就業服務工作的新要求,重新審視課程的定位,探討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師資的“三教”改革路徑,具有其必要性和價值性。
2017年,教育部職成司印發《關于全面推進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7〕56號),拉開了職業院校全面啟動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工作的序幕。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是診改的五個關鍵維度,而課程是教育教學的核心。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也明確要求實施“教師、教材、教法”改革,開啟課程質量革命。但是,怎么診改?尤其是“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這類公共必修課的診改,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范本。
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精準就業服務工作的通知》(教學廳函〔2016〕14號),提出“高度重視精準就業服務工作、建立精準對接服務平臺”的工作要求。“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作為高職院校強化精準就業指導服務的重要載體,卻長期遭受“水課”的逅病。如何根據新常態新要求,建設一套符合新生代教育對象學習特點的課程體系,提升精準就業服務效果,是高職院校就業工作的現實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文件,都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作了具體規定。“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既要加強學生職業規劃意識的培養和求職技能的掌握,更要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和向上向善。例如,在“職業生涯規劃”部分,通過“目標制定的重要性”“如何制定目標”“如何實現目標”環環相扣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社會、國家的需求結合起來,既要擇己所愛、擇己所長,更要擇世所需;引導學生認識到每一個職業目標的實現,都需要腳踏實地去奮斗。但這一效果的實現,需要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師資的配套改革來保障。
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雖有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諸多共性問題。本文以筆者所在高校(簡稱“G校”)的課程運行數據進行分析,挖掘課程運行的共性問題。
G校從2009年開始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公共必修課,設置18個理論學時、1.5個學分,實行小班教學。2014年,G校將理論課時調整為24學時,在第三、四學期各設12學時(第三學期主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講授,第四學期主要進行求職應聘與職業適應的理論講授)。課程運行11年來,建成了比較系統的課程體系,出版校本教材4部,建設師資庫98人,累計授課學生人數超過4.3萬人,每年舉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大學生簡歷設計與模擬面試大賽、就業創業能力提升講座等活動作為課程實踐環節。然而,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師資建設等方面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間。
“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是集理論、實務、經驗和體驗為一體的綜合課程。這就要求教師掌握相關學科專業知識,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要求實時更新教學內容,與經濟發展新常態、行業發展趨勢相契合;要求教學過程注重實踐操作和情景體驗。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授課仍是照本宣科地進行理論灌輸,教學案例過時,教學內容甚至脫離當前就業實際。
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是教材選用。大部分高職院校選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統編的規劃類教材,保證了正確導向,但也可能存在本校特色不足的問題。一方面本科與高職院校學生的教學需求不同,另一方面在教材中缺乏本校特色內容的植入。G校雖然采用校本教材,但一樣存在本校特色內容不足、理論性偏強等問題,也還尚未能貫徹落實好職業教育教材改革和“課程思政”改革的相關要求。
“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是一門極富啟發性與互動性的課程,強調按照“行業需求、崗位適用”的原則,用不同“語言”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學生的需求,強調學生問題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G校雖然采用小班教學,但也主要采用單向灌輸式教學,學生的體驗感、參與感不足。例如“職業生涯規劃”部分,大部分教師采用“教師理論講授+學生完成一份職業生涯規劃書”的方式完成教學,形成“課程理論性太強+學生習得無感”的教學體驗。再如,“求職簡歷制作”模塊的教學邏輯是“人職匹配”,要根據不同專業求職方向的具體要求、不同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去設計最能展現學生優勢又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求職簡歷。像G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主要應聘建設行業企業的一線技術人員崗位,工作環境較為艱苦,所以用人單位對個人簡歷的關注點在相關的實習實訓經歷、吃苦耐勞的佐證依據上;而建筑室內技術專業學生主要應聘裝飾、家裝類的設計或裝修公司的設計師助理、繪圖員等崗位,所以用人單位非常關注學生的設計基礎、溝通協調能力,關注簡歷的設計水平和相關設計作品。但現實教學中,更多教師采用“一把抓”的教學方式,弱化個體需求,授課效果備受質疑。
G校2020—2021學年下學期教學團隊由畢業生就業工作人員(18人)、學生工作管理人員(26人)、行政管理干部(9人)組成;所學專業涉及教育學、心理學、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十余個學科專業;師資職稱結構相對合理,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4人、講師37人、助教10人。但G校尚未成立課程教研室,來自不同系(部)的53位教師以行政兼課的方式參與教學,師資穩定性不足,教學研討會難集中,授課水平參差不齊。
同時,精準化就業服務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時代教育對象的學習特點,決定了教師不單要懂得講授知識,還要懂得引導達成認同和行動。例如,教師不單要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是解決問題的專家”,還要引導學生相信“我有能力解決自己遇到的每一個發展問題”,更要陪伴學生真實地去解決問題。這個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具備教練思維,掌握扎實的引導技術,而這恰是很多教師缺乏的。
3.1.1 重新審視教學目標,完善教學標準
根據職業教育改革中有關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思路,結合精準化就業服務工作的新要求,將課程思政等內容融入教學目標,制定課程教學新標準,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優化教學重難點;規范統一教學課件和教學大綱,總結出一套改革典型案例。
3.1.2 增強教學內容的匹配性
高職院校要建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態度養成為核心”的課程建設思路,按照“行業需求、崗位適用”的“人崗匹配”原則,及時將專業動態和行業發展成果融入課堂教學設計,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實踐性和匹配性。
具體實施時,可以組織教師集體進行行業生涯人物訪談,精準掌握行業發展趨勢;可以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課程設計全過程,實現教學內容精準對標行業企業需求;可以邀請校友入課堂,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等。
3.1.3 建設兼具實踐性與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根據教育部2019年印發的《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教材〔2019〕3號)相關要求,高職院校要積極探索“思政入教材”改革,著手活頁式教材建設,強化課程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實用性和針對性。例如“認識外部世界”部分,可以將思政育人目標入教材,通過呈現黨和國家在2020年疫情期間出臺的助力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拳舉措,把中國的制度優勢、道路自信等思政教育內容以“如鹽在水”方式傳遞給學生;可以將本校各專業對應的行業企業職業信息、資格證書索引等內容以文字或微課的形式入教材,讓不同專業的學生隨時隨地精準查閱;讓各專業的優秀校友以“個人成長記”“學長學姐對你說”等文字或微課形式進教材,讓學生隨時取閱,對身邊榜樣人物的學業規劃、職業素養養成有真實感知。
3.2.1 實施擇己所長的模塊化教學
“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一般分為“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素養與能力提升”“求職與就業指導”“創業基礎指導”四大模塊。“職業生涯規劃”部分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人生閱歷、扎實的生涯理論功底和教練技術;“職業素養與能力提升”模塊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行業企業調研水平,準確把握“個人與組織動態平衡”的底層邏輯;“求職與就業指導”模塊要求教師熟悉企業招聘需求和就業權益維護的相關法律知識;“創業基礎指導”模塊要求教師既要熟悉創業基礎的理論知識,還應有一定的創業大賽指導或自主創業的實操經驗。教師根據所長選擇相應模塊,抱團深入教學研討,有利于教師科學設計教學環節,因材施教增強課程效果。
3.2.2 探索引人入勝的游戲化教學設計
2003年英國的游戲開發人員尼克·培林(NICK P)明確提出“游戲化”概念,2010年開始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管理、培訓、教育等領域,具體指“在非游戲化情境中使用游戲元素和游戲設計技術”。
游戲化教學設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富有特色的故事線、關卡線、任務線、體驗線設計,引導學生在引人入勝的故事情境中明晰學習目標,通過協作競爭模式挑戰重重關卡,高質量完成學習任務,這與新時代教育對象的學習特點高度匹配。
例如,將課程設計成“航海之旅——自我探索體驗營”“求職能力提升游樂園”等多種訓練營的形式,讓學生化身“玩家”,跟隨“船長”“園長”(教師)開啟學習探索之旅。當然,游戲化教學對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要求很高,要防止“課程很熱鬧、學生習得無感”的脫離教學目標的教學現象。
3.2.3 實施混合式教學
各高校普遍存在“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必修課時偏少(未達到教育部要求的38課時)問題,導致教師未能充分進行課程參與回路設計,影響課程育人目標實現。包括前述的模塊化教學、游戲化教學的效果呈現,都需要足夠的課時保證。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恰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重要方式。通過建設符合本校定位和學生特點的優質慕課資源,將一部分課程理論學習前置,教師在課堂上重點進行引導和體驗,引導學生通過“澄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行動”的完整體驗,實現態度和觀念的轉變。
3.3.1 構建合理的師資“選用培評”機制
成立課程教研室,配備1~2名專職教師,根據高職院校教師診改工作標準和修訂后的課程目標,制定課程教師選拔標準,選擇一批政治硬、業務精、責任心強、學歷和職稱結構合理的師資;以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和校本教材編寫為抓手,推動教師以賽促教、以教促賽、以賽促教研,帶領教師通過全程參與教材編寫深度認識課程;以工作坊為平臺,定期組織師資進行教學交流、沙龍分享和業務培訓;以教學常規完成情況、學生學習反饋數據和教學成果輸出等作為教師考核評價的關鍵指標。
3.3.2 培養“1+X”教練型教師
教師不僅要能講能做還要能導,不僅要能講知識還要善于講方法,要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教師不單要擁有“1”個“教師資格證”,還要具備“X”個職業認證證書,比如生涯規劃師、職業測評師、艾克里森生涯教練等。只有具備了導演的方法與能力,教師才能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開展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活動,才會在引人入勝的情境中,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找到內驅并促進行動。
2020年,江蘇省在全國率先組織開展江蘇省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示范基地的申報、評選,其中一個關鍵指標就是“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情況,這給高校的精準化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發出了積極信號。高職院校能否把握機遇,推進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教學師資的系統有效改革,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畢業生就業創業質量極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