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徐學榮
(1.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350002; 2.西安翻譯學院,陜西 西安710100)
“十四五”規劃提出走高水平開放之路,實施以外促內的發展戰略,加快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在確保高新技術、糧食和能源等產業鏈安全的基礎上,走高水平對外開放之路,為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的發展帶來良好機遇。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雖然處于快速發展期,但在跨境電商交易額中占比較少,遠不及美國、荷蘭、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且出口額遠低于進口額。因此,盯準高開放水平區域組織農產品經貿相關規則,提前布局,賦能數字農業,驅動國內農業貿易變革,重塑農產品跨境出口的新引擎,將是促進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快速平穩發展的長遠戰略。
在“絲路電商”理念的引領和農村脫貧攻堅戰的倒逼下,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取得了明顯進展。農產品貿易企業逐步利用跨境電商碎片化、便利化的特點,競相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參與到全球農產品貿易競爭中,進而推動農產品跨境電商的發展[1-2]。2019年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增速為19.2%,2020年上半年增速為22.4%。在全球貿易萎縮的大環境下,農產品跨境電商的逆勢增長有助力于“雙循環”格局。
農產品跨境電商出口水平低,2019年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占農產品貿易額的2.26%,2020年上半年占比有所上漲,但也僅達到2.58%。在農產品跨境電商交易中,出口額比例較低,2019年農產品跨境電商進口額是出口額的16.1倍,2020年上半年是40.1倍。表明農產品跨境電商出口水平遠低于進口水平,出口實力薄弱??缇畴娚剔r產品區域分布不平衡,進口農產品主要來源于澳大利亞、美國、新西蘭和荷蘭等發達國家,出口區域主要有菲律賓、馬來西亞和俄羅斯等周邊國家,以及中國香港、臺灣,其中中國香港關稅區占比達95%之上。表明中國跨境電商農產品發展滯后于發達國家,產品的質量和品牌知名度有待提升,市場有待開拓。
農產品跨境電商出口有B2B、B2C和B2B2C共3種模式,最主要的是B2B模式。B2B模式涉及的平臺主要有以阿里巴巴國際站、速賣通為代表的綜合類第三方平臺和以“楊凌農科”為代表的垂直類農產品跨境電商平臺。其中,阿里速賣通主要為俄羅斯消費者提供優質品牌農產品;而“楊凌農科”打造集“楊凌農科公共品牌+國際展會+跨境電商平臺+海外倉”為一體的跨境貿易模式,對接86個國家和地區、138個國際農產品協會組織,以及眾多的農產品國際采購商,以生鮮、干貨為主,依托在新加坡、迪拜、印度尼西亞等地擁有的海外冷庫交割倉,采用保稅方式,發往俄羅斯、烏克蘭、蒙古、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家,2019年平臺交易額達6 483萬美元,同比增長13.6%。
企業通過跨境電商渠道開辟國際市場,不斷延伸產業鏈,開發獨立包裝、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培養自己的農業品牌,以品牌化帶動農產品國際化,倒逼農產品供應鏈轉型升級,推動我國全球農業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百草味、良品鋪子、三只松鼠和洽洽等統一包裝,注重質量,入住多個跨境平臺,布局Facebook、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體,加速品牌化、國際化進程。天津麻花、甘肅中藥材、河南香菇、甘肅豆皮、貴州茶葉、湖北小龍蝦、陜西蘋果和云南花卉等特色小品類農產品憑借優良的品質和口感,借助互聯網,通過直播、微商等方式在全球積累了客觀的消費者,打造出一定的知名度。中歐在《中歐地理標志產品協定》中已確立首批100對100地理標志互認產品,為農產品跨境電商交易奠定基礎。正在打造的連云港、金華等“國家級農產品電商產業園”,服務特色農產品,助力農產品品牌孵化。
為促進電商的發展,國家出臺一系列相關文件,2014年國務院頒布《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2018年發布了《2018年中國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白皮書》;2020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支持經營主體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2021年中央1號文件再次提出“加快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3]。在政策的支持下,物流取得長足發展,中歐班列大力開展跨境電商、郵件等運輸業務,力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冷鏈物流逐步完善,正在打造“國際通道+樞紐城市+信息網絡”的跨境冷鏈物流運輸體系。如2017年9月首條國際冷鏈物流專列“龍海號”開通;2018年5月南寧—河內的跨境冷藏集裝箱班列開行,實現跨境物流與國際大通道、國內樞紐城市和綜合交通體系的銜接,推動冷鏈物流的穩步發展,為農產品跨境物流奠定基礎[4-5]。
簡化農產品企業注冊手續,海關實施“企業承諾,文件審核”方式,提高出口農產品企業注冊效率。創新通關模式,除了已成常態的“單一窗口”通關模式,福州海關、中哈巴克圖-巴克特口岸和烏魯木齊等多個海關實施農產品“提前報關”模式、“綠色通道”機制;西安、鄭州等內陸海關實施“屬地申報、口岸驗放”報關措施;105個跨境電商綜合示范區區內采用“清單核放”的便捷通關方式;北京等22個直屬海關增設直接出口“9710”和海外倉“9810”貿易方式,試點運行“一次登記、一點對接、優先查驗、允許轉關和便利退貨”等便利通關措施,便于農產品通關。在農產品查驗方面實施“上門驗放”“優先驗放”,并創新實施跨關區聯檢,在深圳、廣州和上海等多地啟動跨境電商生鮮產品關檢聯合作業??焖佟⒏咝Ш捅憷耐P措施顯著提高了農產品的通關效率。
高水平開放格局主要是實施貿易自由化戰略,構建暢通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域網絡,包括自由化自下而上推進的國內自貿試驗區(FTZ)和自上而下推進的區域貿易協定(FTA)。二者相互補充,有機融合,將會促進農產品跨境電商的高質量發展。
我國先后打造了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FTZ),部分自貿區利用自身對外開放最高平臺的功能,立足自身區位優勢和農業資源稟賦,聚焦農業產業,對標國際農產品相關經貿規則,創新制度,探索農產品跨境電商的發展模式、監管模式和物流模式等,力促農產品跨境電商快速高質量發展。如楊凌自貿區,利用區位優勢打造“楊凌農科”農產品跨境電商平臺,助力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連云港片區正在打造“國家級農產品電商產業園”,園區內將設有500個直播間的直播中心、直播人才培訓中心、直播平臺運營中心、農產品倉儲物流中心和農產品數據服務交易中心,未來將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直播基地,孵化農產品國際品牌。各自貿試驗區大膽嘗試、創新制度將成為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的重要推手。
我國已與26個國家或組織簽署21個自貿協定,此處從最新達成的RCEP、即將達成的CAI和表示將要加入的CPTPP這3個高開放水平多邊自貿協定,分析各自對農產品跨境電商的要求。
(1)RCEP對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的影響。RCEP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于2020年11月簽署,包括東盟10國及中日韓、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15個成員國,市場規模大[6]。該協定對農產品跨境電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首先,通關便利化程度高。RCEP采取預裁定、抵達前處理和信息技術運用等高效管理手段,對快運、易腐貨物等爭取6 h通關,提高清關效率和跨境物流時效,整體超《貿易便利化協定》。其次,知識產權規則嚴謹,有助于品牌農產品出口。RCEP關于知識產權的規定為電商產品進出口提供制度保障,有利于中國農產品電商企業建設品牌,實現產品生產品牌化到出口品牌化的跨越。最后,低關稅有助于獲得農產品出口價格優勢。RCEP優惠的農產品關稅,會帶來區內農產品貿易創造效應和轉移效應,進而提高農產品跨境電商的盈利能力。
(2)CAI對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的影響。CAI是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是2020年末達成的1項高水平協議,即將簽署。該協定中歐盟在農業投資領域有所保留,但對農產品電商產生了一定影響。運輸領域,允許歐盟企業在貨運站、貨物裝卸、貨運代理等方面投資,允許組織多式聯運,有助于物流產業的發展,為農產品跨境電商帶來便利。環保服務領域,允許歐盟企業獨資運營,競爭會更加激烈,有利于農產品質量管控和品牌打造。計算機服務方面,同意提供電訊增值服務和云服務,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安全性,促進電商平臺發展。中國對歐盟的投資主要集中于環境保護與數字化2大領域。不僅為我國農產品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更有助于我國跨境電商經貿規則的規范化和嚴禁化,有利于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企業品牌化建設,從而間接帶動中歐農產品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
(3)CPTPP對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的影響。CPTPP是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是于2018年底生效的最高標準FTA[7]。我國表示積極考慮加入,CPTPP的規則將會對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產生以下3個方面影響。其一,衛生要求高有利于農產品向品牌化方向發展。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SPS條款是根據發達國家的衛生檢驗檢疫標準制定的,要求條件高,特別是在農藥殘留、微生物和重金屬領域,有利于提高中國植物檢驗檢疫標準,促進農產品向綠色化和品牌化方向發展。其二,高標準的電子商務條款有利于農產品跨境電商向規范化方向發展。協定對電子商務規則要求高,特別是在網絡開放、網絡訪問和使用、個人信息保護、非應邀商業電子信息和計算設施本地化等方面,有利于中國改進電子商務規則,提高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安全、便利和透明性等。其三,監管一致性條款有利于農產品跨境電商價值鏈體系建設。要求按照全球價值鏈生產一致性進行,可以有效地推動我國價值鏈管制的協調性和標準的一致性,有利于農產品跨境電商產業鏈監管一致性的實施。
高水平開放為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帶來了機遇,但需要采取措施,積極做好相關準備,以抓住機遇,迎勢而上。
對標高水平自貿區跨境貿易規則,參照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發達國家相應部門的有關規則,檢驗檢疫部門探索衛生與植物衛生方面的農產品跨境電商檢驗監管措施;商務部門探索網絡安全、電子支付等電子商務方面的規則;海關總署探索跨境農產品進出口通關規則,打造嚴格的農產品跨境貿易規則體系,規范農產品跨境電商的發展,對接發達國家。
在高水平開放規則允許的范圍內,探索便利的電商審批程序,開啟無紙化審批服務,宣傳并鼓勵進出口電商企業使用ECO電子商務自主簽證系統。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圍繞農產品垂直跨境電商平臺——楊凌農科進行平臺建設和推廣,做大做強,鼓勵打造國家農業電商產業園,規范電商政策,鼓勵農產品電商直播,解決農業電商產業鏈發展的瓶頸問題,為其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環境支撐和措施保障。
高水平自貿組織對農產品質量和知識產權要求很高,跨境電商農產品走品牌化發展之路不可避免。首先,要進行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制定標準化生產體系,加快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8]。采用作物信息化精準管理模型,實施個性化耕種方案,確保初級農產品品質高標準化,為農產品電商奠定質量基礎。其次,健全食品質量安全認證與溯源體系,制定嚴格的農產品檢驗標準,實施農產品“一品一碼”制,利用大數據技術追蹤產品的原產地,有效監管和保障跨境產品質量。最后,打造農產品國際品牌,加快優質農產品的創新開發與迭代,增強品牌粘性,鼓勵農企參加各種農產品博覽會推介優質產品,同時借助互聯網的傳播性強、覆蓋面廣,通過直播和短視頻等,提高農產品的認可度和熟知度,加速農業品牌出海,帶動農產品國際化。
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物流雖有明顯提升,但跨境冷鏈物流比例不高,智能化水平低,全流程協調程度有待提升。首先,打造冷鏈物流體系,規避多頭投資和重復建設,規范冷鏈物流向高級化、精準化和品質化發展。其次,對標日本等發達國家物流模式,制定高標準農產品物流模式,推進信息化建設,整合農產品跨境物流,創新農產品跨境電商物流模式,降低冷鏈生鮮損耗率,有效控制物流成本[9]。最后,實施供應鏈標準化,平衡多方利益,分級控制,標準化周轉,深化農產品供應鏈聯動,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的融合發展。
建立分級人才培養機制。商務部門應組織專家,解讀高水平開放自貿區經貿規則,對相應的企業及有關部門進行經貿規則培訓和管理體制改革建議。各區域政府應制定相關規則,建立電商人才引進或留住機制,為電商企業吸引精通貿易規則、電商流程、直播帶貨和外語的人才;同時應以海關、商務廳或電商平臺為主辦方,不定期舉行電商和直播等方面的培訓,為企業打造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綜合人才。企業應有計劃的儲備一些電商和直播綜合人才,鼓勵其研究各自貿協定的相關規則,探尋電商新機會。鼓勵高校開設電商相關專業,培養大批電商人才,實施以賽促教,產教融合,實現高效與社會人才需求無縫對接,為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提供后備人才[10]。
通過對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現狀研究,結合高開放格局下主要自由貿易區域組織對其的影響和要求,提出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的應對策略。通過規范農產品跨境貿易相關規則、加強農產品電商政府支持、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跨境電商物流水平及注重農產品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等措施,促進農產品出口跨境電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