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銥 廣東白云學院傳媒學院
日本國寶級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先生創建的戲劇表演訓練法(以下簡稱“鈴木演員訓練法”),主張戲劇形體訓練應注重加強肢體機能訓練,尤其應重視對演員下半身的開發,特別應重視腰部及下肢力量的平衡練習,最大限度地提升演員在表演過程中的身體張力。系列教學和戲劇實踐表明,“鈴木演員訓練法”的應用,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演員的訓練效果,為我國表演基礎教學提供了多元化的參考。
“鈴木演員訓練法”是由日本當代著名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先生提出的。鈴木忠志從青年時代開始做導演,進行作品的創作,并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鈴木忠志的戲劇訓練理論被廣泛探討和應用,對我國戲劇舞臺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開始嘗試與傳統表演方法不同的表演訓練形式。
什么是“鈴木演員訓練法”?鈴木忠志曾用了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就像每個人都要去醫院做體檢一樣,我的演員訓練法可以通過基本動作訓練,讓演員更快地認識到自身表演中所欠缺的部分,聲音、呼吸及意識存在的問題也能夠直接呈現出演員的能力和缺陷。“鈴木演員訓練法”的核心思想是讓演員的身體作為舞臺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比較注重對演員肢體尤其是下半身的平衡訓練。除此之外,其還包括對演員內心承受能力、對周邊環境的把控、對自身肢體的靈活控制等訓練。鈴木先生曾經總結戲劇表演的特點就是不依賴任何形式的非動物性能源,重點突出演員的身體表現形式。心理訓練主要指的是戲劇演員對不同演出現場的適應能力,當前部分演員自身身體內沒有一個神圣的空間。一名合格的戲劇演員,應在即使沒有燈光的狀態下也依然保持飽滿的演出狀態,而不會出現舞臺事故。“鈴木演員訓練法”就是希望演員能夠不受劇場空間的影響。
我國現代表演教學中,更多的是側重培養學生的個性與創造能力。個性化當然要建立在扎實的共性基礎之上,只有做好專業的基本功訓練,才能進一步進行課程的深度開發和創新。“鈴木演員訓練法”和中國戲曲訓練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在東方身體美學的視角下,中國戲劇更注重對動作的規范和訓練。一個演員只有熱愛自身的表演事業,才能在演出中做到全情投入,進而讓觀眾感受到其對藝術的熱愛。
中國現有的高等藝術院校的表演課程主要沿用傳統的表演教學模式,即聲樂、臺詞、形體、表演四大教學板塊,課程設置相對單一。在傳統戲劇表演教育模式下,演員的基本功較為扎實,可塑性較強,但不可忽視的不足之處是演員的表演在舞臺上沒有能量感,較為形式化,個人色彩不強烈。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近年來的人才培養一直在強調創新和個性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國外的藝術形式開始影響傳統藝術的現代化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導演和演員開始將“鈴木演員訓練法”運用到現代戲劇舞臺中,呈現出諸多創新型的話劇,大大豐富了我國的戲劇舞臺形式。例如,當前火爆的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從專業的角度評判演員的職業素養,也在向觀眾展示著具有現代特色的戲劇思想和表演形式。
“鈴木演員訓練法”對我國表演基礎教學的啟發,首先是應在形體課中加入具有儀式感的訓練、身體潛能的開發訓練與服務于人物形象塑造的形體造型訓練等,而不應只是以舞蹈為基礎的身體開發訓練。教師應在各種國際化、多元化的前沿訓練方法中,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訓練方式,從而全面提升教學效果。其次是在訓練學生時應注重表演創作,使學生更貼近生活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最后還應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引導和訓練。演員只有具備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快節奏的訓練方式。
總而言之,“鈴木演員訓練法”對中國表演教學有一定的啟發。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我國應以包容的心態吸收外來優秀表演文化并不斷充實和完善自身的表演教學,從而全面推動中國戲劇舞臺的多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