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林雙(云南財經大學)
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并且伴隨著多重因素的持續影響,不僅存在著原有事物的變化,還有新事物層出不窮,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科技發展、通信方式等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迭代,改變著每個人生活的方式和內容。同樣的,市場變化的趨勢也具有相當高程度的可變性與不確定性。企業與供應商、顧客、競爭對手的關系不斷變化卻又緊密相連,這使得企業從創立到發展的過程中,持續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即使其變化幅度、深度及廣度難以把握,發展方向也難以準確預測,但因其重要性又必須在企業制定各項決策時將環境因素考慮在內,以達到預判風險并與時俱進的發展目標。因此企業戰略作為企業發展方向的指引,在其制定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各種因素的持續變化。在這一方面,企業自身的力量始終顯得單薄,因此如果能夠對外實現戰略合作,對內實現戰略協調,優化企業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的使用,能夠顯著地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實現更加穩健的發展。
戰略協同的內涵建立在協同學的基礎之上,其創始人哈肯認為協同作用是一個系統由無序發展到有序的關鍵因素。應可福等(2004)從協同學這一原理性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企業集團管理中的協同效應,主要包括組織協同、財務協同、資產協同、信息協同、管理協同、業務協同、技術協同等;張浩等(2011)指出成為開放系統是企業形成戰略協同機制的前提和基礎,企業之間通過形成戰略協同可以使雙方得到持續優化,使結構、文化和能力得以聚焦于使命、愿景和戰略目標,從而實現內部協同和外部協同的高度一致性,進而成為適應性企業,使企業趨于穩定,能夠更好地發展。
David Levy(1994)對企業外部環境的特征進行了分析,指出企業是一個混沌系統,通過應用混沌理論說明了企業的動力學演化與企業管理者之間的復雜關系,認為企業經營管理的各變量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并提出了戰略管理的五條混沌原則,準則是與復雜和不確定性相適應;齊秀輝(2013)指出企業戰略環境具有復雜動態性,適應性企業戰略協同系統演化具有復雜性和混沌的特征,這就要求企業戰略協同系統要素協同配合,動態柔性地制定和實施戰略,才能成為真正的適應性企業。
企業建立戰略協同后,需要削弱不同企業之間存在差異而對協同效應產生的阻力,并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來實現協同作用的發揮,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毛克宇等(2006)從管理層面研究了企業協同能力的特點和結構,按照企業協同制造的特點將企業協同能力包含的協同要素分為知識協同、資源協同、制度協同、流程協同、關系協同這五種類型,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企業協同能力的評價模型,為企業構建協同制造模式提供了可參考的指標;盧馨等(2014)分別從技術導向和市場導向的角度對企業戰略協同效應進行檢驗,發現對于電子、醫藥及計算機行業而言,以技術導向為基礎實現的戰略協同更能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陳收等(2012)從業務角度出發,研究了在企業的業務相關性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實行多元化戰略產生的協同效應,認為企業在實行該戰略的過程中不能只著眼于短期利潤的增加,還應當考慮原有業務與新增業務之間的相關性,從而促進業務之間相互支持、相互補充,以主業的發展為根本才能更好地利用協同效應帶來的優勢;陳莉萍(2014)通過實證分析企業間關系網絡嵌入對競爭優勢的影響,認為在企業間的互動過程中,戰略協同作用的中介效應顯著,因此企業可以通過培育企業間的戰略協同能力,來強化彼此之間的資源互補,促進信息和知識的交流和共享,加強企業之間在各個領域的默契合作,從而放大關系網絡的嵌入優勢,達到提升績效的目的。
企業戰略協同在企業內部呈現出的優勢體現在日常運營過程中實現資源分配協調、成本分攤、業務互補、技術整合以及多元文化的建立等方面,具體表現為各種業務之間的協調運行以及資源配置上的次序分明,以此為基礎來幫助企業實現成本的節約,多樣化產品之間優劣勢的互相補充以及富有包容性的企業文化的建立等目標,在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上為企業提供競爭優勢。
戰略協同給企業帶來的首要優勢即為各業務之間共同固定成本的降低。這種固定成本既包含了生產過程中一些固定資產、機器設備的使用帶來的成本,也包含在市場開拓過程中進行基礎投資的費用,包括企業商標的設計與推廣,分銷網絡的創設、維持與擴張,不同市場中的制造、銷售、售后服務等業務,這些投資成本同生產過程中的固定成本具有相同的可共享的特征,一旦企業創建這些基礎條件,在其持續使用過程中便可以為企業的多種業務提供服務,實現共享。
這種優勢在業務規模龐大的企業中格外明顯,例如在全國范圍內都廣布零售店的各種連鎖企業,他們在銷售終端推廣新產品的過程中,就可以利用已經建立并健全了的企業銷售網絡和實體門店,并且還能借助以往產品樹立的企業品牌形象,更好地實現后續產品的銷售。
此外,由于企業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企業戰略方向的協同需要考慮到業務之間的優先順序問題,使得在出現資源分配問題的情況下有相同的解決問題的依據。以業務對于企業重要程度而做出資源分配順序上的區分,可以使企業面臨資源分配問題的時候快速作出決斷,以重要程度優先的業務為主要的資源分配對象,而令其他業務作出戰略上的讓步,節約決策的時間成本,把握最佳的行動時機。
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各個業務的發展,在不同階段和不同環境下各項業務會在哪個方面有所側重,哪種資源是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戰略協同將為業務之間的協調配合、業務發展出現沖突時的解決提供前提條件。
在市場需求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多元化發展是一種有效的提升競爭力的途徑,而選擇多樣化發展戰略的企業更加需要實現戰略協同。不論是相關多元化戰略還是非相關多元化戰略,企業的業務發展需要互相配合,只有互相協同的發展戰略才能讓企業在業務之間有一定差距的情況下實現更優質的管理,使得企業的發展更加穩定。
相關多元化的業務不但可以實現資源的共享,還能在市場信息方面互相補充。多樣化業務相關聯的情況下,其核心技術、受眾群體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不同的市場提供的信息又可以互相補充,使企業掌握更加全面的市場信息。因此在制定業務的具體發展規劃時,統籌考慮業務之間的共同信息將有助于最終產品更好地適應市場。
非相關多元化業務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風險分散方面。由于業務領域不相關,因此一個市場中的風險不會影響到整個企業的運行。適當地發展非相關多元化業務,在企業主營業務出現了外部環境的不利因素時,將提供相關業務難以比擬的優勢。部分資金用在市場比較穩定、利潤率更高的業務上是有必要的,這將為主營業務的恢復提供時間和資本,為企業的正常運行提供保障。因此在非相關多元化發展戰略中,戰略協同的主要目的將是財務方向上的協同,為企業提供持續的資金。
企業戰略為企業中的每個成員提供了共同的愿景和使命,在成員對組織戰略的了解清晰深刻的前提下,戰略方向的協同將有助于成員更好地理解企業在日常活動安排中的目標,使成員與企業之間實現良性互動。以此為前提,組織也會因為最終戰略上的協調而培育出自身的經營理念和群體意識,最終形成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企業文化,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以戰略協同為基礎形成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在日常運行中實現高效率和高滿意度的保障。由于組織戰略的目標明確,業務主次有序,組織成員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把握事務的關鍵程度和最終目標,部門之間、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都會在企業文化的影響下形成處理事務的默契,減少沖突的同時也能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此外,從市場角度來看,企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運行的。戰略協同形成的企業文化將有助于增強組織的凝聚力。當企業的業務之間協調配合,密不可分時,會增強業務互補性的價值,掌握核心業務技術的員工也會因為在企業內發揮的作用更大,從而對更大的發展空間有所期望,這將對企業留住人才、在專業領域實現更好的發展提供幫助。
當組織作為一個個體在市場上運行的時候,根據波特五力模型的分析,企業所面臨的五種力量對其自身的正常運行影響程度很高。在供應商、潛在競爭者、現有競爭者、購買商、消費者這五個群體中,并非所有的群體都只能在市場上獨立運作,因此,如果不同群體之間能夠實現戰略協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向前一體化向后一體化發展方式將有助于企業增強實力,提高市場占有率,提升企業的整體實力并贏得企業面對不同群體時更多的談判話語權。
需要注意的是,企業之間的合作尤其需要戰略方向上的協同。首先,由于企業在合作之前是分別作為經營個體獨立運行的,它們的優劣勢以及運營需求、發展需求都有各自的特征,想要實現高質量的合作,必須以企業戰略方向的協同為前提,例如,共同的市場定位策略,共同的區域發展戰略,共同的市場擴張戰略等。
在戰略協同之下,實現企業間的合作將有助于其極大地提高市場地位。首先,具有相同資源需求的企業合作會因其所占市場需求份額的擴大而在價格方面獲得優勢;其次,處于產業上下游的企業合作將有助于降低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流轉成本,進而在產品銷售階段取得與同類企業競爭的優勢;最后,合作企業的企業形象、企業價值等也會對企業自身有所影響,具有相似價值觀和經營理念的企業會因此樹立更好的品牌形象。
此外,企業之間的合作將為企業注入新鮮血液,企業之間在行為方式和處事態度方面的碰撞也會為企業處理自身問題提供新的思路,使得企業能夠在日常運行中更平穩地解決具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