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賀銀花 萬曉宇(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
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個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豐富了普通民眾金融生活。“金融+互聯網”的模式適應了現代信息社會科技的發展,但是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的野蠻生長也存在極大的法律風險。2020年11月2日,據中國證監會官網消息,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對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云、董事長井賢棟、總裁胡曉明進行了監管約談,約談陣容歷史罕見。也就是在11月2日晚間,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就《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下文簡稱“暫行辦法”)公開征求意見。新規出臺,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將何去何從,如何面對新背景下的法律風險,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
互聯網小額貸款,即網絡小額貸款,是指專門從事貸款的企業通過互聯網平臺向全國范圍內的申請用戶發放貸款的過程。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于2017年12月印發的《小額貸款公司網絡小額貸款業務風險專項整治實施方案》中,首次對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進行明確定義:“互聯網企業通過其控制的小額貸款公司,利用互聯網向客戶提供的小額貸款,具有能夠通過大數據獲取申請用戶的綜合信息并進行分析,完成信用評級,并以此給申請人發放貸款的特點。”[1]主要包括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借助互聯網平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貸款業務,此類型的公司一般資金雄厚。第二種是在區域內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貸款義務。
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本質上屬于金融機構,與傳統銀行相比,主要有以下特點:(1)客戶選擇系統化。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的客戶主要是個體工商戶、小微型企業等,互聯網小貸公司利用大數據技術,通過精準營銷的方法,大大降低了信貸客戶開發成本[2]。(2)風險評估工具化。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利用大數據技術,準確地挖掘客戶的財務狀況、征信情況等信息,對其還款源展開準確判斷,以適度的溢價貸款來規避和控制信用風險,提高小額貸款業務審批的科學性和精準度[3]。(3)客戶管理智慧化。互聯網小貸公司一般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信貸業務的審批過程、模式等展開設計,并對客戶的信息、還款等進行管理。(4)經營場所平臺化。互聯網小貸公司的顯著特點就是突破了傳統信貸業務的地域限制,不再拘泥于線下實體店面,申請和放貸過程都可以在互聯網平臺完成。
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主要有以下兩種模式。一是互聯網金融點對點借貸平臺,即P2P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放貸方與借款方都可以自行在網絡平臺上發布放貸與借款信息,由互聯網搭建平臺,對信息進行適配,雙方可根據發布的信息自行溝通,包括借款金額、借款期限、利率、付款方式等。平臺從中收取一定手續費用。二是大數據處理網貸模式。即以阿里金融為主要代表的大數據處理網貸模式。公司自身擁有大量資金,自行開發網貸平臺,并依據用戶在相關平臺,如天貓、淘寶等平臺的交易記錄、金額等信息進行分析,對客戶完成信用評級,公司據此對用戶發放貸款。
互聯網小額貸款申請程序簡單、放款速度快、還本付息方式靈活。相比傳統銀行對借款方的審核非常嚴格,歷經審查、評估、確認借款方資信良好,符合嚴格貸款制度,且確保能償還貸款的,或者有三方擔保的,方可進行放貸。手續復雜,速度緩慢[4]。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貸款,這必將會給傳統銀行業帶來各種影響,具體可分為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
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對銀行貸款業務的數額影響。互聯網小貸公司通過快捷方便的信貸交易形式和部分金融創新產品,在基本層面上削弱了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職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商業銀行的貸款金額,大部分的小微客戶群涌向門檻低且融資速度快的互聯網小貸平臺。[5]其次,對銀行貸款渠道的影響。對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的影響。大多數互聯網小貸公司不僅提供貸款業務,還會開發儲蓄功能以保證貸款資金來源。高于銀行的存款利率吸引大批客戶將閑置資金儲存在互聯網小貸平臺上。這種貸款資金來源模式與商業銀行趨同,銀行的存款減少,為了維持資本金,銀行不得不接受利率更高的存款,例如公司存款和海外存款。
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銀行的服務意識得到了提高。傳統銀行放貸對象更傾向于國企和大型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小微型企業借貸困難,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銀行開始以專業化的服務積極爭取客戶,借貸困難局面有所改善。其次,工作模式發生改變。傳統銀行屬于事業單位或企業單位,工作穩定,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現如今為了與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爭取市場份額,不得不改進工作模式,引入現代企業制度進行管理。最后,服務方式發生變化。傳統銀行紛紛效仿“互聯網+”的經營模式,搭建互聯網業務平臺,如建設銀行的“善融平臺”、交通銀行的“交博匯”、中國銀行的“云貸款”、華夏銀行的“奧康”等。[6]
互聯網小貸公司在營運過程中,難免會掌握客戶的大量個人信息,例如手機號、身份證號、家庭地址、工作單位等。這些客戶信息一旦遭到黑客攻擊或者內部人員管理不善,很容易被泄露。我國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本就較弱,大多數互聯網小貸公司對客戶信息的保護意識不強,沒有建立完善的保密系統。同時在信息化社會,個人信息賦予了經濟價值,有的互聯網小貸公司甚至私自販賣客戶信息,例如2015年曝光的宜信集團個人信息泄露事件,宜信集團是“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會長單位,宜信公司的員工為了業績偽造各種合同資料、客戶簽名。客戶的隱私被他們從銀行、同行處買來,然后高價循環買賣。
大多數互聯網小貸平臺都有一套自己的信用評級模式。以阿里金融為例,阿里金融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淘寶、天貓等電子商務平臺積累的大量用戶的交易信息進行信用評價,并據此確定其貸款額度[7]。將零星信息集成并未獲得用戶的同意,無疑是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或通過極隱蔽的格式條款授權平臺收集用戶信息的權利,但是大多數格式條款中,對此約定都極為模糊,一旦出現糾紛平臺可以借此解釋自圓其說,并且格式條款中大多并未明確收集信息的范圍、使用目的、禁止他用,侵犯了用戶的隱私權。《暫行辦法》第十六條規定,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可以接入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設立的個人征信機構和備案的企業征信機構。但是征信系統和平臺自身的信用評級實際上是不同的范疇,如何保護信用評級過程中的用戶隱私權不被侵犯,仍需要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
為了防范網貸風險,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制辦、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公安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工商總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10個部門聯合發布的《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規定網絡小額貸款公司要遵守現有傳統小額貸款公司相關的法律監管規定,其網絡貸款業務的監管主體是銀監會。該文件在法律性質上屬于部門規章,法律位階不高,而且關于網絡小額貸款的規定是統領性的、原則性的,沒有細化具體監管措施,通篇只有第八條這一項[8]。2016年,《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定稿并公布,確立網貸監管體制并對業務管理和風險控制提出了具體要求。但是實施之后平臺跑路、出現提現危機等屢有發生,監管效果并不理想。2017年,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小額貸款公司網絡小額貸款業務風險專項整治實施方案》,主要是針對網貸公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整治[9]。總之,關于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的特別規定,最高階的法律僅為部門法規,我國關于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監管的法律制度起步較晚,仍有完善空間。
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的出現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必然,其發展具有社會經濟意義,但是“互聯網+借貸”模式在擴大用戶范圍的同時也擴大了業務風險,一旦借貸過程中的資金鏈斷裂,將出現無法預估的社會風險。為了防范這些風險的發生,必須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力度,使網絡小貸公司在法律框架以內有序發展。
首先,應該增強互聯網小貸公司關于信息安全的法律意識。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雙管齊下,販售個人信息牟利的以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論處并處罰金。對此,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已經明確,網絡服務提供者拒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經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用戶的公民個人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之一的規定,以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定罪處罰。其次,可以參照針對商業銀行的信息安全管理規定對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進行信息安全監管,加大監管和懲處力度,促使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提高信息安全的管理標準。最后,互聯網公司可以引進技術人才完善關于客戶信息的管理系統,可以在公司章程中明確員工不得泄露客戶信息以及違反責任,可以建立個人追責制度,由專業的管理人員對客戶信息以及管理系統進行管理,如有信息泄露,將責任明確到個人,可以建立內部監督制度,互相監督以提高員工警惕。
首先,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部分,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仍要遵循金融規律,金融法關于信息披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制度同樣適用于網絡小額貸款公司。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在報批過程中應當同時報送客戶信用評級的依據及原因,并在批準以后予以公告,遵循《商業銀行信息披露辦法》關于信息披露的規定。其次,銀行與互聯網小貸公司都屬于金融機構,二者的貸款業務在客戶上也是重疊的,可以適用《商業銀行法》中關于銀行貸款業務的信用評級的基本規則,統一網絡平臺與線下平臺的評價標準。再次,加快出臺網絡小貸信用評級統一辦法,終結各個網貸平臺信用評級標準不一的混亂局面,并在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中予以公布。最后,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法》,為用戶在信用評級過程中的知情權提供全面的保護。
《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為網絡小額貸款的監管提供了一個統領性行業標準、監管準則,是地方政府制定監管細則的立法依據,屬于行政法規,我國現階段仍沒有專門監管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的“法律”。筆者認為,雖然提高網絡小貸監管立法層級確有必要,但是也不易過高。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發展的時間不長,網絡小貸發展時間更短,出現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這時候制定法律還為時尚早,先制定行政法規作為過渡,然后逐步積累監管經驗,待時機成熟時再制定法律是完全正確的。在此筆者只是提出關于未來網貸公司監管的展望,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制定專門的監管法律是非常有必要的。
《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明確了網絡小貸公司的準入門檻,強調網絡小額貸應當主要在注冊地所屬省級行政區域內開展,未經銀保監會批準,不得跨省級行政區域開展網絡小額貸款業務……[10]本次《辦法》的出臺,將會對現存的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產生重大影響。相信隨著我國關于網貸監管的法律法規日趨完善,我國互聯網小貸公司的法律風險能夠得到有效防范,在法律框架內有序發展,給普通民眾提供便利的同時,推進金融服務業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