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楓 黃偉
(浙江省二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浙江 寧波 315000)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我國的傳統專業,近幾年,隨著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的迅速發展并應用到實際的工程項目,對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發展產生重要的的影響。將BIM 技術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有效結合,探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特色發展之路,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發展十分重要[1]。
BIM 技術,中文全稱建筑信息建模,強調以計算機技術為依托,通過對相關建筑信息的三維動態化演示,實現建筑信息集成化。此技術可應用在工程項目設計、建造和管理中,確保相關內容更加明確,滿足建筑行業發展要求。同時,BIM 可將項目設計、施工的全過程展示在三維模型數據庫結構中,通過降低查閱與調取信息難度的方式,為有關人員提供理論和技術指導。
首先,基于BIM 的應用,可提升項目實際施工速度,保證工作效率。BIM 構建了有關工程施工信息的3D 可視化模型,可對項目施工過程進行全方位設計,同時,可對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與缺陷進行合理預測,確保參與項目施工的人員,可對整體施工方案作出評價,及時調整施工技術與內容,提高工程設計與審查效率。其次,BIM 實現了可視化溝通。通過BIM 構建的可視化模型,可促使工程項目參建方展開高效的溝通與協調,實現對整個項目的全面系統了解,通過工程平面圖紙溝通不便利的問題,因此而得到解決。以對此技術加以運用為前提,即便是專業知識較為匱乏的業主方,同樣能通過BIM 模型的可視化,對項目進行了解,在此基礎上,與設計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交流。
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的教學中,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課程思政融入到BIM 課程專業學習領域中,以專業知識為基礎,通過建立思政資源庫和案例庫,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情操、人文素養、民族自豪感、工匠精神、創新精神融入到BIM 課程的各學習情境。專業課教師應進行建筑行業企業調研,充分了解分析當前建筑行業對建筑人才的需求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BIM 技術課程體系不僅要掌握BIM 基礎知識和學習BIM 軟件,更要注重BIM 技術與專業知識的結合,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工程專業知識,還要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為實現BIM 技術在高校建筑類專業教學中的有機融入,高校應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對BIM 技術的正確認識與重視。積極加強對BIM 技術的宣傳,與建筑行業、企業實現有效對接,加強對BIM 技術內容教學的研究,不斷提高BIM 技術相關內容在建筑經濟管理、建筑工程技術、工程造價等課程中的比例。做好就業跟蹤與指導工作,積極開展BIM 技術教學成果評價,以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依托,實現BIM 技術在建筑類專業相關課程中的滲透與專業BIM 課程的開設之間的融合。
建筑專業對BIM 加以運用所遵循原則,主要是滿足社會及學生需求。一般來說,教學體系分為課程體系、評價體系,基于BIM所展開課程體系建設工作,所適用軟件較多,例如,Bentley,評價體系強調以現有資源為依托,定期舉辦建模比賽等活動,使學生保有高漲熱情,對評價體系進行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增加教學主體、方法和內容,確保三者均可呈現出顯著的多元化特征。
以專業視角為切入點,利用BIM 對建筑課程進行教學,通常可使教學活動擁有更為理想的虛擬化及可視化水平,真正做到協同管理和理實結合。例如,高校可借助BIM,對就讀于造價、古建筑、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進行整合,豐富專業知識,確保每位學生均擁有完善的知識體系,其內容應涉及決策、設計、運營等方面,在步入工作崗位后,這些學生便可利用所掌握知識,實現避免返工、提高質效、增加收益的目標,建筑行業所呈現出發展勢頭,自然會更加迅猛[3]。
BIM 被引入課堂的時間較短,尚未形成系統的學習資料,且教師能力參差不齊,而教師經驗和水平,對BIM 優勢的發揮程度起決定作用,若教師缺少實操經驗,無法熟練利用BIM 展開教學,對知識進行傳授的質效,自然會受到影響。高校對建筑教師隊伍進行建設的策略,可被歸納如下:第一,對擁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可通過定期培訓的方式,向其提供了解和掌握BIM 相關知識的渠道;第二,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高校可聯合建筑企業,為教師提供實操平臺,這樣做可使教師擁有更加豐富的實操經驗;第三,高校應為相關工作提供資金支持,按照一定比例,增加用于專業培訓的資金,以及對教學設施進行建設與維護的資金。
將BIM 技術融入專業課程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可行的,并充分挖掘技能競賽的職業技能元素,將BIM 技術融入傳統課堂教學活動中,運用立體化的三維模型來呈現二維圖形中的重難點專業知識,將抽象的專業知識具體化,并將BIM 技術應用到其它的專業課程當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程改革,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