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芳
(貴州省安順市黃果樹旅游區龍宮鎮蔡官小學,貴州 安順 561021)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之下,讓教師意識到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價值。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當中,通過融入生態文明教育內容,一方面,教會了學生眾多的數學知識與學習方法;另一方面,也改變了學生從前的錯誤意識,學會以身作則,保護生態環境,達到了提高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目的。實際上,數學教師借助此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學習數學課程的熱情得以提高,在增強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也充分發揮出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變成了重要的教學任務。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可謂一大挑戰。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增強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工作的效果,教師可以引入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的內容,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其良好的道德素質。教師具體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過程當中,通過加強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工作,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更多有關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真正達到了小學數學教育工作的實質目標,進而充分發揮出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的良好作用[1]。例如,教師為學生講解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表內除法》相關課程內容的過程中,為學生們準備了一些訓練習題,要求學生對比人均綠地面積,并且說出哪一個國家首都的人均綠地面積是最大的呢?哪個國家首都的人均綠地面積最小呢?學生經過思考之后答道:德國柏林是最大的,人均綠地面積為;中國的北京是最小的,人均綠地面積為。最后由數學教師進行歸納:根據相關數據信息可知,北京的人均綠地面積和其他城市之前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由此可知,中國人均綠地面積和國際水平之間也相差甚遠,所以,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做好綠化建設工作。教師借助此種教學模式,能夠確保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的質量。
在小學數學課程當中包含了很多較為抽象、復雜的知識,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面臨著很大的困難。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相關數學知識,教師需要為學生構建二、探究性數學學習課堂,融入生態文明教育工作,引導學生自覺保護生態環境,使學生熟悉并掌握有關數學知識的基礎上,能夠提高自身的探究學習能力,訓練了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帶給學生更大的啟發,使其有所收獲[2]。例如:教師為學生講解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數據收集整理》相關課程內容的過程中,首先向學生提出了問題:“大家誰知道長江大概有多少水體受到了污染呢?有同學了解嗎?”學生回答:“不知道。”于是,教師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行收集和整理相關數據信息,并且嘗試結合數據資料,說明應該如何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使地球環境變得越來越好。
對于小學生來說,年齡很小,理解和分析能力較為薄弱,基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目的,教師需要實現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并且融入更多的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的內容,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例如:教師為學生講解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萬以內數的認識》相關課程內容的過程中,首先把所在班級中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然后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們展示有關植樹造林方面的圖片、視頻等資料,要求學生們認真觀看,并且思考植樹造林工作的意義和價值。然后為學生出了以下一道題:楊老師與他的學生在全長9000m 的道路上進行植樹,每隔10m 栽種2 棵樹,那么共計應該栽種多少棵樹呢?通過依靠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意識到植樹造林的作用,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學會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形成正確的環保理念,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
結語:總而言之,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價值是不容忽視的,體現出我國教育制度的日益完善特征。學生進行學習的宗旨不僅僅要獲取更多的科學知識,而且還應該受到啟發,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與綜合素養。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當中引入生態文明教育,不僅可以帶給學生新穎的學習體驗,激發其學習數學課程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學生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提升個人的修養和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