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彬
(旺蒼縣嘉川鎮中心小學校,四川 廣元 628205)
語文是學生知識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與學生日常生活最緊密相關的學科。語文通過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教學為學生提升語言能力、豐富內心世界、適應生活能力奠定良好基礎,使得語文教學活動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能帶給學生在做人做事方面提供更多的選擇、方向、思路,也能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奠定好基礎。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學生是參與的主體,要明確和提高教師和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語文所包含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是與學生緊密相關的,更是鮮活的、具體的、生動的,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通過自身的教學藝術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中,教師在豐富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也需要讓學生感悟知識之外的人生智慧、哲理,讓學生在語文中學會生活的思想和技能。首先,教師要形成語文教學的規范性,包括語言表達的規范性、漢字書寫的規范性[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進行規范示范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獲取、提升程度,而且不良示范還會對學生表達、書寫的規范性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為此,教師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對自己言行中語音、語法、詞義等內容的準確性有保證,即教師在課堂交流中要運用國家通用的普通話、減少或者不使用方言、白話,善于發現語病并且進行改正。教師在語言發音上要準確、標準、吐字清晰,以便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總之,教師開展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向學生傳達正確、規范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第一印象就是正確、規范的。其次,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特點來進行語言、文字的教學,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就是如此。整個班級中包括了不同的學生,也就涵蓋了不同學生的特點、習慣。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掌握班級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采用不同的方式開展不同的教學,才能使學生在學習語文時能夠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比如,有的學生性格外放,喜歡表達、樂于表達,這類學生和教師的溝通交流就比較順暢、頻率也就較高,這就需要教師為此類學生提供更多的表達、參與的機會,比如演講比賽、課堂分享等。而有的學生則性格內向,則需要教師更多采用開導式的方式,讓這些學生更多地進行表達,讓其在實踐參與中感受到語文的樂趣。
再者,語文課堂教學本身就是展現教師魅力、進行師生溝通的載體、方式。為此,教師要更多運用學生熟悉、易于并樂于接受的語言方式開展教學[2]。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更多以口語化為主來增強語文課堂的豐富性。語言的口語化是按照和學生聊天的方式進行互動,口語化的語言會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在提高表達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進行充分吸收后進行提煉、轉化,讓語言生動活潑、繪聲繪色。當然,教師如果在表達時多采用一些修辭手法、穿插風趣、幽默的語言,這便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感受深刻的哲理。比如,對于“火”這一漢字的理解時,教師可以通過語言再現古人的生活場景,表述“火”對他們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故事中感受到漢字的源遠流長,使學生在故事中受到教育。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規范性的重要性,更多地以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來。比如,現代的小學生在信息時代中成長起來,對于電子產品的使用十分熟悉,在漢字書寫、語言使用方面多進行“人機對話”,缺乏了“人人對話”,淡化了書寫的作用,口語表達方面不能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在進行傳統信件寫作時,學生可能就會出現信件的格式不規范,導致無法投遞。如果學生的書寫基礎較差,則有可能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別人無法領會,比如畢業生的自薦信,在HR 那里看不明白,就會喪失難得的就業機會。字如其人,如果有一手漂亮的文字,則能提高學生的文明素養,也有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習慣和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明確了學習語文的意義和樂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持久性。比如,教師在進行漢字講解時,可以將文字的含義、演變和與之有關的故事開展教學,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比如上文提到的“火”“家”等字,讓漢字與中華文化結合起來,切實增強學生對漢字的認同、自信。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中開展豐富的語文活動,包括演講比賽、書寫比賽、情境再現、欣賞名家書法等,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結語:語文不僅教人讀書、識字,還能教給學生怎么做事、做人,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激發起學生對語文的正確認識,就要激發起學生學習漢字、樂于表達的興趣和內生動力,讓語文成為學生傳承中華文明、踐行中華文化的實踐者,為學生的綜合成長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