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若靈
(中南民族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注釋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在傳統的中國文化里其本意是求真務學的學習態度,后來演變為一種做事的精神。二十世紀初,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中國,賦予了“實事求是”更為深刻的內涵。馬克思曾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寫到: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1]。不僅如此,在馬克思所宣傳的思想和理念中,實踐永遠是第一位的。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在中國革命的大時代背景下,深刻領悟到馬克思理論中所表達的實踐的力量,并用中國的民族語言“實事求是”加以概括。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對“實事求是”的內涵作了詮釋,即:“‘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2]。而后,由內涵的廣義又凝結出“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具體表現形式。
“實事求是”的意義不僅在于它在黨的思想建設上所起到的克服各種錯誤思想傾向的作用,還在于它的形成發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邏輯[3],即“實事求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發展。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初級階段,毛澤東已經開始強調思想意識建設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性,針對黨內出現的主觀主義,毛澤東聲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階段,毛澤東寫下《實踐論》和《矛盾論》,用哲學角度向黨內同志傳達馬克思理論中關于實踐第一的哲學深意。《論新階段》第一次提出了“實事求是”,《改造我們學習一文》第一次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對“實事求是”進行闡述,在這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黨員同志認可“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進入到成熟階段,也標志著“實事求是”地位的確立,經過實踐檢驗的“實事求是”被確立為黨的根本路線。鄧小平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提出“解放思想”,將“解放思想”看作“實事求是”重要組成部分,從新的角度擴展“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理論和實際相符合,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4]。”在這一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在堅持“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舉措。江澤民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指出:“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5]。”“與時俱進”與“實事求是”二者都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與時俱進”從另一個新視角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高度概括,“與時俱進”的“實事求是”,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內涵,更大范圍內考慮到歷史條件的變化,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思想。在這個時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發生突飛猛進的變化,黨和國家重新走在時代潮流前面,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之時,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打開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胡錦濤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立足于本國國情,是基于“實事求是”的再次理論創新,它解決了當代中國發展難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它不僅解決了現存問題,更是在把握人與自然的基礎之上,提出更長遠的發展計劃。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和靈魂[6]。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領導集體,把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態度貫穿于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帶領全體人民創造性地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完成攻打“脫貧攻堅戰”的艱巨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等,并再次細化中國“三步走”的方向,為中國未來發展構建藍圖。
理論和實踐其實是一對矛盾,只學理論會導致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錯誤;只重視實際,會導致經驗主義錯誤。所以,理論和實踐同等重要,不能輕易地忽視任何一方。縱觀中國社會的發展,實事求是始終貫穿于我們社會發展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之中。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實事求是”體現在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
堅持實事求是,要求我們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一方面,要看到理論的重要性。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重要理論基石,深刻理解其內涵能更好的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在新的歷史階段,面對日益復雜的局面,理論不僅要做好傳承性研究,更應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做到理論創新,用不斷完善的理論去指導社會發展的實踐。另一方面,要重視實踐的作用。這里所說的實踐也是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的實踐,在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去檢驗理論,并及時的修正理論。正是這樣反復相互作用的過程推動著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
中國社會經歷了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每個階段中國的發展都是以“實事求是”為基本線索,它奠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過程中確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任務和目標,革命有了明確的方向。在堅持“實事求是”下,建立了新中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面對復雜國際局勢和國內百廢待興的局面,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邁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實事求是”新的具體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實事求是”,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7]。”這進一步強調了“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性。“實事求是”在實踐中不斷繼承和發展,成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大理論特色。
回顧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和中國社會發展的歷程,從毛澤東思想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之所以在中國的社會發展實踐中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堅持“實事求是”是關鍵。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路線,我們要科學的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將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求是”的過程是動態的發展過程,不能用歷史條件將這一過程限制,這就意味著“實事求是”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滅亡,而是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不斷開創,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永久不衰,在黨領導人民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不斷被時代賦予新的內涵,所以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永葆活力的關鍵。
回顧“實事求是”形成、確立、發展過程,不難發現,“實事求是”一直是馬克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活的靈魂。歷史的教訓和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定要毫不動搖堅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用嚴謹和科學的態度對待我們所面臨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