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圣
(岫巖縣文化館,遼寧 鞍山 11430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不同群體或者不同社區,隨著其生存、生活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得到傳承與創新,同時使他們對自己產生一種認同感,從而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它是“無形的黃金”,是人類最為寶貴的文化財富之一,也是人們在對傳統文化的不斷認識中而產生的一種新概念;它對一個民族的發展方向有著一定的指引作用,并深刻地體現了這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歷史底蘊,使這個民族的人民具備其他民族所不具備的優秀品質。在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這個民族日常生活、社會形態以及精神意識的體現,也與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這主要體現在這個少數民族的歌曲、舞蹈、藝術、技能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并且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從該民族的手工工藝品以及傳統節日等文化形式中予以展現。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隨著人們日益增進的物質文化水平變得愈發完善,各方面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越發重視。在國際上,自1972 年聯合國國際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啟動《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開始,我國數十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名錄,其中最受矚目的便是2001 年中國入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此后,我國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名錄的項目更是逐年遞增,來自中國各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也在不斷地走上世界舞臺,向世界人民展示來自中國的文化與藝術的魅力。中國在2004 年正式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之中,此后,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更是前所未有。在各個少數民族較為集中的自治區再次推動下,相繼頒布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通過頒布強制的法令,對民間的傳統文化進行規范保護,為該地區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有效地宣傳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雖然我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越發重視,但是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實踐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年輕國民對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接受程度,以及年輕一代的后輩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是很感興趣,使許多需要長期學習、言傳身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失傳的風險。甚至有許多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藝術品流失海外,被轉賣到外國。這些事實都證明了我國人民都還未真正樹立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沒有認識到這些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見證,以及這種文化遺產對該民族的不可再生性。其次,各地政府在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工作都異常重視,在申報保護項目中也投入了非常多資金和技術支持,但是每當項目落成,政府對項目申報之后的規劃、建設以及管理等工作缺乏相關的監督,導致一些企業為了追求利益而產生破壞少數民族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為,阻礙了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發展進程。
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公共事業,這種耗時長且無明顯經濟利益的工作需要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協調各方共同完成。當地政府可以通過公益政策吸引有實力的相關企業進駐該地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的開發,將其轉換成為商品銷售出去,可以宣傳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為當地居民提供收入來源,使當地居民更愿意去接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在地方的博物館中,可以建設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并邀請相關的非遺傳承者進行定期表演,給青少年們講述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從而滲透民族文化知識。
在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經濟以及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許多文化遺產在這一時期被損毀或是遭到破壞,這些文化遺物可以通過修復、搬遷或者重建得以重現。但是,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卻與其不同,如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剝離原民族,那么它就會失去原本屬于它的魅力以及活性。因此,各部門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需要放在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上,保證其可以更好地傳承下去。在少數民族地區,相關宣傳部門要對一些具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仔細調研,對一部分面臨失傳的要展開大力的宣傳工作,讓民眾認識到這種文化遺產對我們民族的重要性,讓全國人民感受來自這些文化遺產所展現的無窮魅力;其次可以號召廣大青年學生接觸、學習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在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可以將該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美,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向學生介紹,號召孩子們去學習這些意義非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