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真華
(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重慶 400000)
博物館陳列展覽所對應的展板設計是博物館展覽內容設計形式的擴展和延伸,也是博物館形式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博物館展覽形式設計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博物館展覽設計涉及多學科知識的空間藝術形式,涵蓋繪畫、雕塑、環境藝術、平面設計等藝術形式。其中的陳列展板設計是將博物館館藏文物與相關歷史文字通過各種平面設計方式藝術性地展現給廣大的觀眾,從而為參觀者帶來舒適的視覺藝術效果。本文圍繞博物館展覽中展板設計發展史,基本的美學關系以及展板文字設計原則等,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追述中國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就得從1905 年張謇自費創建中國第一座現代博物館開始。我國博物館的發展已經走過了百余年的歲月,其地位也從早先的開民智之場所,發展到如今的城市擺設。
自新中國成立至1968 年我國博物館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期而曲折的歷史時期。直到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我國的博物館事業才逐漸回到正軌,迎來了新的發展高峰,全國各地開始出現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型博物館,以其豐富的文物收藏、深入的學術研究和多樣的社會展覽活動而名揚國內外,與此同時也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營管理模式。但由于這一時期的中國博物館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歷史階段,在探索前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系列問題,也為后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大量可循性借鑒和嘗試。
自從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國的博物館事業出現了第三個發展的興盛時期。根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1996-2017 年中國博物館規模逐年快速增長,1996 年僅有1219 個,到2017 年博物館數量達到4721 個,占文物機構的47.5%。由于大量的新館建設和舊館改陳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博物館數量也不斷增長。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數據,截至2016 年底,全國經各地文物部門年檢注冊的博物館總數達到了4873 家,比2015 年度增加了181 家,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一方面刺激著博物館及文博相關行業學術研究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帶動了觀眾參觀的需求和熱情,不斷對博物館業務工作水平的改進與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國的博物館陳列展示領域,展板文字設計是一種重要的視覺傳播方式。就博物館陳列展覽而言,文字的形式設計具體是指根據陳列大綱、策劃文案、陳列內容等相關要求,布局、造型、等綜合性的表現方式。針對圖形、文字、色彩等基本要素進行適當合理的加工,并以特定的展板版面為基礎,按照一定的美學藝術規律進行重新組合編排的過程。展板文字的形式設計的根本在于保障展示陳列信息的藝術性和完整化的表達,并根據不同的展示內容共同構成一個主題突出、內容完整、選題新穎、頗具文化藝術趣味的平面展覽表現形式。
在我國博物館展陳設計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相對較晚,因此在展板文字的形式設計中都明顯的帶有報刊、雜志和書籍裝幀藝術影子,并且這種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在文字設計方式上,通常采用規則或不規則的藝術形式進行編排設計。從文字美學設計的角度分析,展板版面設計中的文字的字體設計主要指對現有字體的應用設計。在整個展覽活動中所用的展板文字,應醒目、易識、易記。漢字以選用宋體與黑體為最好,宋體字自宋代沿用至今,美觀、規范。無論是用于歷史性題材的展覽還是用于反映現代科技、經濟的專題性展覽均能適用。在需要強調和突出重點的地方,可適當運用一些變體的藝術文字。在展板內容中如果遇到拉丁文字,則采用羅馬體和等線體為好,老羅馬體十分端莊俊美。無論中文還是英文,在同一個題材的展覽中,選用字體越多越容易造成混亂。減少字體的種類,可形成高雅、穩定的藝術效果。展板版面上的標題文字(一級、二級等標題)和正文文字的字體應有所區分,大小和顏色也應有所不同,這樣就能使參觀者更加容易識別和記憶。
在博物館陳列展覽中,展板的文字形式與圖片的排版切忌采用多樣化的排列方式,這樣容易使參觀者在視覺上感到凌亂,避免奇形怪狀,影響展覽形式的整體性和藝術性。在展板設計時常常會遇到個別圖片不宜或者拉不到整個展板版面的寬度時,可以在將一些重點性的文字單獨提至圖片前,用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殊字體、字號來補充修飾版面空白處,以彌補不足之處。在遇到文字不多的情況下,不要分多個文字塊,最好集中在一處,對于其中的重要部分,可以采用加粗加大字號等方式用以突出。遇到段落性的文字標題時,一定要用大于內容文字的字號、不同的色彩和樣式來加以修飾突出。也可以在文字標題或者圖片的下面加一個同樣比例的色塊,適當縮放尺寸放置在后面,以體現圖片和文字標題的縱深感。所以在進行展板文字設計構思時,需要多次、多角度地突出、強化主題形象,從而達到展示展覽主題內容的目的。
在博物館陳列展覽中,展覽的文字內容與圖片通過新穎的藝術設計手段來更好地突出展覽主題。從而達到讓參觀者對展覽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以達成最佳的展覽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