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
(四川無一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一般情況下,城市公共雕塑主要的放置地點是廣場、道路、碼頭、車站、機場、公共綠地、公園等公共場所,除此之外,小區居民區、開發區等也會擺放一些雕塑作品。近些年來,我國城市的飛速發展以及城市公共基礎文化的建設,使城市雕塑成為城市建設過程中重要的建設方向。這也是近些年來各個地區城市政府在進行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工作內容。
純粹從概念來說公共雕塑屬于公共藝術,它是公共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公共藝術概念泛指通過公共渠道與大眾接觸、以設置于公共空間的一切具有公共性質的藝術作品或藝術活動。孫振華教授也曾指出:“公共藝術體現了參與、公共、民主的價值觀,充分利用建筑、雕塑、壁畫、攝影、景觀、行為等各種藝術形式統一實現的當代藝術”。公共藝術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它的價值意象表達,一方面,公共藝術是城市及其空間發現的功能性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及其形象的視覺隱喻和象征表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公共藝術也在變化中發展,公共雕塑的概念也是不斷地更新與發展中。
以及抽象形式的泛濫在現代公共環境雕塑藝術的設計中,由于參與設計創作以及制作的相關人員較多,很多并不是雕塑專業的科班人員,他們對美學規律、材料特性、色彩使用、點線面的組合形態認識不清,對雕塑本身的概念更加模糊,且受社會風氣以及經濟利益的影響,在設計制作抽象雕塑時盲目照搬,存在一定程度的隨意性。很多藝術家只為追求形式上的藝術感,采用隱喻或者過分夸張等手法,表達特有的符號和時代精神。這種創作樣式和內容“前言不搭后語”,致使作品本身不能和大眾有很好的交流,導致社會上大部分人對抽象雕塑持有不理解甚至偏激的看法,使公共藝術喪失了原有的意義。
雕塑藝術是公共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共藝術所要強調的中心思想也是要凸顯藝術的公共性。孫勝銀發表的《城市雕塑的現實問題批評》指出,當代城市的雕塑創造應注意體現城市特色,突出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和藝術性。公共則意味著交流、溝通,強調公共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所以環境中雕塑的創作不僅應考慮特定的環境與空間,還要考慮大眾對雕塑藝術作品的需求以及審美趨向,這樣大眾就更容易貼近藝術作品。一方面,大眾和藝術家對雕塑的理解角度不同;另一方面,雕塑家是基于自己的觀念進行創作的,有的作品并不適合放置在公共場合。此外,還有一部分雕塑作品雖然行內熟知并能理解其觀念和創作目的,但大眾并不能完全解讀其觀念及表達的思想,這造成了大眾與藝術作品之間的尷尬場面。所以,如何創作出既能滿足大眾審美,又能尊重藝術家本身想法的作品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以人為本,使公共雕塑能夠同城市市民之間和諧相處。公共雕塑所處的公共環境,一般情況下是與城市居民生活的公共環境相重合的,這是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回避的、生活空間中必然存在的部分,因此,它會直接影響到城市居民的感官感受與精神生活。在擺放公共雕塑過程中,由于其開放性特點導致其擺放必須保證以人為本,只有這樣,才能使公共雕塑和城市居民之間形成和諧相處的關系。以往城市雕塑多以標志性和紀念性居多,比如對英雄偉績歌頌的紀念碑雕塑,除了這個功能之外,隨著近年來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公共雕塑在內容上和表現的形式上發生了很多變化,而現在公共雕塑的實施更多的是為了能夠使整個城市的空間更加豐富,使整個城市的色彩在公共雕塑的調節下表現出多元化,同時,造型別致新穎,創意獨特,互動性、參加性強的公共雕塑深受廣大群眾喜歡,由此可見,如果能夠選擇正確的雕塑主題進行創作,同時創新材料的使用,合適的空間尺度及色彩,與周邊環境協調,具有設計感、時代感和藝術感的公共雕塑才能夠有效調節市民的情緒及提升大眾的審美情趣,同時表現出整個城市的精神風貌,才能夠為成為城市建設的亮點,為整個城市建設的發展及市民生活環境質量的提升產生真正有效的影響。其次,在選點并布局公共雕塑應當從定型、定態、定氣勢等方面堅持,在選點并布局公共雕塑的存在地點時,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無論是用地的大小、試點距離、用地形狀和空間背景等,都應該以人眼的世界為具體范圍,無論是從近距離中距離還是遠距離觀看雕塑,都能夠感受到較為完美的觀賞效果。除此之外,公共空間中本來便存在較多的人群,這些人群本身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同,甚至從民族、信仰、國籍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進行城市雕塑的建設過程中,不一定非要保證其設計觀念和設計樣式表現出前衛性和先進性,應當能夠保證雕塑的設計內容更具有普世情懷,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理性和感情相契合,使人們能夠在觀察雕塑的過程中更進一步的與其完成交流對話,使城市公共雕塑的建設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進步的實際需求。
總的來說,城市公共雕塑的整個系統是對城市文脈、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物化表達,具有升華城市精神、弘揚城市文化、鼓舞人奮進的作用。如果城市雕塑系統失去了這些功能,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