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齊齊哈爾大學,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我國的新疆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自治區,素來以“歌舞之鄉”聞名于世,而維吾爾族音樂以其豐富多樣的體裁和題材,鮮明的民族特色贏得各民族人民的喜愛,成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一顆奪目的明珠。因此,黑龍江北方民族音樂文化與新疆北方民族音樂文化的比較,也是與維吾爾族音樂文化的比較。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天山南部塔里木盆地周圍的各個綠洲和天山以北的一些地區,人口約760 余萬(994 年統計),占全新疆總人口的47%以上,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總的來看,維吾爾族傳統音樂首先是古代西域音樂和古代回鶻音樂的產物,在發展過程中,它又從東西、西亞、波斯、阿拉伯、南亞等地區的音樂中吸收過各種不同的營養,從而呈現出今天的這種面貌。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一)二者發祥地不同;(二)生產方式。二者在生產方式中有相同的一面——農耕和畜牧業,也有相異的一面——手工業和商業;(三)語言上。二者同屬阿爾泰語系,但不同語族;(四)文字上。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黑龍江北方民族沒有文字,而維吾爾族卻有文字,由此可以預見它的音樂文化要比黑龍江北方民族音樂文化豐富。
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從體裁上可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普樂、民間器樂曲,民間說唱和包括歌、舞、樂的綜合性大曲木卡姆。
(一)維吾爾族民歌就其內容可分為傳統民歌和新民歌兩大部分。。傳統民歌系指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作品,新民歌指1949 年以后的創作。
傳統民歌包括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等類別。維吾爾族民歌體裁的分類,目前尚無一致的意見。按杜亞雄先生的分類法,可首先依據有無管弦伴奏分為徒歌和相和歌兩類,然后再依據節奏、節拍特征細分。徒歌是沒有樂器伴奏的獨唱,可細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個小類,長調為散板,短調有板。相和歌有樂器伴奏,可細分為抒情、敘事性歌曲和歌舞性歌曲兩類。抒情、敘事性歌曲不采用固定節奏型,節奏較自由,常出現變節拍并在句尾自由延長,以獨唱和自彈自唱為主;歌舞性民歌采用固定節奏型,節拍規整,節奏鮮明,氣氛熱烈,常用于伴舞,以齊唱、對唱或領唱、幫唱為主。
維吾爾人有在各種“麥西熱甫”(民間歌舞聚會)上演唱民歌套曲的習俗。民歌套曲由幾首至幾十首內容上沒有直接聯系的若干首民歌聯綴而成。如伊犁地區流行有12 套古歌(亦稱“街道歌”),每套包含七八首至十幾首歌曲;哈密地區的19 個民歌套曲,每套由19 首以上的歌曲構成,后演變為哈密木卡姆的“麥西熱甫”部分。
維吾爾民歌的唱詞多為嚴整的格律詩。除了元音相同或相近外,末尾輔音若不相同則必須相近。以4 行1 段為例,常見韻式有:雙韻;三韻;行韻;全韻;交叉韻等。
由此可看出,維吾爾族傳統民歌在題材類別方面與黑龍江北方民族民歌很相似。維吾爾族傳統民歌的體裁要比黑龍江北方民族民歌的體裁豐富得多。維吾爾族民歌套曲很有特點,也可看出維吾爾族音樂文化的厚重。維吾爾族民歌的襯詞分為無詞義的感嘆詞和有詞義襯詞兩種;而黑龍江北方民族傳統民歌的襯詞無詞義。
(二)歌舞。維吾爾族以能歌善舞著稱于世。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多與大型音樂套曲的演奏活動以及民間歡聚娛樂的麥西熱甫活動結合在一起。這些活動給維吾爾人提供了學習、傳承民間樂舞和進行即興創作的機會。流行于新疆各地的維吾爾族民間歌舞包括踏歌、鼓舞、跳樂等多種形式。主要有“來派爾”“賽乃姆”“夏地亞納”“薩瑪”“納孜爾庫姆”等。
“來派爾”是一種小型歌舞,由單人或雙人表演,一男一女的雙人表演較為常見,故又稱“雙人歌舞”。來派爾曲調活潑輕快,常用4/4 拍。
“賽乃姆”是一種較大型的民間歌舞。賽乃姆一般在節日、喜慶聚會上表演。表演時,樂隊和伴唱者聚集一處,群眾圍坐,舞蹈在場中進行。可獨舞、對舞或三至五人同舞,也可邀請圍坐者同舞。舞者不歌,歌者不舞。歌舞至高潮時,觀眾拍手擊節并歡呼“凱^納”以助興。賽乃姆音樂的結構布局為器樂引子之后接一系列歌曲。引子作為開場序曲和舞蹈開始的準備,進入歌曲部分的同時舞蹈正式開始。每首歌曲連接緊湊,幾乎不用間奏,速度由慢至快,在終曲時進人高潮。賽乃姆的節拍以4/4、2/4 拍為主,也使用5/8、7/8 拍。各首歌曲之間常以調性和節奏型變化形成對比。賽乃姆的伴奏樂器有手鼓、熱瓦甫、彈撥爾、艾捷克,揚琴、笛子等,以手鼓擊節掌握速度和節奏型的變化。
“薩瑪舞”盛行于民間,是一種十分古老的跳樂形式。薩瑪舞的表演者多為普通勞動者,動作豪放有力,主要采用2/4、4/4、5/8、6/8 拍,伴奏樂器為納格拉(鐵鼓)和嗩吶。
夏地亞納原為伴奏這種舞蹈的樂曲名稱,維吾爾語意為“歡樂的”。夏地亞納舞步以小跳步為主,手的動作簡潔,節拍多為2/4 或4/4 拍,伴奏以納格拉和嗩吶為主,亦可加入各種大小不同的手鼓和弦樂器。
“納孜爾庫姆”是帶有競技性的男子舞蹈,以雙人對舞為主,流行于東疆,是喜慶聚會中最精彩的節目。在吐魯番地區,納孜爾庫姆的表演在《吐魯番木卡姆》的伴奏下進行。開始時,舞蹈者合著樂曲跳一般性舞蹈,當樂曲轉入納孜爾庫姆專用曲調并唱呼“哎,哎,納孜爾庫姆”的襯詞時,才進入納孜爾庫姆的競技對舞。對舞者雙方互以高難動作壓倒對方,直至一方行禮認輸為止。納孜爾庫姆的節拍為4/4 拍,伴奏樂器為艾捷克、彈撥爾、熱瓦甫、手鼓等。
由此可見,維吾爾族歌舞與黑龍江北方民族相同的是都有“薩滿舞”,但風格卻不盡相同,維吾爾族有嗩吶伴奏,而黑龍江北方民族卻沒有。另外,維吾爾族的歌舞大多有樂器伴奏,并且樂器還很豐富,從這一點上看,黑龍江北方民族的歌舞還很原始,仍停留在“自然狀態”。
(三)說唱。維吾爾族民間說唱音樂有“達斯坦”、“苛夏克”、“埃提西希”等多種。
1.達斯坦。“達斯坦”原意為敘事長詩,后演變為一種彈唱形式的名稱,民間稱演唱達斯坦的藝人為“達斯坦奇”。達斯坦篇幅較長,每部唱詞幾十行至幾百行不等,而且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在維吾爾族民間流傳著幾十部達斯坦,內容有愛情和英雄故事兩類。前者如著名的《艾力甫與賽乃姆》《帕爾哈特與西琳》,后者如《玉素甫,艾合買提》《好漢色依提》等。
達斯坦的唱詞多為歷代著名詩人根據民間傳說加工創作,結構龐大,章法布局嚴密。每部達斯坦有幾個或幾十個唱段,每個唱段的長度從幾節至幾十節不等,每節有2行(“穆斯塔扎特”)、4 行(“艾在爾”)或5 行(“莫亥麥斯”);每行以13 至16 個音節者居多,同一節中每行的音節數相同。
達斯坦的音樂是聯曲體,多為分節歌。有的曲調固定,有時由達斯坦奇套用其它達斯坦曲調演唱3 演唱時,一般由2 至3 名達斯坦奇操薩它爾、彈撥爾或獨它爾在茶館或家庭聚會上自奏自唱。
2.苛夏克。“苛夏克”原意為歌謠,后經民間藝人“苛夏克奇”發展成說唱曲種。因苛夏克奇演唱時多用熱瓦甫伴奏,亦稱"熱瓦甫苛夏克"。苛夏克篇幅較小,唱詞為韻文體分節歌,多為4 行一段,每行7 音節或5 音節。第一段為全韻式,以后為偶行押韻。內容豐富多樣,帶有簡單的故事情節,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受到普遍群眾的喜愛。苛夏克在南疆地區較為流行,一般由1 至3 人在茶館或街頭演唱,在街頭演唱的苛夏克奇常與雜技藝人合作,相互交替演出。主唱者持熱瓦甫自彈自唱,助唱者持薩巴依或手鼓擊節伴奏并幫腔助唱。曲調結構多為一樂段反復。代表性作品有《古來木汗》《肉孜來木》等。
3.埃提西希。“埃提西希”意為說唱。一般由1 至2 人邊說邊唱諷刺性的小故事,與苛夏克的主要區別在于該曲種有形體動作表演。另有“買達”,與說書的表演形式相似。以說為主,偶爾插人短小的唱段,主要內容是神話、傳說和宗教、戰爭故事。演唱埃提西希和買達時,僅用手鼓、薩巴依、塔石、核桃殼等擊節伴奏。
4.木卡姆。“木卡姆”在維吾爾語中是個多義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區,這個詞涉及到維吾爾人音樂行為和思維方式的諸多方面。因此有調式體系、曲調模式、作曲法、散板、演奏(唱)法等多種含義。
木卡姆在阿拉伯、北非、土耳其、印度和烏孜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區和國家均有流傳。中國維吾爾族的木卡姆數量最多,形式也最完整。二者盡管都有“說唱”音樂,但維吾爾族的說唱音樂有多種,而黑龍江北方民族卻很單一。特別是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被譽為“維吾爾音樂之母”。
綜上所述,盡管維吾爾族與黑龍江北方民族同處于我國的北方,但傳統音樂卻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