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根河市金河廣播電視中心,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
要研究新聞采訪,首先必須對它的性質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關于這一點,可以從不同角度、有許多種說法。新聞采訪中的所有問題,都同這個基本問題密切相關;任何新聞采訪理論的正確與否,都將在這個最基本的標準面前受到檢驗。
那么,記者采訪--種特殊的訪談研究,它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
(一)社會活動區別于純私人的活動,又常常采取個人交往的方式,交朋友、談戀愛、家庭生活等等,完全是私人的事情,這些都不能稱為社會活動。記者采訪:雖然也常常采取交朋友、與人交談這種方式,但它是社會活動。因為前者,僅僅代表個人、為個人而活動;活動的結果也只影響到他個人至多包括他的家庭。后者則不同了,記者代表的決非僅僅是他個人,他直接的代表著他所在的新聞單位,更進一步,他代表著一定的階級或社會集團,采訪對象所代表的也不僅僅是他個人,他是作為某一方面的社會現象的代表而被采訪的,記者感興趣的是他的社會聯系,而不是他那些純屬私人方面而無社會意義的情況。他們的活動,不僅是為他們個人,而是為了社會。他們活動的結果,也必然超出他們的圈子,在社會上產生廣泛的影響。
(二)社會活動區別于“行政的”活動,盡管有些記者是由新聞單位派出的。行政活動、法律活動,具有行政的、法律的約束力,有一定的強制性。社會活動雖然有時也有一定的章程做為約束,但它是建立在大家自愿承認和遵守的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社會交往,也完全是兩相情愿的。
(三)社會活動區別于其他活動的另一個特點,是在這類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結合是自由的。記者的社會活動方式,對記者獲取情況來說,自然存在著有利的一面,也存在著不利的一面。總的來說,是利大于弊。而且,不管有利有弊,這種方式是新聞工作本身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記者要研究的是:怎樣充分發揮社會活動有利的一面,避免和克服它的不利的一面,為完成采訪的基本任務而努力。
電視新聞訪談節目的選題是一檔節目成功的第一步。要根據節目的定位選擇既可以激發訪談者的積極性,又能調動觀眾興趣的訪談話題。總的來說,訪談類節目對于傳播時機更注重時宜性,既要選擇當下的新聞熱點,保證時效性,又不能一味求快。一般來說,當某一個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的時候,通過邀請當事人、權威人物加以分析與解讀,容易起到良好的傳播效果。電視新聞訪談節目在選題的內容上,還應具備以下要求。
(一)選題要與媒體整體報道相配合
消息類新聞、評論類新聞和新聞專題、深度報道構成了電視新聞性節目的主題構架。一般具有重大、典型意義的新聞事件會在第一時間由消息類報道進行快速及時的報道,具有評論價值的會由新聞評論性節目進行評論,再進行專題性報道。訪談類節目實際上也承擔了新聞評論性節目或者專題新聞報道的功能,但因為制作流程相對于新聞述評或者專題新聞來說更為便捷,信息量大,可以彌補這兩類節目的不足,因此在選擇題材時,要注意與頻道或媒體的整體報道相互配合。如果一個新聞題材,消息類新聞、新聞述評或者新聞專題已經進行了充分報道,而本身又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和變化,就不必再進一步跟進;而當一個新聞事件發生后,需要及時給予更深入、全面的報道,而新聞專題和深度報道又難以及時跟進時,就需要發揮新聞訪談制作便捷的優勢,納入選題范圍。
(二)選題更偏向于缺少現場畫面的題材
電視新聞訪談以談話的形式構成節目的主體內容,通過當事人的講述可以再現新聞事實,彌補某些新聞題材缺少現場畫面的不足,因此更適合于那些缺少新聞現場或者新聞現場已經缺失的題材,也能避免新聞述評或者深度報道操作此類題材時面臨的形象性和畫面不足的難題,形成各節目形式揚長避短、協調共贏的局面。
(三)選題應有吸引力
吸引力包括觀眾對選題內容的關注度、選題本身的故事性以及與觀眾的接近性。訪談節目主要通過談話的方式推進節目進程,缺少具有強烈沖擊力的畫面元素,因而談話過程就成為吸引觀眾收看的一個重要支撐。因此題材本身要引人注目,或者與百姓生活密切桁關,具有較高的關注度,或者談話所反映的事件過程或人物經歷富有曲折的人生,引人入勝,或者人物本身具有鮮明的特點,具有號召力。
(一)對話題高度的駕馭能力
駕奴能力實際是記者對談論話題和談話現場的控制力。首先是對話題走向的駕駁。電視談話節目往往呈現出一種隨機性、動態性,節目的結構走向受談話內容走向的控制。在節目中,記者、嘉賓或現場觀眾圍繞著一個話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這一方面會增加談話過程中出人意料的效果,吸引觀眾;另一方面,也容易游離主題。因此,記者必須始終占據話題走向的主動權,引領話題的廣度和深度,循序漸進地開掘主題的深度,通過靈活的提問引導話題走向,使節目思路清晰,層次分明。
其次是對談話現場的駕馭。電視談話節目是將人際交流引入屏幕,并將這種交流直接作為節目的內容和基本形式加以傳播的,從而在電視屏幕上為大眾構建了一個可供自由交流和討論的公共話語平臺。因此,此類節目貴在"對話"而非演講,強調即時的交流感。一些觀點鮮明而又富于進取心的嘉賓往往希望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太注意別人的話語表達,或者是對節目現場這種特定環境及緊湊的時間規定不太熟悉,這就需要記者對現場強有力的駕馭控制能力,讓現場始終保持在一種活躍的對話狀態中。
(二)情緒控制與高超的語言能力
訪談節目記者的語言魅力是這類節目吸引觀眾的一大因素。首先,語言要嚴謹,用詞要準確,在交流中把握分寸,保持一個既嚴肅又活潑、既平實又真誠、既親近又禮貌的訪談分寸,對于每一位新聞訪談節目記者來說,這都是必須遵循的,因為這不僅關系到訪談對象的心情,更涉及新聞的公正和嚴肅。其次,要善于控制個人情緒,避免狹隘的社會觀念對情緒的影響,避免日常生活中特殊的經歷對情緒的影響,避免節目進行時突發事件、事態對情緒的影響。只有在冷靜、理性的狀態下,才能發揮記者或幽默、或嚴謹的個人語言風格。《實話實說》節目記者崔永元的語言魅力是促成《實話實說》節目受到觀眾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崔永元在節目中雖然經常調侃,語言富有幽默感,但他的話語卻樸實率真,嚴謹而不失分寸,訪談中場上氣氛始終很活躍而理性。
(三)對現場其他要索的讕動能力
訪談節目的記者是整個節目的總指揮,他需要在節目現場調動所有其他要素為展開話題服務,要充分調動節目嘉賓或觀眾進入話題情境,讓他們在鏡頭前表達出真情、真意、真話,使訪談過程始終保持活躍、熱烈、積極的狀態。當場面出現消極、對峙或者尷尬時,要通過自身的參與及時化解。在適當的時機使用新聞短片、圖像資料等手段調節氣氛,可加強節目的節奏感。
(一)平等真誠溝通,促成人際傳播的感染力與互動性
平等真誠的溝通要求記者端正立場,建立與訪談對象的正確關系。在所有的新聞采訪中,記者與訪談對象之間既非敵人,又非朋友。理論上訪談對象應該是忠實地向記者提供事實信息和真實觀點的人。因此,記者應該平等地對待不同的訪談嘉賓,不應受到自己價值取向或者情緒的影響而影響對訪談對象的態度。真誠要求記者在對話中表達真實的想法,認真傾聽嘉賓的講述,尊重嘉賓的見解,不強加于人,不虛偽應付。
電視新聞訪談尤其凸顯對話雙方作為人際溝通的個性化魅力,這種魅力體現在主持人的知識涵養、專業水平、氣質風度,嘉賓在專業領域里的權威理性、真實個性或感人經歷等方面。毎一句話、每一個手勢甚至每一個眼神,都天生蘊涵著一種對人本身的關懷以及對個性表達和話語的尊重。而對話中平等、真誠、尊重的姿態體現了人際傳播中的情感力量,放大了電視訪談的感染力和互動性。
(二)隨機發現,在訪談中發現新線索,榕談話引向深入
不拘泥于采訪提綱,在訪談中發現新問題、新線索,是做好訪談節目的關鍵。多數情況下訪談節目事前都會經過周密策劃,制定了訪談的提綱和脈絡,但無論提綱多充分,也僅僅是對訪談的整體框架做出了規劃,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往往來源于訪談進行中的信息交流與思想碰撞。能否在訪談中發現新的話題線索和方向,體現的是記者的新聞敏感和對談話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