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衛玲1.賀惠陸2.
(1.河南獲嘉縣博物館,河南 獲嘉 453800;2.河南新鄉市文旅局,河南 新鄉 453000)
盟誓,顧名思義是“結盟立誓”。盟誓源于古老的習俗,當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的部落聯盟,炎帝與皇帝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戰爭,就是最早盟誓的例證。到春秋時期依靠盟誓取信和制衡王與諸侯、諸侯與諸侯之間的許多問題,逐漸成為邦交的主要手段。在《春秋》所記的242 年間,就記戰爭483 起,記朝聘會盟450 次。就其內容而言,主要有:“通過會盟組成各種大水不同的列國集團,列國首腦們決斷戰事和分析形勢、研究對策,列國的爭霸與稱霸,主盟國組織或擴大本集團的陣營;盟主分派各諸侯國貢賦;謀王室之難;救助盟國;干涉盟國內政;修整列國之間的關系;交涉重大事件;吸收被同盟集團所征服而歸附于同盟集團的盟外勢力等等。依照參盟者的身份而言,則有天子與諸侯會盟;諸侯自相會盟;有侯與卿大夫會盟;也有卿大夫與卿大夫之間的會盟”。各諸侯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經常進行盟誓活動。實力強大的諸侯國也借機號召盟誓,以炫耀武力,使弱小國家屈從臣服于他,從而達到稱雄稱霸的目的。
新鄉地處中原腹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經濟繁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而,春秋時期重要的會盟活動多在此舉行。據《春秋》、《左傳》等文獻不完全統計,從周襄王9 年(公元前643 年)至周敬王38 年(前482 年),在新鄉地區進行的重要盟誓活動就達十三次之多,其中較大的有影響的盟誓有七次,即:踐土之盟、扈之盟、衡雍之盟、蟲牢之盟、蒲之盟、平丘之盟及黃池之盟。
《春秋》僖公七年(公元前643年)“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甯母。”《左傳》云:“秋盟于甯母,謀鄭故也。”會盟的目的,就是齊、魯、宋、陳等國謀求鄭國的利益和好處。甯母即甯邑,位于今河南省獲嘉縣城東北5 里許的同盟山,春秋時期屬鄭國。
《春秋》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 年)“五月癸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公、鄭伯、衛子、莒子,盟于踐土。”《左傳》云:“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宮于踐土,鄉役之三月,……癸亥,王子虎盟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亟之,俾隊其師,無克祚國,及其玄孫,無有老幼。君子謂是盟是信,謂晉于是役也,能以德功。”前632 年4 月,晉國聯合齊秦等國,與楚國進行了一場春秋前期著名的戰爭——城濮之戰,晉聯軍最終擊敗了楚國及其盟友。城濮之戰后的第五天(癸酉)晉還師,周襄王聞晉侯伐楚大勝,乃親架鑾輿,前來犒勞晉軍,第二十六天(甲午),晉文公來到衡雍,先前即一邊命母舅子犯兄弟二人,在踐土,日夜趕建周王行宮,一邊則傳檄各國諸侯,前來朝見周天子。到了第三十九天的五月丁未之日,晉文公會合齊、魯、宋、蔡、鄭、衛、莒等國在踐土王宮會盟,并邀請周天子參加,會上,王子虎代表周天子對晉文公進行了冊封,賜給勇士、車馬、儀仗、弓箭、鬯酒等,實際上承認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晉文公繼齊桓公之后稱霸。踐土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原陽縣祝樓鄉王錄村,面積約10000 平方米。
春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僅在扈地會盟就達3 次之多(扈地位于今新鄉市平原示范區原武鎮東南2 公里盟仙廟村)。
1.《春秋》莊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73 年)“十有二月甲寅,公會齊侯盟于扈。”此次齊魯兩國會盟,表示齊魯兩國政治結盟的牢固及親密關系。
2.《春秋》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秋八月,公會諸侯晉大夫盟于扈。”《左傳》云:“秋八月,齊侯、宋公、衛侯、陳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晉趙盾盟于扈,晉侯立故也。”此次會盟源于狄人侵犯魯國西部邊境,魯文公派人向晉國報告,并尋求支持。作為霸主,晉國派大臣趙盾參加會盟,昭告晉國新君即位。魯文公因故遲到引起大家不滿,特別是晉國認為魯文公有輕視晉國盟主的嫌疑。
3.《春秋》文公十五年(公元前612 年)“冬十有一月,諸侯盟于扈。”《左傳》云:“冬十一月,晉侯、宋公、衛侯、蔡侯、陳侯、鄭伯、許男、曹伯盟于扈。尋新城之盟,且謀伐齊也。”(新城之盟指《春秋》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 年)“六月,公會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晉趙盾,癸酉,同盟于新城。”此次盟會目的,一是從于楚國的諸侯國(陳、衛、鄭、曹都曾從楚),現在與晉同盟于新城,是服從晉的表現;二是邾文公卒,邾人立元妃齊姜之子定公,使晉姬所生之子捷菑投奔晉國,故晉萌諸侯欲納捷菑,謀伐邾國。)這次盟會目的,一方面是續新城之盟,另一方面是為魯國謀伐齊國,但因齊人賄賂晉國,結果不了了之。
《春秋》文公八年(公元前619年)“冬十月壬午,公子遂會晉趙盾盟于衡雍。”《左傳》云:“晉人以扈之盟來討,冬,襄仲(公子遂)會晉趙孟(趙盾)盟于衡雍,以報扈之盟也。”此次會盟原因是去年(公元前620 年)晉國召集的扈之盟,魯文公姍姍來遲,晉國極為不滿,認為魯國有意輕視霸主晉國,意欲攻打魯國,魯國被迫在這年的冬天,派公子遂與晉大夫趙盾在衡雍挽回了面子。衡雍城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原陽縣原武鎮北一公里處,面積約10000 平方米。
《春秋》成公五年(公元前586 年)“十有二月乙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于蟲牢。”《左傳》云:“秋八月,鄭伯及晉趙同盟于垂棘。冬,同盟于蟲牢,鄭服也,諸侯謀復會,宋公使向為人辭以子靈之難。”此次晉、齊、宋、衛、鄭、曹、邾、杞等諸侯國在蟲牢會盟,是因齊鄭年來都親楚背晉,這次又皆背楚而與晉結盟。表明這次會盟是晉楚霸業此消彼長的一個轉折點。古蟲牢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今河南省封丘縣北黑山腳下(封丘縣居廂鄉桑村東)。遺址長100 米,寬50 米。占地面積為5000 平方米。
《春秋》成公九年(公元前582 年)“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于蒲。”《左傳》云:“為歸汶陽之田故,諸侯貳于晉,晉人懼,會于蒲,以尋馬陵之盟。”此次會盟是因為晉國在處理汶陽土地的歸屬問題上態度前后不一,引起各諸侯國對晉不滿。為此,晉國在蒲地與諸侯會盟,可見,晉國自己不修德行確強爭諸侯。蒲地,即春秋蒲邑,位于今河南省長垣縣耿村。
《春秋》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 年)“秋,公會劉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藤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八月甲戍,盟于平丘。”《左傳》云:“(晉侯)七月丙寅,治兵于邾南,甲車四千乘,羊舌鮒攝司馬,遂合諸侯于平丘。……晉侯不見公,使叔向來辭曰:諸侯將以甲戍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請君無勤。子服惠伯對曰:君信蠻夷之訴,以絕兄弟之國,棄周公之后,也惟君,寡君聞命矣。叔向曰:寡君有甲車四千乘在,雖以無道行之,必可畏也,況其率道,其何敵之有?魯人懼,聽命,甲戍,同盟于平丘,齊服也。……子產曰:晉政多門,貳偷之不暇,何暇討?國不兢亦陵,何國之為?”此次會盟,乃為晉國認為諸侯對其有離心之嫌,所以炫耀其強大的武力,威懾諸侯,使其屈服盟會。古平丘遺跡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封丘縣東南50 里黃陵鎮平街村北,分布面積約6000 平方米。
《春秋》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左傳》云:“夏,公會單平公、晉定公、吳夫差于黃池。”到春秋末期,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漸漸強大起來,參與了中原爭霸的斗爭。吳王夫差在打敗越王勾踐后,劍鋒直指中原,參與爭霸。此次會盟,按《左傳》所說,有魯、晉、吳及周天子之卿單平公。吳國既有稱霸中原的野心,那么當時所招諸侯,當不止晉、魯二國及天子之卿。有關吳晉爭歃血先后,則看出受盟者,決不止三國,至少齊國在場,或還有衛國。由于黃池會盟時,越國已攻入吳國,故夫差面有墨色,底氣不足的夫差把盟主的位置讓給了晉國,倉促回國,救亡之不暇,哪里還有心情把盟誓赴告給諸侯,吳國既不赴告,魯史《春秋》也就從闕了。
黃池會盟故城為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封丘縣荊隆宮鄉壩臺村北,今存清康熙年間“古黃池碑”。遺址長60 米,寬50 米,分布面積為3000 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