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
(佟江小學,吉林 通化 134001)
實現“有想法、敢創造、能創新、有創意”的教學目標和理念,打造實效、與眾不同的美術課堂,真正在美術教學中通過教師的“有趣的導”、“高效的引”、師生思想的碰撞,進而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將潛藏于心底的無形創意,傳達于筆端變成有形的藝術作品。
課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預學單”做好課前預習,角色扮演或者游戲等方式做好鋪墊;例如會變魔法的老師變出班級的同學,或者帶領大家完成比賽任務等點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熱情。
“圖文識讀”為了挖掘圖的內涵,通過讀圖引導學生用美術語言表達對圖片的審美和理解。它的意義不僅在直觀的形象上,更重要的是透過圖畫所要表達的精神實質和內涵,不是形體的像與不像,而是通過運用點、線、面 符號來表達一種感受,就好像孩子們的作品也許并不成熟,甚至很幼稚,但他們表達的畫面卻是他們真實的感受和體驗,沒有任何虛假成分。所以真正的作品一定是心靈和情感的表達。這樣才能感動人,引發大家心靈上的共鳴。
例如:《雪花的聯想》一課,課前我們通過文字游戲做引導練習,讓學生說說有關帶有“雪”字或者與雪相關事物的詩句成語、諺語等,那么孩子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有虛心求學的典故程門立雪、諺語瑞雪兆豐年、童話故事《白雪公主》等,文字素材的引導不僅實現了多學科之間的融合和整合,還給學生提供了方向,把學生創作引導到圖文框架上來,避免了在以往課上,學生一味地單純畫雪花,或者剪雪花的模式,而真正做到了聯想。好的構思和創意才是創作好作品的基石,我們在引用童話故事中,和雪孩子一起唱歌、嬉戲、跳舞啊,那么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快樂的表現,孩子們無限拓展,和小動物做朋友,一起玩雪游戲運動等等,在接下來后面的創作中孩子們就趣味夸張的表現了和月亮一起在空中釣雪花這樣的作品,這樣的作品都會個性鮮明,改變以往繪畫中整齊劃一單調的現象。
在語文教學中,以圖導文訓練,就是我們所說的“看圖說話”那么我們在美術的教學中,也同樣可以進行這樣的訓練,例如在《假如我是巨人中》,出示學生創作的作品,通過圖片欣賞,引導學生說出作品表現的故事及掌握了表現方法,這就是以圖導文。讓學生自己隨心所欲創編巨人故事,他們非常樂意把自己想象成某一個童話故事里的主人公,或是威力無窮的,或是樂于助人的。然后讓孩子把這些想象貫穿在作品中表現出來,可以夸張變形,可以妙趣橫生。以圖導文的效果會讓孩子們活靈活現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實現他們若干美麗的夢想。從而真正把美術創作這條“死魚“變成了一條的“活魚”。
引導學生給作文或者有趣文章配畫,拓展審美空間,深化審美內涵。例如,一篇《百變汽車》文章:“在未來世界里汽車真的是奇妙無比。如果你想到很遠的地方去旅行,它馬上會變成飛機型的,不用人駕駛就把你送到目的地,如果碰到壞人,它就會變成坦克型的,把壞蛋打的稀巴爛。擁有這樣一輛百變汽車,你就擁有了所有的交通工具”等等。根據這段文字,結合我們一年美術課《畫汽車》,可以啟發學生:1.讀完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2.你心中的汽車和文中寫的一樣嗎?3.“百變汽車”和平常見到的汽車一樣嗎?它有哪些特別的構造?提示汽車的基本功能和特征不能沒有,如車身,車頭,車輪等。至于形狀如何設計,怎么夸張表現就憑學生自己想象了。果然該文配畫的效果就很精彩,孩子們想象力就很豐富,大膽超脫、夸張,造型很有科幻特色,打破了千篇一律常規的表現方法。所以在這里文字所發揮的橋梁作用是無限的,當學生一時無所適從的時候,經過一兩句,文字語言的啟發,就會給學生提供了方向,原來還可以這樣想,這樣畫。讓學生學會真正的美術創作,做回自己。
藝術是一種語言,就像說話和文字一樣都是在表達,美術教學活動就是一個讓孩子盡興“畫話”“說畫”“聽畫”“摸畫”“問畫”“動畫”的過程,更是實現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的過程。“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確立教育上新的理念,教學上細致嚴謹,教學方法科學合理,靈活恰當,善于發現、思考和解決各項問題能力。
課堂教學中以“圖文識讀”為突破口,放飛學生的想象力,以“同課異構”為提升口,提升教師的研究力,以“綜合展示”為宣傳口,生成師生的實踐力,讓所有的孩子在美術課堂上插上創意的翅膀,在隨心所欲的想象國度中自由飛翔,真正的享受美術藝術帶來的成功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