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學,吉林 白城 137100)
在新時期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的身體素質發展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關注。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高中生由于課業任務繁重而很少參與到體能訓練過程中,導致高中生的身體素質問題不容樂觀。而在素質教育時代,針對高中生的體能訓練受到教育界的高度認可,而相對應的高中體育教師,也應該立足新時代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在教育體系的創新中不斷優化改革教學方法,令學生充分體驗體能訓練所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提升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所承擔的課業任務和壓力相對比較繁重,很大一部分學科教師以及學生家長認為學生就應該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類學科的學習中,而忽略了學生身體素質是否能夠承受住課業壓力,導致一部分學生在高壓的學習狀態下出現不同程度的身心問題。其次,大多數學校都主張體育類課程為文化類課程讓位,征用體育課程來展開文化課程教學。最后,學校方面不重視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對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自然也不高,最終形成了現階段比較病態的高中體育課程教學模式。
無論是為了讓學生在繁重的文化類課業任務之余得到些許放松,還是為了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強化和鍛煉,體育課程都必須始終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確定學生在體能訓練活動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廣大高中體育教師應將自己定位為教育的引導者和輔助者,展現對學生個體的充分尊重。尤其是受到體育學科特殊性的影響,教師必須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發揮到淋瀝盡致。具體來說,在制定體能訓練計劃之前,相關負責體育教師應該對班級內全體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和運動能力進行全面的分析排查,統計班級的學生對于體能訓練項目的感興趣情況以及接受度,注意調查學生是否對特定的訓練項目存在心理障礙。與此同時,不恰當的體能訓練方式可能會為學生額外增加壓力,令學生身心俱疲,所以教師可以結合當前階段高中生比較喜愛的游戲活動來設置趣味性較高的體能訓練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達到體能訓練最終目的的過程中,體育教師應該有策略性地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將現階段先進的體育教學理論應用于課堂教學模式中,而不是單純地進行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重復性活動。近幾年來,教育界對于高中生的體能訓練和身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要求學生每年參與體育測試。所以,高中體育教師應該結合具體情況來重新明確體育課程在高中課程體系中的具體定位,將其作為推動學生身心素質全面發展的一門重要輔助性學科,作為學生在文化類學科學習之余能夠放松身心的一門學科,而不是喋喋不休地向學生介紹于他們而言枯燥無聊的體育知識,引導學生進行負擔過重的運動項目。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綜合采用區域游戲教學模式、體能知識競賽教學模式以及體能競賽等,激發學生的挑戰欲望,令學生不斷挑戰自我,實現體育運動能力的提升。
前期針對學生體能訓練主觀意愿的調研是對因材施教理念的一種實踐性應用,而在組織開展體能訓練活動的過程中,高中體育教師更是要繼續提倡這一教學理念。畢竟,單就性別而言,男生和女生的運動項目偏好存在明顯差異,對于一些基礎性體能訓練的接受程度也存在不同。因此,除去提前的學生身體素質調查以外,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領悟能力和具體表現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展開更加靈活的教學,確保教學內容選定的針對性。這樣一來,在同一項體能訓練過程中,教師也能根據學生接受程度的不同而設置多樣的訓練項目,在確保學生安全性的基礎上優化內容設計,開展令學生接受和認可的體能訓練項目,真正提高教學實效性。
綜上所述,體能訓練教學體系的創新關系的高中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新時期培養全能型人才的重要策略。所以,廣大高中體育教職人員應充分踐行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有策略性地對高中體能訓練教學體系進行創新,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與綜合素質發展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