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輝
(遼寧省鞍山市鐵東區長大小學,遼寧 鞍山 114000)
在文學史上古詩詞占據著一個至關重要的地位,古詩詞即我國傳統文化所凝結的精華,更是語文教學課程中的重中之重。而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的滲透則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不僅能夠有效的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有效性,還能夠在弘揚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充分發揮出其教育意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感以及思想觀,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因此本文針對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幾點有效的滲透策略,希望能夠給各教學老師帶來一定的幫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而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經也說過“教育即生活”;但無論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還是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二者強調的都是同一件事情——把教育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學老師必須要和生活融合,要寓教于生活之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老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進行生活化教學,例如采用情境創設或者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古詩詞,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融入中華傳統文化,進而實現寓教于樂[1]。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下冊四單元《送元二使安西》這一古詩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想象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與親朋好友分離時的情景以及自己當時的感覺是什么,這樣一來則能夠很好地讓學生了解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基礎。“渭城朝雨涓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通過感受離別的心情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古詩所說的情境當中,想象一下別筵離席上詩人舉著酒杯與朋友道別,而所有的關懷與祝福早已融進了這一杯酒中。當想象完畢之后教師在引導學生將這種離別之情與自身親身實際經歷相融合在一起,讓其組織語言來描述一下自己送別親朋好友時的場景。在描述完畢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通過這首古詩的教學既能夠很好地讓學生珍惜友誼,還能夠使學生獲得審美上的愉悅。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寶庫。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歡用古詩詞來抒發自身的情感。每一首古詩詞中都蘊含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因此,在日常古詩詞教學活動中教學可以通過古詩鑒賞來讓學生體會古代詞的魅力所在。古詩鑒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逐詞逐句的分析與反復推敲,從而才能夠讓他們深入的理解到古詩中所想要表達的情感,例如愛國之情、民族之前、山水之情以及思鄉之情等多種情感。在很多古詩詞當中都融入了中華傳統民族良好的文化品德以及人文情懷,如果能夠在古詩鑒賞的過程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那么則能夠在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很好的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與藝術觀[2]。例如在教學部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三單元《題西林壁》這一首古詩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逐詞逐句的分析與推敲來進行古詩的鑒賞,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布局的精巧以及語言的凝練簡潔。而在教學的最后學生則能夠很好地體會到古詩中所蘊含著的人生哲理,明確在日常生活中應充分做到理性做事、感性做人。
如果想要很好地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那么教師就必須要注重古詩詞的全面講解,除了引導學生感受詩中所描述的場景、景色以及情感之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作者的人生經歷以及生活背景進行了解,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與作者的心靈感應,還能夠更好地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交互式電子白板等現代化教學技術來搜索古詩詞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關資料等[3]。當然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們拓展一些相關的民俗文化,例如中華傳統節日;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還能夠很好讓學生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4]。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下冊三單元《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首古詩時,教學老師就可以為學生拓展中華傳統節日——重陽節。在古代時重陽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要吃重陽糕、喝菊花酒以及登高插茱萸等。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拓展其知識視野,為其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而言之,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不僅能夠很好的培養與發展學生良好的綜合素養,還能夠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其能夠更加源遠流長下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古詩詞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與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