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彎
(江西省樟樹市幼兒園,江西 宜春 331200)
在素質教育不斷落實于幼兒園學前教育中的今天,可以發現幼小銜接課程有明顯的脫節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小學教師沒有認識到課程向幼兒園靠攏的重要性,并且受到固有教材與教學方法的影響,導致幼小銜接課程無法順利開展;另一方面是幼兒園教師不清楚在現階段幼兒教育避免小學化的情況下,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
教育戲劇是一種以具體的劇本為主要教學載體而開展的具有針對性,計劃性的教學活動。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做好前期的設計與準備工作,明確教學目的,并要有意識地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幼兒的綜合能力通過戲劇排演的方式得到發展和提高。教師在利用教育戲劇開展教學活動前,需要重點考慮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學目標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進行選題和創編劇本,做好教案的設計和教學材料的準備工作,這樣才能夠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為了更好適應我國現階段的教學政策和教育理念,我國政府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著重強調了小學教育要有三個改變,一,改變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二,改變學生接受學習和機械記憶的學習現狀;三、改變教學內容“偏難繁舊”和重書本知識的現狀。除此之外,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要與家庭、社區緊密合作,并要與小學相互銜接”。這些教學要求和教育政策的提出,極大程度地改變了我國原有幼小銜接課程小學化的情況,但由于該教學政策實施時間并不長,并且在小學教師和幼兒教師理解存在誤區的作用下,便會使現階段幼小銜接課程更難順利開展。而在幼小銜接課程中應用教育戲劇能夠為幼兒創設一個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的教學環境,成功轉變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現狀和小學教育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幼兒在角色扮演和戲劇排演中強化自身的交流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促使幼兒社會性發展,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教學環境和小學知識內容。
幼兒教師若想更好的幫助幼兒過渡幼小銜接,首先也是關鍵的就是,要在開展幼小銜接教學課程前,明確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幼小銜接課程要求,讓幼兒在幼小銜接課程中適應小學教育的要求,首先,要明確作息時間,可在幼兒銜接課程中設置與小學教育一致的作息時間,并嚴格要求幼兒按照明確的作息時間上課、下課;其次,轉變教學方法,在幼小銜接課程中,教師要從以往直觀具體的教學方法逐漸轉變為抽象的教學方式,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教師的教學形式;再次,布置學習要求,可在幼兒銜接階段為幼兒布置合理的家庭作業,讓幼兒適應小學的學習要求;最后,規范幼兒的行為舉止,在幼小銜接課程中,教師要規范幼兒在課堂上的行為,改善幼兒的不良習慣,促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教學要求。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在幼兒銜接課程中所要明確的只是小學教育中的具體教學要求,而不是在幼兒銜接中教授小學知識。
幼兒園大班是開展幼小銜接課程最好的教學階段,一方面是處于這個階段的幼兒正處于從幼兒園畢業升入小學的關鍵時期,另一方面是大部分的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因此,在幼兒園大班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便可在幼小銜接課程中開展“我要上小學”的教育戲劇,將幼兒分成若干個小組,并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為幼兒創編適合的劇本,在劇本內容中可適當穿插與小學教育階段有關的教學要求,讓學生通過熟讀劇本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如,愛護學習用品、獨立整理書包等故事環節。從而進一步的促使幼兒大班教學中逐漸適應小學生活,并形成一定的小學生意識。
幼兒銜接可分為幼兒教學和小學教學兩個部分,雖然在幼兒大班教學中教師已經開展了一定的幼小銜接課程,但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難免會使幼兒園的幼小銜接課程具有一定的局限型,因此,小學教師在教授一年級學生時,也要利用教育戲劇開展幼小銜接課程,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小學教學環境中。
如,可開展“我是小學生”的教育戲劇,教師在設計與創編劇本時,要與學生進行交流,掌握學生在升入小學后獲得的能力和存在的問題,然后結合具體的教學要求,合理的設計戲劇流程。讓學生在戲劇排演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并改善不足,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幼小差異,全身心投入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中。
結語:綜上,教育戲劇是一種被國內外都認證有效的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在幼小銜接課程中應用教育戲劇能夠更好促使學生適應幼小教學的轉化。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的人民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明確幼小銜接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創編與設計合理的戲劇劇本,發揮教育戲劇的全部優勢,從而提高幼小銜接課程的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