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明敏 王超
(1.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4950;2.黃河交通學院,河南 武陟 451460)
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當代大學生作為數字原住民,生活在一個霸屏模式的網絡輿論場,信息混亂,多元復雜,以自媒體和短視頻為代表的媒體群落野蠻生長、內容良莠不齊,而網絡環境的好壞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響。本文依托作者所創微信公眾平臺[答學生問],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及時有效搶占網絡陣地,引導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微博校園發布《中國大學生日常生活及網絡習慣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多種調查方式對中國在校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習慣進行了全局性的摸底調查。數據統計發現,至少有86%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前都高卷入度地體驗過BBS、微博、微信、網絡直播、網絡短視頻等應用,中國大學生在新媒體使用過程中同時具備創新體驗者、擴散引領者和主力應用者這三重身份。具統計調查顯示,使用移動網絡成為學生在校期間除上課外的主要時間消耗來源,學生信息來源、知識獲取、價值影響等大多來源于互聯網。其中,短視頻成為大學上減壓耗時式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微博熱搜榜成為大學生第一時間關注社會熱點話題的最佳入口,微信成為大學生獲取學校服務、跟家長老師同學進行互動時最富效率的選擇。
為從微觀角度對大學生網絡使用情況獲得了解,作者以所在學校為例,設計并投放《2020 年大學生網絡媒體使用習慣》調查問卷,對該校各年級各專業學生展開大規模數據統計,共回收有效問卷1424 份。結合線下一對一訪談與線上問卷統計得出,該校學生網絡媒體使用習慣與《中國大學生日常生活及網絡習慣調研報告》高度一致。大學生群體常用APP 中,滲透率最高的第一梯隊為QQ(96%)、微信(95%)、微博(87%);第二梯隊則只有一個APP 抖音(58%);第三梯隊包含百度貼吧(40%),知乎(37%),快手(30%),超級課程表(29%);第四梯隊分別是陌陌(11%),課程格子(11%),豆瓣(11%),以及西瓜視頻(8%),映客(6%)等各類應用形態。
中共教育部關于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引導師生強化網絡意識,樹立網絡思維,提升網絡文明素養,創作網絡文化產品,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守護好網絡精神家園”,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動網絡育人指明了方向。實現思想政治育人,需要首先回答學生在哪兒的問題,據調查顯示人們獲取知識和影響的方式集中在線上,2020 年新冠疫情對高校開展網絡育人更提出來新的要求,面對面的育人方式已經不夠及時、方便,線上育人應與線上授課一樣受到應有的重視和創新實踐。針對以上,高校輔導員要充分認識新媒體工作的重要意義,堅持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強化網上思想工作,把互聯網作為開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大力開展正面宣傳,釋放網絡正能量。
1.網絡育人平臺有助于工作的模式具有雙向互動型。借助互聯網技術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提供了網絡互動空間,教育模式呈現出由“單項灌輸式”——“雙向溝通式”——“多向互動式”的縱深擴散式變化,“鍵對鍵”便捷師生交流,“面對面”深化教育效果,師生雙方平等溝通、相互啟發,例如可在微博、微信、QQ、釘釘等平臺之中進行交流互動,并通過文字、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分享資源,有效的突破了時間及空間對于學生學習活動的限制,確保教師與學生在學習中形成雙向互動的育人過程。
2.網絡育人是線下思政教育的有力補充,通過線上線下有機融合,打通大學生獲取信息、學習知識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網絡平臺,實現了對課堂主渠道的補充和教學資源的再造,實現思政育人鏈上全覆蓋。
3.輔導員團隊相對年輕,在年齡與閱歷上與青年學生更接近,因此更有親和力和影響力,同時由于輔導員本身在日常中接觸也深度使用網絡媒體,對新興事物接受度相對較高,也更有能力和意愿嘗試創新。
堅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運用新媒體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形成引領青年學生成長、形成獨具特色的“新媒體育人模式”。在平臺搭建方面,團隊需從頂層重新規劃平臺模塊內容,深化內容和版面設計,擴大宣傳,使覆蓋面從校內進一步延伸至校外。作品建設方面,突出宣傳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等學習內容,撰寫語言生動感染、內容價值深刻、引發情感共鳴的原創文章。在活動設計方面,利用線上線下相互聯動,組織設計突出主流文化、體現價值引導的正能量網絡活動。在運營主體上,培養專業的運營隊伍,保持運營風格統一,培養學生運營團隊,負責編輯、發布、留言管理等工作,鼓勵學生群體的來稿并給于一定的稿費支持,形成良性的運營生態。
打通網絡育人各平臺壁壘,有效整合陣地資源和平臺優勢,根據年輕人喜好,進駐微博、知乎、抖音、B 站等短視頻平臺,多平臺共同發布,構建多方面育人復合平臺,實現網絡育人全網覆蓋。內容注重價值引領,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在融媒體育人實踐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的使命擔當。嘗試抖音和B 站平臺開發,結合個體所擅長的領域吸引更多學生關注,劃開通抖音直播賬號,進行線上即時答疑項目創建。
無論時代如何改變,青年學生作為統一群體有共同的關注點,經過前期調查與實踐得出以下結論:備受大學生關注的話題大致分為人際關系、戀愛、學業成就、未來職業規劃等話題。因此育人平臺內容可以分專題劃模塊持續不斷推出高質量文章。需要注意的是網絡具有很強的傳播性,文章或視頻腳本內容需要做到精確負責,學生很多問題需要專業人士解答,不斷加強心理學、管理學、職業規劃的學習是保證育人內容有效專業的關鍵所在。同時,網絡育人平臺要考慮年輕群體的關注點,努力做到既扎扎實實又有聲有色,既有意義也有意思,既有高度也有溫度,既有點頭率也有點擊率,可適當通過推薦書本或電影發揮平臺傳播正能量功能,進而充分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滲透功能,激發良好精神面貌。
注重團隊成員選拔,建立一支涵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心理學相關專業學者團隊,目前一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育人隊伍中大多有碩士學位,其專業知識及應用水平也能夠保證輸出的嚴謹性。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功底、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也要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和新方法的行家能手,占領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制高點,站穩網絡信息這一新高地,這是新形勢下鞏固網絡育人新陣地的關鍵。同時,善于培養學生團隊,不斷提升新媒體團隊的協作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很多常規性工作比如排版、編輯、留言回復等可以尋求學生團隊幫助,讓學生團隊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有助于帶動青年學生在網絡空間中傳播正能量。
打造網絡育人復合平臺,無論是傳統的課堂育人,還是實踐育人;無論是活動育人,還是文化育人,無論是大學生在線、完美校園,還是微博、微信、直播、短視頻、即時社交工具,無論育人的載體怎樣變遷,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弘揚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育人目標不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主動順應“互聯網+”新常態,改變對新型媒體的戒備心理,主動了解學習,整合陣地資源和平臺優勢,實現傳統媒體與網站、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融合發展、錯位互補。比如,在直播行業發展的今天,仍有很多高校知識分子視直播為“廉價娛樂”,但其實直播的時效性、便捷性和針對性,相比傳統媒體優勢明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應該改變思維,不斷嘗試創新,在適合自己的平臺或領域內持續做好內容創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緊密對接時代,形成網絡育人共識,主動挖掘自身專業或技能特長,不斷創新嘗試,真正面向學生的需求,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動。當前,互聯網新趨勢是在過度娛樂化的短視頻和知識付費之間尋找到微妙的平衡,試圖找到一種新的“有用又有趣”的時間消費方式,一種沒有負罪感的娛樂,一種輕松化的學習。針對新情況,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育人平臺建設與實踐的下一步研究重點在于在互聯網信息普遍娛樂化背景下,如何提升信息的知識密度及服務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