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麗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六合街道中心小學,山東 河口 257232)
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如何,直接關系到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好的課后作業的設計能夠在鞏固課堂內容的同時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發散學生的數學思辨能力。效果差的數學作業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學生的數學課業負擔,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谛抡n程理念,教師應該怎樣設計課后作業?設計怎樣的數學作業呢?
在教學《可能性》這節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猜一元硬幣正反面”的游戲作業,讓同桌相互“猜一猜”、“玩一玩”,并做好記錄;學生學習的很開心,積極性很高;六年級下冊在學習了圓柱的認識后,讓學生和家人發現身邊哪些物品是圓柱形的作業,并與同學一起交流比較,看看誰發現的多,發現的準;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口算能力方面,設計一些相關的課堂小比賽,通過課堂當場提問比賽,學生現場搶答,讓學生感受到很有趣,既學到知識,又覺得很有趣。這些作業設計趣味性讓學生學習的很有樂趣。在設計比例這節課的練習時,為了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教室的國旗和旗桿上的國旗,自己親自測量,自己得出結果,學生都很興奮。在學習三角形的分類時,讓學生扮演不同三角形,給同學們演示自己的特點,學生們感到很有樂趣。
學習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探究、分析以及實踐的過程。設計很多開放性的題,不再局限于固有的模式,一題多解,一題多答案,鍛煉學生思維的開闊性,并且學生的自我解決問題的策略也會隨之增多。在教完負數這一節課后,教師可以設計衣蛾讓學生課外找一找負數的開放性的作業,看看自己家的存折,存折上有哪些表示負數,看看電視上的天氣預報,并做好天氣預報的記錄;再看看溫度表,收集一下這方面的資料進行學習。設計的這些作業,沒有固定的答案,每個同學收集的都有所不同。學生的思維發展具有發散性,通過設計這樣的作業,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新課程倡導積極探究、獲取信息、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教學理念。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本著開拓學生思維的原則,設計一些能夠激發學生探索、實踐和思考欲望的探究性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成為一個發現問題的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者。如在教學“七巧板”這節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道具,以七巧板為基礎,自主設計圖形。又如在學習“小數的意義”這節內容前,教師可以先給給學生留下一定的小數作業,讓學生思考生活中你在哪里能看到小數,有的學生去上場、超市購物時,發現商品的單價上標著小數,有的學生登錄互聯網,從電腦上找到了很多小數,有的學生則通過看電視,從電視上看到了很多小數,通過這些收集,告訴大家,學生們自己去尋找,對小數你想知道什么。節約用水,教師讓學生做小小調查員,每個學生做一個調查表,調查一下自己家每個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講課后作業趣味化,來開拓小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
(一)自我評價。當學生自己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時,讓學生從多個方面進行自我評價,書寫方面如何,正確率方面如何,解題方面如何,自己還有什么不明白的,作業時間方面如何,自己還有需要改進等等。自己給自己評價,然后自己了解自己,和以前的自己相比較,有什么進步,還需要做些什么,讓自己的思想發生改變,從教師讓“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思想改變。
(二)學生互評。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評價,從多個方面來評價,先說說作業的總體,再說說不足,不明白的地方,學生之間相互說一說,交流交流。給對方一個評價,對方的作業需要改進什么,都需要哪些幫助。學生互相評價對方的優點,能把對方的優點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能從學生的評價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讓自己今后糾正,經常這樣評價,逐步提高自己的各項能力。
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爭勝心;針對性作業,體現出知識間的區別和聯系,放到一起更容易讓學生運用;實用性的作業讓學生覺得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挺好的,體現出了數學的實用性;設計的探究性的作業,讓學生發揮自己;設計的實踐性作業,給學生一個體驗的機會;設計開放性作業,讓學生更加具有思維的提高。設計作業,這需要從個方面來考慮,多發展和提高了學生的運用知識的能力,訓練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作業的設計,給學生呈現出形式多樣的作業,學生能順利把作業完成,形成自己的基本技能,開放出自己的能力,去快樂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