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中衛市海原縣三河鎮代店二小,寧夏 中衛 755220)
現階段,部分語文教師雖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但提供的課外閱讀材料并未有效銜接教材內容,這樣同類知識間的聯系容易遭到割裂,導致知識碎片化問題較為嚴重,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改變這一情況,語文教師要科學構建拓展式課外閱讀模式,從教材、主題等角度出發,延伸和拓展課內閱讀,加強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之間的聯系。
課外閱讀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將教材文本序列、內容特點等充分納入考慮范圍,提供針對性的延伸閱讀材料,能夠幫助學生對教材文本更加透徹的理解,不僅語文教學的開放性顯著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可得到快速提升。
教材中很多文本具有特定的產生背景,小學生由于缺乏充足的知識儲備,不能夠充分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識,這樣將難以對文本內涵深入感知。因此,文本閱讀實施之前,教師可將前置性閱讀活動實施下去。結合教材文本內容,將背景材料、作者軼事等提供給學生,引導學生于課前進行閱讀和掌握。這樣學生的閱讀量可以得到增加,又可以幫助學生更加高效的把握文章主旨。初期階段內,由于小學生不具備較高的資料搜集能力和豐富的資料來源,教師可向學生們提供資料及資料搜集方法。經過一段時期后,學生們已經熟練掌握資料查閱方法,則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和閱讀前置性材料。例如,學習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一文時,很多學生并不了解梅蘭芳這個人以及當時所處的社會形勢。因此,教師可于課前將社會政治背景、梅蘭芳的生平事跡等材料提供給學生,這樣學生能夠更加輕松、高效的理解本篇文章所蘊含的深意。
大部分教材文本皆出自名家之手,或是經典名著中摘錄的片段,教師通過將關聯作品推薦給學生,可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作者的寫作筆法與作品內涵,學生的知識面、閱讀視野也可以得到拓展。例如,學習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文時,本文是梁曉聲作品《母親》中的片段,教師可鼓勵學生對《母親》這部小說進行整體閱讀,以便全面理解作品內涵,掌握梁曉聲的寫作方法。或閱讀其他關于“母愛”的經典文本,包括胡適的《我的母親》、冰心的《荷葉母親》等。通過本種關聯閱讀,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語文課堂的局限性得到打破,有助于延伸語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如果課外閱讀活動僅僅由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所維系,那么閱讀的針對性、目的性將會減弱,影響到閱讀成效的提升。因此,需通過主題引領閱讀的實施,促使學生的課外閱讀質量得到提高。
一些特定節日或節點時,學校經常會將主題教育活動組織起來,如慶祝新中國成立、感恩父母等。語文教師可將這些活動主題利用起來,引導學生閱讀主題書籍。如在父親節時,可向學生們推薦朱自清的《背影》、舒乙的《我的父親老舍》等一系列反映父愛的經典作品。此外,教師也可將學生們較為關注的社會事件利用起來,推薦相應主題的閱讀書目,幫助學生將關注生活、了解社會的良好意識建構起來。需注意的是,教師要將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愛好充分納入考慮范圍,保證小學生的參與熱情能夠得到調動,這樣主題閱讀的實施目標方可以實現。
首先,內容串聯。教師結合課內閱讀的文本內容,將內容相近的材料推薦給學生,且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分享閱讀感受。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以“童話寓言”為主題編排了數篇文本,教師可適時推薦其他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童話故事。其次,情感串聯。教材文本中皆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不同作家由于具備差異化的生活經歷,面對相同的事件將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教師可以依托教材文本情感,將其他作家的類似作品推薦給學生,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主題,情感體驗也會得到極大程度的豐富。最后,方法串聯。為發揮閱讀對寫作的促進作用,教師可就某一寫作方法對閱讀素材針對性選擇,這樣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熟練掌握寫作方法,進而同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學生閱讀過拓展性材料之后,還需要進行適當的主題延伸,以便促使學生的閱讀感悟得到深化。首先,延伸閱讀形式。很多經典文本被改編為電視劇、電影等,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延伸觀看這些同主題的影視作品,幫助學生對作品內涵進一步感知和理解。以《草船借箭》拓展閱讀為例,可引導學生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片段等。其次,延伸文本理解。完成文本閱讀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舞臺劇表演活動,學生結合文本故事脈絡和人物性格,自主創編劇本,分別扮演人物角色,共同完成表演任務。這樣學生能夠更加準確的把握人物形象,全面理解作品內涵。
綜上所述,拓展式課外閱讀可將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緊密銜接起來,有助于增強學生課外閱讀的針對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拓展式課外閱讀實施過程中,教師需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拓展閱讀策略和閱讀材料,充分發揮拓展式課外閱讀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