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萍
(東營科技職業學院,山東 廣饒 257335)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傳統文化積淀著中化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以及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等等,這些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綿綿不絕的精神動力。大學生作為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其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的建設成果。高校是重要的人才培育基地,當社會飛速發展以及信息化時代全面來臨的新時代下,高校更要秉持“立德樹人”的原則,堅持社會主義教育為人民的辦學方針。將技能教育與思想道德素養培育相結合,構建更為科學的育人體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全面融入專業課程中,為社會主義建設輸出高素質的人才。
高校是輸送人才和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主戰場,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傳承知識其中就包括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如果一個學生只是空有一身技能而無道德內涵,那么將是一件非??膳碌氖虑?。所以,高校在教育的重心上,一方面要重視他們的文化水平、專業技能的培育,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他們的心理、生理健康以及思想政治的教育。高校要結合時代的變化和發展角度出發,構建起更為科學的人才培育體系,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在專業課程中的有效融入和滲透來培育人才,比如我國有許多經典的優秀思想、古訓,能夠起到很好座右銘般激勵與借鑒作用,通過傳統文化精髓與專業教育所形成的合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和思維,培養學生成為思想、能力、素質、技能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作為基層的教學單位,無論是對于領導與教師,放在主要位置的往往是各種日常的教學事務,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發展上。思想上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工作重視度不夠,停留在應對上級要求,在某個節點組織一兩堂專題課、拍拍照,完成學習文件的層面上,重形式而忽略了將傳統文化的傳播落實在細節上。
由于思想上的認識度不夠,導致在對學生的專業教學過程中,僅是教學生讀讀古文、抄抄筆記,而沒有引經據典,古今對照,結合當下實際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解讀,導致課堂氛圍不夠鮮活,學生的切入感不強,同時也沒與當前他們感興趣的國內國外流行趨勢相掛勾,與社會問題和師生的日常生活脫節,缺少有針對性地討論,僅僅是能完成上級交待的學習任務,談不上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角,去汲取思政養分。
首先在理論上提高認知,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與素質教育工作之間的相通性進行探索性研究。這樣能更清楚地知道融入什么?怎么融入?從而更好地落實與創新理論學習的內容;其次要在實踐上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通過調研活動來調查學生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傳統文化與學習之間關系的認知態度,通過具體的分析傳統文化對師生日常工作與生活的潛在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從而更好的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完美融入的目標。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涵蓋了方方面面,如:武術、國畫、剪紙、京劇、戲曲、印染、紡織、皮影、刺繡等等。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當下,要更好地建設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打破傳統的教學路徑,傳統的教學模式幾乎都是通過采取講解案例的方式,學生很難獲得直觀真實的感受,再加上受互聯網思維的沖擊,傳統案例已經缺少了時代性,首先要從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其次要改進教學手段,可以學生們感興趣的影視作品為切入點,如有代表意義的《中國詩詞大會》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提煉出來,并用適應他們思維習慣的方式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示出來。通過恰當的提煉和展示,使學生更好的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和智慧,使之煥發時代的光彩。
基于信息化時代的特性,借助現代媒體工具,以及互聯網的優勢,將教學與平臺合作,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如,通過動漫制作的形式模擬一些深入人心歷史人物和故事場景,將信息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引發學生的共鳴,使得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學生內心深處的自信與自豪感。立體逼真的情境展示更是增加了知識的直觀性,加深理解,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豐厚的思想養分。
在信息傳播速度愈加快速與便捷的全新環境中,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關于建設文化強國的講話精神,必須明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并根據所面臨的問題與現狀,采取有效的措施,豐富教育形式,切實提高高職學生在思想方面的認知和綜合素養,陶冶道德情操,系統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的學習工作,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