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桂均 張仲賢 張方何 任晶晶 王鑫
(西安思源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如今,新媒體技術興起,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傳播信息的方式也越來越豐富,造成人們對網絡產生了很大的依賴性,導致人們忽略了漢語言文學。然而,漢語言文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人們應當重視漢語言文學,認真研究漢語言文學發展所遇到的問題,從而使中國的漢語言文學體系不斷地完善,最終,使漢語言文學得到更加長遠的發展。
互聯網具備及時性和開放性等特征,處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想要謀求長期、穩定發展,必須善用互聯網的優勢推動自身傳播、共享,拓展自身的影響范圍。與此同時,多媒體為漢語言文學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學習者可以借助媒體技術以及相應的移動終端查看與漢語言文學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有利于豐富漢語知識,提高漢語言文學素質。
新媒體背景下,漢語言文學的創作和學習模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漢語言文學學習為例,學生可以借助各種搜索引擎搜索與漢語言文學相關的教學資源,可以很好地梳理自身頭腦中的漢語言文學知識構架,進而突破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學習模式。
漢語言文學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之中,應用性能極強。在舊媒體背景之下,漢語言文學的相關交流受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制約。而在新媒體背景之下,漢語言文學的交流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等,相關人員可以借助媒體技術就漢語言文學進行及時的交流互動,有利于促成良好的漢語言交流氛圍形成,進而推動漢語言文學發展。
在互聯網技術不斷普及的今天,部分商家為了把握機遇,增大自身經營效益,紛紛出臺帶有社交性和娛樂性的APP,這些APP 在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一些娛樂和放松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網絡流行語的層出不窮便及大地阻礙了漢語言文學的進一步發展和進步。由于網絡流行語的構成并不具備正式的漢語語法結構只是部分網民為了尋求刺激和樂趣而編造傳播的,所以說它們并不屬于漢語體系。但是由于這些網絡流行語讀起來通常比較順口并且具有一定的滑稽感,所以使得它們在各大社交軟件上不斷地傳播。而據調查表明,未成年人和25 歲以下的青年群體是目前各類社交軟件的主要服務對象,對于未成年人來說他們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并且正處于學習各類科學文化知識的關鍵時期,因此他們并不能準確將網絡流行語和標準的漢語言文化進行區分,反而會由于網絡流行語詼諧的特征而在網絡乃至顯示生活中進行頻繁使用,這不僅嚴重影響了我國漢語言文化的發展和傳播,而且還會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需要社會各界加強引導,使未成年人可以高質量高效率地對漢語言文學知識進行學習。
語言最重要的目標是實現人與人間的溝通,漢語言文學本質上來說也是實現我國文明傳承、互相交流以及作品創作的最主要工具。但是許多高校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授時僅將其作為一項理論知識進行傳授,忽略了語言的本質其實只是工具,語言從生活而來,自然也應服務于生活。漢語言文學是時代的縮影,是歷史情感的表達,教師在教授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與時代接軌,幫助學生感受語言特有的魅力,進而將其應用于生活。
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采用的是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存在著弊端,這種弊端就是會造成學生無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漢語言文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合作型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評價、辯論等形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營造出良好的漢語言文學學習氛圍,使學生能更好地把漢語言文學應用到實踐中。
漢語言文學的運用也需要網絡平臺支持,運用網絡平臺進行漢語言教學的推廣與完善是當今時代漢語言文學發展的趨勢。目前而言,漢語言文學教育教學方面逐漸的進行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引進,將互聯網新媒體與漢語言文學教學有機的進行結合,運用新媒體網絡技術的便捷、互聯網資料的豐富、資源的廣泛,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漢語言學習環境。
教師應該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運用網絡視頻、音像資料、微課堂等技術手段的支持,廣泛使用網絡技術資源,加大數據庫建設,整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新穎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利用線上線下教學平臺,幫助實現教育資源共享。逐步建立一個多元性和多樣化的合作式教育,學生才可以通過網上將自身所遇到的問題反饋給老師,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
結語: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和傳播在迎來了新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頗多的挑戰,因此為了使寶貴的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與傳播人們需要做的就是理性分析,趨利避害,為文化事業的輝煌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