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賽梅
(婁底市第一中學,湖南 婁底 417000)
黨的十九大指出,教育是民生之首,在新的歷史階段要承擔起新的歷史重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筑牢基礎。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要辦好令人民滿意,對人民負責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基礎性、根本性任務”。其中,報告強調,要深入探索“立德樹人”這一任務目標的含義,“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進行培養”都是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探究和思考的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要充分重視對于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在個體生活、社會實踐與自然探索中產生深刻的感悟和經驗,并通過這些活動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各項能力。由此可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以學生為主體,應當從學生自身出發,從自我、社會和自然三個方面入手,指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以自然維度的探究為例,我們在進行《看云識天氣》的教學時,就完全可以帶領學生到自然地天地中去,感受云朵顏色、形態甚至于移動速度與天氣的關系,自主驗證課本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還可鼓勵學生自行尋找資料,從多角度了解課文內容,拓展自然視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自然的感受度被極大地提高了,對自然的熱情,以及想要保護自然的愿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提升。因此,我們可以說,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上,課程學習與德育教育是可以相互結合,共同進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實踐探究性及內容整合性。我們將這樣的課程稱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立足于學生現有的實踐經驗,在現實開放的環境中,讓學生所學知識與經驗相結合,實現知行合一。同時,我們也可以立足身邊現有資源,讓學生們就近進行參觀學習,更好地了解書中的人物形象,如《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等英雄形象。這個過程中,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優秀資源得以傳播,國家棟梁得以培養,實屬一舉多得之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的多樣性,它可以將任何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內容與課堂教育結合起來,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在授予學生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能力,提高其核心素養和核心競爭力。【1】
《綱要》中要求,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是要從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得來的。是在進行過實地探索,社會調研,設計規劃,職業認知等活動,充分體驗過生活后提出的,而非單一的某種實踐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這些實踐活動進行分析,盡管他們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實踐為主,蘊含著古老的知行合一思想,強調以用促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關注學生的喜好,個人興趣以及能力發展需要。根據學生自身的關注點和遇到的問題設計實踐活動,以《少兒拖把的設計思路》這一選題為例,是基于學生在清掃過程中遇到的諸多不便而創造的課題。這一課題的創建,充分培養了學生動手解決現實生活相關問題的實踐能力,增強了學生在面對現實問題時的邏輯自洽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為學生遴選和甄別信息提供了寶貴經驗。從生活中取材,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熱情。同時,在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各小組將團隊合作與個人實踐相結合,將時間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讓學生們在不斷地嘗試,試錯,再嘗試,改變……犯錯、理解、沖突、妥協中一次次成長,提升學生的能力。真正的實踐活動正應如此:從實踐中選材,在實踐中探尋,最終提升實踐能力,再回歸,應用到實踐中去。這樣完整的閉環正是符合我們新時代對人才的發展需要的,也是德育教育所追求的。【2】
在實踐中參與德育《綱要》中強調,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必要處理好的,是課堂中多對矛盾中應置于首位的。要處理好學生主體與老師指導之間的矛盾,就是要處理好在學生自主實踐活動中的教師參與度的問題。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應當通過適當指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實踐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生充分利用現有感官進行體驗,從具象的情景出發,去思考、探究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審美情趣。以實際教學中的《湖心亭看雪》為例,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戶外對書中具體的場景描繪進行體驗,培養學生的綜合感知能力。學生可以在具象感知中體會到有一些意境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通過真實的實踐體驗不斷生成和內化真切可信的情感。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參與度不夠,教師無法替學生進行同樣過程的感知,因此,教師只能做到引導和指導,然后由學生自行進行體悟與感受的過程。看似教師參與變少了,實際上是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讓課堂于學生的充分體現。【3】
結束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立德樹人”為目標,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在不斷的實踐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旨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探尋社會,親近自然,構架起三者之間的關系,切實完成德育教育,完成“立德樹人”的時代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