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愛俠
(陜西省彬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陜西 彬州 713500)
在新課標之下,國家對教師的培養目標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構建高效語文課堂,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學觀念,主動思考新型教學方式。現如今,部分教師過于依賴教參和教材進行授課,教師的課堂內容也受到束縛。教師要有整合課程的能力,根據教材進行重組或增減,將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整合,不僅能幫助學生建立語文知識體系,而且教師也能更合理的分析教材、整合教材,促使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初中語文課程教師要多運用主題單元整合閱讀教學方式,每一單元主題都符合單元話題,如:故鄉、親情、人物等等,若想要發揮這種教學方式的價值,則需要教師深度挖掘知識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主題單元整合閱讀教學模式。如:八年級上第四單元包括《背影》、《白楊禮贊》、《散文兩篇》、《昆明的雨》其中《散文兩篇》中的《永久的生命》、《我為什么而活著》、《昆明的雨》為略讀文章。這幾篇文章都有共同點都為散文,有寫人記事、托物言志、闡發這里、抒情寫景,表達出作者的情感體驗以及人生感悟,在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體會作者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精神世界。
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擴大學生閱讀量、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打造高效課堂。一改以往的課堂教學內容,用教材開發教學方式,教師要深度挖掘每一單元主題內容,合理利用教材,將每一單元作為整體出現,以單元主題為核心,重視學習方法的教授,再引導學生整合學習方法,從而優化教學效果。教師也要有固定的整合流程,如:導讀課、預習課、精讀課、略讀課、課外閱讀、綜合學習等等。例如:在導讀課中,學生初步了解本單元學習內容,了解每篇文章的大體內容。在預習課時,教師可讓學生查找生詞,了解作者背景,同時教師要檢查學生自學的情況。精讀課時,教師要教會學生針對不同文章運用不同閱讀方式,重視學生對文章解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掌握程度設計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閱讀,大膽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所以開展單元整合閱讀教學教師要“以人為本”,提高學生的求知欲。例如:《桃花源記》這篇文章的學情分析,這是初二的一篇文章,學生在初一時已經學習過文言文,但是文言文知識積累較少,而且基礎薄弱,文言文閱讀能力不足。針對學生的這種狀況,教師首先讓學生進行預習,查找不會的生字、詞,接下來查找陶淵明的簡介。初中階段學生由少年過渡到青少年時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要用語言材料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有部分學生缺乏閱讀方式和技巧,因此教師也要教授學生如何閱讀,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在教改之下,語文教學內容不僅是語文教材,還包括課外閱讀內容,因為語文教材文章有一定局限性,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主題單元整合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加入課外閱讀內容,拓寬學生的眼界,提高知識量。例如:《背影》這篇文章,學生在學習后對朱自清有著很高的興趣,此時教師可向學生推薦朱自清作品《蹤跡》、《尋朝》、《你我》、《新詩雜話》等文章。學生在閱讀后,教師可布置寫作任務《我眼中的朱自清和他的作品》,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能深化對作者的理解。這種教學方式更有利于展開大語文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單元整合閱讀教學不僅是對學生的考驗,也是對教師的考驗,并不是編排好教材內容就能提高課堂效果,而是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系統化的整合,這樣才能發揮單元整合閱讀教學的真正效果,這也是較為復雜的過程。在日常工作中,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內容,對文本細致研究,不能過于依賴教學參考資料,而是脫離教材和教參,這就需要教師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精準解讀文章,這樣才能合理設計單元體系,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這種教學方式才能真正發揮主題單元整合閱讀教學的作用和意義,讓學生通過一篇文章理解多篇文章,從而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結束語:總而言之,主題單元整合閱讀教學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為語文教學提供新型授課方式。因此教師要努力提升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提高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優化教學效果。學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也能逐漸獲得語文閱讀技巧和方法。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完善這種閱讀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接下來的語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