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謀道鎮長坪小學,湖北 恩施 445400 )
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普遍是以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運動能力,給予學生安全保障為主要的教學目的的,教師在這種教學觀念的影響下,也會過于注重對學生體能訓練的強化,但由于小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肢體協調能力存在不足,超負荷的體育運動難免會對學生造成身體負擔。而在小學體育教學中以體育游戲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不但能夠強化小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還能夠讓學生在對游戲規則思考和理解中促進學生智力發育和個性發展。
在以往的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采用“熱身訓練——示范、講解運動技能——學生練習——教師評講”四步走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較為固化沒有新意,教學氛圍和教學環境也比較單調和沉悶,學生很難在這種教學形式下產生學習興趣,便會在課堂教學中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溜號等現象,無法對教師的示范動作形成正確的理解。而體育游戲并不是一種固定的教學形式,它會隨著體育教學內容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樣一來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期待感便會增加,體育教學也會充滿趣味性,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學習效率也會得到提高。
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大多數小學體育教師會過分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紀律問題,在教學中的表現比較嚴肅和緊張,而小學生比較敏感,很容易察覺到教師的教學態度,而產生害怕教師的情緒,不敢與教師進行接觸,在運動中出現情況時也不敢及時向教師匯報,使小學體育教學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而將小學體育教學與體育游戲相結合,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機會,使學生和教師更好地了解彼此,緩和師生關系,降低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危險性,使小學體育教學正常開展。
大部分小學生的年齡都處于7~12 歲的年齡區間內且具有貪玩好動的天性,因此,小學體育教師若想利用體育游戲活動激發小學生的體育興趣,提高小學體育的教學質量,就應該尊重小學生的天性,讓小學生的天性在體育游戲活動中得到充分的釋放。教師在設計與開發體育游戲時,可將小學生的興趣偏好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學校中的教學資源,將教材進行拆分,以體育游戲活動作為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從而在滿足小學生貪玩好動天性的同時,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獲得體育技能,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如,在教授小學生“投擲揮臂”這一基礎動作時,教師可在教學中開展“扔飛機”的游戲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要控制在3~5 人,讓每組學生橫向站立,并將自己準備好的紙飛機用力拋出,比誰的飛機飛的又遠又高。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體育游戲就能夠改善以往那種“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練習”陳舊的教學形式,小學體育教學也會更加具有趣味性,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也會更加高漲。
小學體育教師若頻繁使用固定的游戲活動來開展體育教學活動,不僅不能夠發揮體育游戲的真正教學價值,小學生也會對這種游戲形式產生厭煩情緒,而降低參與體育游戲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學會創新和變通,使用多種途徑和方法變換游戲中的玩法和游戲形式,讓學生保持對體育游戲的新鮮感,使體育游戲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新穎性。如,在學習“50 米快速跑”時,教師首先可在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部分,運用多媒體或語言的形式為學生講述世界短跑明星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高人與矮人”簡單的游戲活動,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對“50米快速跑”的知識和運動技能形成一個全面的認知和理解,避免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出現動作錯誤而受傷的情況出現;其次,在學生練習“50 米快速跑”時,教師可設計“奪寶”的游戲活動,將學生分成四個縱隊,并在每個縱隊的50 米前方設置一個藏著謎語的箱子,讓每個跑完50 米的學生拿到一個紙條,當一個縱隊全部跑完后將紙條拼在一起組成一個謎語,最先猜出謎語答案的縱隊獲勝。這樣具有新意性的設計體育游戲活動,不但能夠讓單調的運動練習變得具有趣味性,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學生的體育興趣也能夠被輕松的激發出來。
結語:綜上,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結合游戲活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小學生的體育興趣,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的強化小學體育的教學效果。因此,小學體育教師要善于創新體育游戲活動的形式,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興趣和實際的教學內容,積極創編與開發體育游戲,挖掘游戲活動的教學價值,尊重小學生的天性和個體差異性,使學生通過快樂體育實現全面發展,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