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
(長春市第五十三中學,吉林 長春 130031)
積極心理品質包括積極的認知品質、情感品質、意志品質及人格品質等四個方面。從系統論的觀點講,人的心理由各個心理的子系統(認知、情感、意志、個性 等)構成。其中,認知是前提和基礎。著名學者聶幼犁先生指出:“發展能力的核心是提高知識學習的質量—— 讓學生掌握最有智力價值的史實、史論、史法知識,并使它們被掌握到較高的運用水平和自動、自覺程度。”因此,知識學習質量越高,思維能力就越強,認知品質就越好。歷史教材作為經典范例,呈現的是最有智力價值的知識,是影響學生認知水平的著力點,應成為師生主動 探究,實現三維教學目標的重要工具。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觀視教材為引導學生知識構建、認知發展、人格形 成的平臺,是師生對話的腳本,是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學會用教材,活用教材。活用教材不能脫離教材,而是改變過去對知識點的全盤接納和機械 記憶,讓知識點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最活躍的變數,變“誘餌”釣起學生思考的魚。
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先生認為,教育必須遵循個性主義的原則,發展人的個性。新課程明確要求,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個體獨立自主性即通過教 育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 (自尊與尊重 他人);優化學生的主體性格品質(積極、樂觀、包容等);提升學生的主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落實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要著眼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考慮到心理教育的特殊性,因教擇法。情境一體驗式是歷史學科心育較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心理體驗有兩種,被動體驗和主動體驗。
被動體驗是自發的、直接的,不憑借主觀意識和反 省的努力,它包括三個基本環節。1.情境——創設體驗環境。教師有意識地創設物質的、人際的、精神的情境、使學生置身其中,形成情感互動、體悟的自然氛圍。2.溝通——問題的設定及展開。教師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通過師生之間發散性的對話,讓情感的碰撞逐漸聚焦為一種看法、認識或觀點,并自然積淀為心理品質的一部分。3.感悟——體驗的分享及反思。教師有目的地啟發和引導,將無意識的喚起推向有意識的理解,讓學生在分享和交流中捕捉靈感,體悟生命,正所謂“陶冶性情,增長智慧”。
陶冶是一種正向的潛移默化,是很高的境界,它依賴情境創設的真實度、自然性和感染力,更依賴于融洽的師生關系,融洽是指師生心與心的融通,敞開自己,傾聽對方,和諧相處。在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圓桌效應”。在國外,一些人熱衷于在中國餐館舉行聚餐,因為餐桌上有一塊可以旋轉的圓盤來擺設美味佳肴。圓桌呈現出來的柔和感和曲線美使就餐者很容易產生出“親切的關系”、“和諧的閑聊”、“融洽的氣氛”等感受,人們便把對圓桌所產生的心理效應簡稱為“圓桌效應”。
主動體驗是主體在體驗活動中有意識的主觀努力,并構建生成意義。歷史是一個大舞臺,歷史演進的過程就是一幕幕活生生的戲劇,充滿了各種離奇的人生境遇和變幻莫測的人際關系。以編演課堂歷史劇為例,主動體驗也包括三個基本環節。1.策劃——集體的創造。學生以小組方式進行活動的策劃(包括編寫劇本,制作道具,組織排練等),通過集體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讓學生在沖突中學會妥協,降低防御,學會做出決定,建設性地解決問題。2.演練——角色的分配。學生依據材料理解和表達所飾演角色的價值觀和內心世界。通過角色心理的演練,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同理心,讓學生在換位思考中學會自律,增進人際關系的敏感度,有助于學生控制沖突時的個人感受和情緒。3.構建——意義的內化。學生以討論或總結的方式做出自主評價。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自我對話,讓學生在內省、反思 中學會自我調整,自我釋放,走出心理困境,嘗試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的自主構建。
歷史學科心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創造力。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推曼等人從 1912 年起對 1528 名高智商少年,進行了長達 50 年的跟蹤調查研究,發現被試者大多數是有成就的,但也有20%的人沒有超出一般人的成就。推曼的研究顯示,高創造力的產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結合。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中就包括含著創新精神,自信,堅強等心理素質。心理劇的創始人莫雷諾認為:每一個人身上都潛藏著自發的創造性因素,但在應試教育中,單一的考試成績評價方式,將學生創新意識禁錮在“標準答案”中,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新課程改革正在積極探索考試評價方法的變革,歷史教師要學打太極拳,借評價之力,把應試的壓力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評價觀念和評價方法的更新對歷史教學是有啟示作用的,歷史學科是一門“聰明學”,歷史學習不僅在于史實,更在于史法,史論,其中包括如何評價歷史(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讓學生在學會評價中學會思考,學會創新。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與人的學習有著緊密的聯系。心理健康意味著能夠保持一種良好的和諧平衡的心態,與之相適應的神經系統也會處于一種平衡靈活的狀態,其中包括強烈而持久的動機、穩定而愉快的情緒、堅定的意志和積極的態度等。這些積極的心理品質,不僅是歷史學科心育的目標,更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保證,因此歷史教師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教育的能力。在改善教法與學法的同時,改善學習關系,做到既育人,又育心,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