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要了解工匠精神教育,我們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即是擁有專業技能的人員,他們所具有的那種為追求技術精湛而專注忘我的工作態度就是工匠精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早已擺脫勞動密集型制造行業為主的形式,而是朝著精造和創造努力邁進的階段,職業院校所培養的技術型人才所具有的工匠精神對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職業院校所進行的工匠精神教育不是簡單的對專業技術的雕磨,正確的價值觀、自主的學習態度、探索與創新的能力、敬愛師長團結協作的品質等等都屬于工匠精神的深厚內涵。這些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學校對學生的日常管理。職業院校的學生很大一部分叛逆心理較強,缺少學習熱情,自我約束能力偏弱。因此在學生日常管理中首要做到的就是行為約束,引導學生理解工匠精神,了解怎樣踐行工匠精神,使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不是遙不可及的,自己也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逐步達成。規范化的管理制度、嚴謹有序的活動安排、獎罰分明的管理條例等是確保工匠精神教育能夠順利有效推行的強大后盾。二者的融合才能夠使工匠精神教育得到更好的效果,為新時代的中國社會建設提供優質人才。
上文我們強調了二者融合的價值,那么怎樣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中滲透工匠精神教育,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呢?下面我們從理念氛圍的烘托、專業技術工匠精神的養成、新型管理模式在學生學習與生活中的運用等方面逐一探討。
教育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要想學生具備工匠精神,首先就要提供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氛圍,這是對學校校園文化打造的要求。運用櫥窗、廣播站、校園周刊的形式向學生普及工匠精神的概念;組織學生參加工匠精神專題教育活動;開展辯論賽、演講、情境表演等形式的競技類活動。讓工匠精神的理念充滿校園的角角落落,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為了激勵學生們爭做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技術人才,在校內評選“優秀小工匠”,將學生身邊的同學照片及相關個人資料放進宣傳櫥窗、廣播站等地方,讓學生們感受到工匠精神是可以觸摸的,也方便大家學習和模仿,只要用心去鉆研和學習,下一個“優秀小工匠”就會是自己。這項活動對師生都是非常好的激勵措施,大家都積極地精進自己的技藝,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候選者的事跡也成了校園記者爭相報道的對象,有力地推動了工匠精神在校園的傳播和推廣。
讓學生了解大國工匠的成長與奮斗故事,他們對技藝的專注執著、鍥而不舍、探索創新感人至深,那種崇高的工匠精神是遙遠而又真實的,是每一位同學為之努力奮斗的目標。高鳳林、顧秋亮、孟劍鋒等具有代表性的大國工匠人物就如同追求工匠精神這條道路上的燈塔,指引著每一個學生前進的方向。
職業院校內的學生學習著自己將要從事崗位的專業技能,這些技能的學習更需要工匠精神的代入。學生上課尊敬老師、遵守課堂秩序是對自己的約束和管理;教師課上儀表舉止得體、精神飽滿亦是對學生的尊重和對自己的負責。這些看似每一天都發生在校園內的小事卻是我們所倡導的發揚工匠精神的小小縮影,因為一堂課程能否順利完成與學生和教師的狀態好壞息息相關,每一課教師學生都以最良好的精神狀態學習,那么點滴積累,專業知識也會越來越強,這就是注重細節帶來的益處。
在專業技術的學習中發揚工匠精神,就是要對自己所學內容的精益求精。很多操作類課程,都要舉行實戰模擬演練及實際操作,舉行各種操作類大賽、花式技巧演示,師生同臺競技,賽后分析總結等等。不僅督促學生去學習,也促使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技能,在實際操作中總結出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與教師之間交流學習,不斷改進、創新專業教學模式,這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是工匠精神的具體呈現。
這就是著名的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和安全的“6S 管理”,它同樣適用于學校內對學生的管理,為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養成良好的習慣提供根本保障。如工作習慣中對學生在專業實踐訓練場地內的要求:保持衛生清潔、過道暢通;設備、材料擺放整齊;操作臺上只有與操作相關的工具;常用工具擺放易于取放等。其它像操作流程等也都有嚴格的標準,養成學生嚴謹、細致的工作習慣。生活習慣主要是對宿舍的管理,劃分各功能區域并責任到人;衛生有定期清掃記錄及檢查標準;嚴格規定私人物品擺放位置;公共區內放什么不放什么等。學習習慣則除去紀律、合作精神外,還對學習物品擺放、筆記記錄相互區分等細節做出相應要求。這些嚴格的管理內容對于中職院校學生來說非常實用,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的形成好習慣,是鍛造學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徑。
工匠精神是整個國家發展都必須的一種精神,職業院校將工匠精神教育融合進學生的日常管理之中,成為學生順利畢業的一項必備素養,這對學生未來走進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來說至關重要,會促進學生最終走向自我價值的實現。每一位學生的成功凝聚起來就是國家的成功,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也是實現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