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文
(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新聞與傳播學,廣東 珠海 519087)
《病隙碎筆》內容確如其名字一樣,是由一篇篇的小段落組成的一部散文隨筆,每一段都有它獨特的意義和主題。內容豐富且雜碎,文字表達很理性又抒情,充斥著矛盾、對峙,還有答案。每章節都有一個史鐵生自己的觀點。我覺得史鐵生是在通過寫作不斷地自我思考去跨越每一次的磨難,不斷為自己灌輸信心和希望。《病隙碎筆》也許是史鐵生自我救贖、反思的產物,因為史鐵生曾說過他是為了活著而寫作,而不是活著才想寫作。
作為一個將近四年沒有認真學過語文的新西蘭留學生,我對史鐵生的印象還只是出現在初中課本里殘疾作家。如今我這因新冠疫情的影響而改變的人生道路,許正是需要通過史鐵生所談及的人生意義和信念去尋找我所需要的人生觀去支持我前行,不斷變換著人生賽道和戰術。《病隙碎筆》是一部能引導我探索人生命運,信念的散文隨筆集,史鐵生作為一個幾乎一生都在與病痛斗爭的“職業病人”,肯定會對人生意義還有信念有著深刻的理解,還有他命運多舛的人生不是普通活著的人能體驗得到的。
我讀《病隙碎筆》也有一小部分原因是因為我98 歲的太太,在前不久因為腦溢血住進醫院搶救住院了,這讓我再次回想起了多年前外婆的去世還有爺爺的去世。每一次的生死離別都讓我忍不住思考人活得這么努力是為了什么。雖然人必然都有一死,但我卻還是會在追悼會上看著逝者的遺體嚎啕大哭,想必有一部分原因是人人都怕死。哭,或許除了對死者的懷念應還有與死亡近距離相處時那種無可奈何,一種無助。《病隙碎筆》定能助我走出人對于生死的局限。
史鐵生在青春年華就有了肢體上的殘缺,經歷了時代,家庭,病痛帶來的多重折磨才慢慢的懂得了我所困惑的人生意義。下鄉上山、雙腿癱瘓、腎病、尿毒癥、母親去世。他經歷了這么多的苦難,所以才對別人花上幾十年都可能想不清楚的人生意義與信念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在《病隙碎筆》中多次出現了有宗教色彩的思考,比如書中提到的西方宗教基督教,史鐵生對上帝還有神明進行研究還有猜測,進而對信仰信念的寄托得出了結論:“不逃避苦難,亦不放棄希望”。這種和宗教有關的思想實際上是人對生命的終極關懷,而且對所有人都是能產生共鳴。
如書中的約伯與上帝的那個例子,約伯虔誠的祈禱,但是上帝還是不斷給他帶來人生的苦難去考驗他,因為不斷的苦難才能讓約伯懂得人生需要信心還有希望的原因。所以史鐵生說上帝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人知道信念還有希望的重要,我想這就是史鐵生為什么能一直樂觀的與病痛抗爭到死的原因,因為他懂得了人活著必須不斷用信心把生命力灌注進寫作,從而有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并用來安慰自己,從現實的苦難中脫離。像史鐵生這樣靠寫作寄托希望,去追尋人生意義也算是一個美麗的謊言吧。
寫作把史鐵生從病痛中拯救,他作為一個寫作者邊寫邊向著不知所終的方向祈禱。有些東西就不能過多的深究,就比如人生意義,我覺得《病隙碎筆》有兩句話非常有道理,“徹底的圓滿只不過是徹底的無路可走。”還有“天堂不是一處空間,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這兩句話都在提示我們,人生就是在不斷地追尋活著的意義,但我們不能急著去找到盡頭,因為那里或許什么都沒有,史鐵生的小說《命若琴弦》里的故事就很好地闡釋了這一點。小說里的老瞎子按著師傅說的彈斷了1000 根琴弦作為藥引子,終于拿出琴盒里治目盲的藥方去藥房配藥,結果藥方其實是一張白紙。這個故事就很形象地說出史鐵生與寫作的關系,不斷寫作去尋找活著的意義直到死去,這也就是向死而生所要表達的吧,追尋意義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所以每個人都在苦難中不斷地變更人生賽道去追尋自己真正的意義吧。關聯到因為疫情影響而放棄了出國讀大學的我,我的信念并不會像史鐵生那樣寄托于寫作,畢竟目前的我并沒有經歷他那樣的嚴重的挫折,但我認為我應當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樹立一個信念。
作家王安憶曾評價過史鐵生,因為史鐵生腿腳不便而讓他的作品都有一種局限性,導致史鐵生失去了接觸現實生活素材的機會,所以他寫作都是通過自己理性的認知,而不是用感性的方法。確實史鐵生的作品少了那么些現實素材,但是因為他獨特的經歷還有深度的思考,他也能從身邊捕捉細小的人事物來引發深厚的思考了。比如史鐵生在《我與地壇》書中描述了形形色色的人,但一個北京的地壇和世界比得有多狹小?人際是多么有限?可是史鐵生卻通過地壇里的人看見了人生的一個縮影,因為他被病痛纏身,母親去世等都給了他感悟,讓史鐵生用一種大局觀透過一個園子看到了整個世界的百態。
“藝術或文學,不要成為生活的侍從或幫腔”。這是史鐵生在《病隙碎筆》里提到的,他通過寫作尋找自己的善惡,分析筆下的人物進行自我反思和懺悔,用自己的血肉和心智去受造。殘疾與愛情是史鐵生在寫作中最常提到的,這都是他從自身的生理殘疾開始意識到的,他說所有人都是殘缺的且都是孤獨的,所以人們才會對人生的意義產生思考。看了《病隙碎筆》后我對悲歡離合又有了新的看法,面對親人的離去,不能過度挽留或者沉浸于悲傷。我知道每個人都會向死而生,人的一生也會穿插過幾場葬禮。對于即將面臨死亡的人,我只希望他們今世的愿望已圓滿完成,那是他們在邁向死亡之前會回顧的美好,自己活的是否有找到自己的信念,又寄托在何處。對于活著的人來說,既然人有生死,那么就要懂得換位思考,不能自私自利的以自身利益出發去衡量死者帶來的得失。憐惜親人的去世也許也算是人的一種欲望,對長生不老的欲望。
“人便是這生生不息的傳達,便是這熱情的載體,便是殘缺朝向圓滿的遷徙,便是圓滿不可抵達的困惑和與之同來的思與悟,便是這永無終途的欲望”。看了《病隙碎筆》我似乎知道了什么才叫人生信念還有如何正確面對生死,但是哲學有關的思想對于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覺悟,只能表達自己的理解從而給予他人幫助。就像史鐵生把寫作當成自我救贖,卻同樣能用文字引領我們進行自我反思并找尋到自己前進的動力,不迷失方向,踏上一條不后悔不悔恨不迷茫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