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瑜
(昆山開發區綠地幼兒園,江蘇 昆山 215300)
我園摸索著開展“生態教育”已近四年,從最初的將“生態教育”狹隘化地理解為“環保教育”,到現在的擴展為“將實現人類和自然社會和諧、良性、全面的可持續發展作為重點”的生態視野;從零星的小活動到有計劃的微課程實施,在科研之路越走越寬。
有研究表明,在物質條件日益豐富的今天,很多兒童得了“自然缺失癥”,這不是醫學上的診斷結果,而是兒童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越來越遠,很多成年人也感到了這種缺失感的存在。因此,我們主張自然教育,因為大自然千姿百態、氣象萬千、瞬息萬變,蘊藏著巨大的教育財富,是一部具體、形象、生動可感的百科全書。孩子生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親近自然是兒童的天性,他們更容易與大自然溝通融合。我們為幼兒創設了自然野趣的戶外環境,鼓勵幼兒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從而釋放天性。
我們利用幼兒園原有的自然條件,將幼兒園建成一個有小果園、小花園、小菜園、小樹林、小山坡、小草坡的綠色生態園。設置鵝卵石小道、小木樁群、玩水、玩沙池等以自然材料為主的活動區域,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由自主地活動,釋放天真活潑地童真。在“幸福農莊”,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商量種植內容,學習種植、照料的方法,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并進行記錄;在“叢林探險”“穿越火線”和“野營部落”這樣的區域,孩子們在樹林間穿梭、在草坡上打滾,享受大自然給予的挑戰和樂趣。
生態視野,是一種“兒童本位”的、發展的立場,核心要素就是尊重兒童,而信任是尊重的一個重要體現。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包辦代替,不能簡單地給出標準答案,而是要了解他們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有哪些,預估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需要掌握的技能。在這個基礎上給予他們信任和支持,為他們提供充分的機會和必要的輔導,使他們能親自進行不斷嘗試和歷練,從而積累經驗、建立自信并獲得發展。例如在微課程《我們的蘑菇集市》中,前期,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制訂“我們的蘑菇計劃”,讓他們自主解決分組、品種、環境選擇、借貸成本等問題;中期,教師引導幼兒通過查閱資料來嘗試種植,并且“放任”幼兒體驗失敗;后期,又采納了幼兒關于宣傳和定價等方面的意見。因此,整個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獨屬于孩子的活動計劃和問題解決方案,孩子們也始終飽含著參與活動的熱情。
我們認為,幼兒時期不是強調解決問題的適宜時期,而是要引導兒童去尋找、探索與環境的關系,去理解自己和自然的關系,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發自內心的感悟,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在環保教育中,人們常常會用一些直觀的圖文案例,引發受教育者的危機感和責任心。然而從兒童發展的角度考慮,大量負面的信息會令兒童感到害怕,使他們產生無助感。同時,這些信息往往是離兒童的生活比較遠的,有些還超出了他們的理解范圍,而當兒童面對這些問題時,他們通常會感到內疚和困惑,讓兒童肩負起教育成人的責任,是不合理的。因此,在環保教育中,與其期望兒童改變他人,不如引導和激發兒童產生對地球的熱愛。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將環保課程的基調確立為“快樂”,讓孩子將關愛地球的思想從熱愛和關心地球的態度中自然地流淌出來。在“地球一小時”活動中,我們向全體孩子和家長發出倡議,組織開展了“相約星空下”快樂體驗活動,讓孩子們走出家庭、相約星空下、擁抱黑夜、遇見奇妙的新世界!幼兒家庭可以根據自身具體情況與同伴自由組合,在點點繁星的夜空下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們一起暫別電能、聆聽故事、創意嬉戲;亦可以相約影子游戲、手指游戲……
我們設計了幼兒園生態微課程整體框架,即“四葉草‘親·歷’課程體系”。“親·歷”課程中的“親”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親身,二是指親子,“歷”一指經歷,二指歷練。“親·歷”課程強調以親子共育、家園合作方式開展親身體驗的活動,提倡在與大自然的互動中積累經驗,同時關注社會人群的生態意識行為,宣傳自然共生、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生態理念,努力建立以幼兒園為中心的周邊生態共同體。“親·歷”課程更加強調課程實施以及孩子成長的過程,一改以往輕過程而重結果的教育觀念。
我們的“四葉草‘親·歷’課程體系”包含四大板塊,即:健康生活課程、快樂環保課程、智慧探究課程和幸福家園課程,每一個板塊又有著豐富的活動內容。健康生活課程,即促進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課程,涵蓋了與身體保健、自我認知、科學作息方面的相關內容,身體保健還包括認識了解體格與飲食健康等方面,引導幼兒探究身體的秘密,提高自我意識。快樂環保課程,注重與生態材料的互動,包括教育環境專題、舊物回收專題與藝術創想專題。材料蘊藏著巨大的教育價值,通過回收舊物、利用舊物,進而豐富教育環境,突顯環境這一隱形教師的作用。智慧探究課程,主要包含與自然科學相關的內容。捕捉幼兒對大自然中萬物的興趣,引導其通過探索活動了解動植物,進一步樹立和諧發展、共生共存的生態理念。幸福家園課程包括親子共育和社區聯合專題內容,我們將積極邀請家長、社區參與到研究中,努力營造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有機生態網。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秉承生態視野,強調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經驗積累和自我感受,努力在“兒童教育”與“生態環境知識規律”之間構建一座彩虹橋,讓兒童快樂、滿足地從中走過進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