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婧
(佟江小學,吉林 通化 134001)
我國教育部高度重視通過傳統文化來促進美育教育。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美術教學大綱(試用)》中就明確提出了有關教學內容應體現民族特點,充分發揚我國民族、民間優秀的藝術傳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更是進一步指出要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并對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再一次強調“關注文化和生活”。由此可見,傳統文化作為美術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僅能促進小學生美育的養成,還能起到傳承與發展民族文化的作用。
美術課堂除了培養學生掌握美術知識與技能以外,也是實施美育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途徑。小學生是祖國的小樹苗,美育應從小抓起。美育教學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突破口,可以促進學生和諧人格的養成。而且現代的美術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藝術而藝術,更是透過藝術教育使學生明白學習的內涵和意義,以達到對自我文化的認同。世界是多元的,世界也是民族的,在《標準》基本理念中有這么一段話: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為此,需積極引導小學生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并對文化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教育部在2014 年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提出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的教材體系。通過對優秀民族文化、民間美術的教學與欣賞,既可使孩子們感受到古老中國的魅力,也可引發學生對祖國、家鄉的熱愛之情,培養和增強他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形成健康的個性人格。
傳統文化作為教學內容的選擇首先要貼近本地域和孩子們的生活,讓其一見到就可萌生親近感、熟悉感。選擇上應突出本地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地結合課堂教學,與孩子們的生活聯系起來,提高美術教學的效益,突出地方美術教育的特色。目前,在美育教學中,許多地區積極加入了“家鄉元素”。例如我們學校開設的校本課程“長白山滿族剪紙”,就是由省級骨干教師李偉帶領同學們一起開創的,巧妙地將滿族剪紙與美術教學相融合,成立了剪紙藝術社團,已將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下去作為今后發展的方向與目標,幫助學生更好了解并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藝術形式,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美術素養,推進傳統文化的藝術名校建設,在通化市開創了非遺文化美育的傳承。目前這些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價值,但民族文化斷層的出現不可忽視,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工具、教學理念的單一也亟須解決,只有當我們將傳統美術與基礎美術合二為一時,才真正地做到了對傳統美術的保護和搶救。因此,在傳統美術教育中,教師應盡可能發掘并顯示美術作品的線條、色彩、結構等視覺形式美及其所蘊含著的濃烈鄉土味和純樸的民族情,借以誘發學生熱愛我們民族、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以及對美的追求。
傳統美術進課堂,除去在內容選擇上以地域性、生活性、有利于兒童身心發展為指導,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也應該是靈活多變的。針對不同的民間美術類型和難易程度,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成果展示階段也應保持多樣性。作為最傳統、直接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顯而易見的。為了拉近學生與剪紙藝術的距離感,可以營造“剪紙特色”的班級環境。在班級活動區擺放剪紙作品,并將制作過程和步驟以照片的形式依次排開,使學生通過與環境的互動,進一步感受剪紙、了解剪紙。教師可在課前要求學生準備一把剪刀、一方小紅紙,然后選擇開門見山式的課程導入,將事先剪好的剪紙展示給學生,并借此講授各種剪紙工藝,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接下來引導學生觀看不同類型的剪紙過程,并討論制作方法和步驟以及注意事項。如剪紙時要注意折疊方式、圖案設計、鏤空剪法等。然后教師對剪紙作步驟總結并現場示范。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自主創作。在下課前將學生的剪紙作品收集起來,集體欣賞討論。
成果展示應注重方法和樣式的多樣性。除去在班級里進行展示以外,也可以組織傳統文化校園行,增添校園文化。另外,可邀請家長參與互動,增進親子教育的效果。還可邀請一些非遺傳承人與學生們一起分享學習成果,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和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美術課,既要繼承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美術文化傳統,又充分體現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并使學生發生真實性學習。傳統文化藝術包羅萬象,在內容選擇上必須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那些健康的、高雅的、純正的、與我們現代生活相聯系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作為素材與現代設計的有機結合為美術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教師在美術教學上應引導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現代生命力,使孩子們意識到傳統文化不是過時的、老派的,而是繼續向前發展的。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上的應用雖已開展,但還不夠成熟,許多問題尚待解決,對學生美術素養的培育和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依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