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仙香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龍華中學,福建 莆田 351200)
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學生普遍存在以下幾個特點:基礎薄弱、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學習方法不夠科學、學習目的性不強、學習熱情低,總體來說學生起點低,層次類型多,學生差距大的特點,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一個班級上,統一教學目標很難達成。如果抓中間就會丟了兩頭;如果抓尖子勢必失了大多數,極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課堂效率。如果還是采用“一刀切”、“一鍋煮”的辦法進行課堂教學,勢必造成優生不優秀,差生差到底、中等生會后退,其結果不難想象。
分層次教學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面向不同學生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特點,分層次教學給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次的教學,給予分層次的作業,開展分層次的檢測,進行分層次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感、學有所獲,在各自的掌握區域內得到最充分的發展,較好的完成學習任務,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實現因材施教。它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差異的基礎上進行分層次,教師根據學生個性差異選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和能力目標,實施分層次教學,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提升。
因材施教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所存在的差異,將原來單一性的教學目標改為分層次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潛力進行分層,將教學目標大致分為:基礎性目標、能力性目標和拓展性目標;分析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創建分層次情境、研制分層次相關的作業、試題及完善分層次評價體系。
對學生的分層次分類不能一成不變,應該及時調整。教師通過階段綜合評價對分層次學生各自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理解、發展等動態變化情況,對學生的分類分組進行及時調整分層,良性地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在分層次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目標及情感價值觀的設計要依據學生思維發展、認知情況發展規律和順序來設定,由低到高層層遞進,來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推理的學習能力。
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和能力差異,將學生分為若干層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和課堂組織形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提高。例如在進行《組成細胞的分子》細胞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試驗教學時,教師可以把生活中常見的含蛋白質豐富的泡發的黃豆、雞蛋、牛奶,讓學生自己選擇材料進行簡單的蛋白質鑒定。在學生分組的原則,按學生學習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的不同,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來進行準備。實驗開始前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代表進行實驗思路及預期實驗結果的預測進行交流,如,實驗小組即將進行蛋白質鑒定的具體實驗示范過程。然后再由各組學生進行的實驗,這樣不但可以及時糾正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出現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實驗中發現問題,找出有顏色反應的生物實驗在材料的選擇上應該盡量選取無色的或接近無色的,比如蛋黃不能用來實驗,黃豆應該磨成漿才行等實驗應該關注的知識。最后由每個組選派的學生代表結合本實驗過程及已知的知識進行補充、修正、歸納總結。通過實驗分層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及創新能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自己努力得來屬于自己知識的喜悅之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樹立自信心。
學習目標分層即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完成的學習目標分成由低到高的層次目標,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所存在的差異,將原來單一性的教學目標改為分層次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潛力進行分層,將教學目標大致分為:基礎性目標、能力性目標和拓展性目標。例如《有絲分裂》分層次教學實踐中,教師將學生按學習能力的高低把學生分為A、B、C 三個層次,由A層次的學生歸納總結出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姐妹染色單體的變化規律并繪制曲線,B 層次的學生繪出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間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分裂圖像(染色體數為4 條)。再由C 層次的學生講解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各個時期變化異同點以及相關時期的細胞變化特點。本節教學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和發現,又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即強調了協作學習,又張揚了學生的個性特長。
素質教育要求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創造性,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以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例如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一課中,首先教師可以選取恰當的動畫視頻讓學生觀看,讓學生形象直觀感受生物的進化,接著可以展示動物或植物進化圖片讓學校尋找進化的規律: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的進化規律;再分發資料讓學生在資料中發現生物進化的典型代表理論及生物進化的實質。如果學生遇到了問題,可以及時向老師或同學進行交流、討論,教師總結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分層指導,幫助學生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通過分層次活動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既關注了個性差異,又實現了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現課堂教學的學生主體地位,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差異,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研制基礎性、計探究性和開放性的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并從質和量上分出不同的層次。“量”指設計的練習和作業題應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需求。可設計必做題、選做題、挑戰題,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例如 《光與光合作用》必做基礎題“量”的設題: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回歸教材題量為6 題,回歸教材實驗現象練1 鞏1,幾個實驗對比練1 鞏1,知識遷移及實驗探究練1 鞏1。“質”指作業的質量應分層次設計。一般可安課標的要求難易程度和考試分類分為基礎題、提升題和,要求所有學生都能準確地解決基礎問題,完成大綱規定的學習目標。
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課堂教學內容和作業的完成情況,給不同學生以不同的評價。首先,針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評價,包括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和課后檢測的評價。其次,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差異的評價。優生對他們的評價要嚴格,不但要求他們能夠準確完成提升題,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差生尋找閃光點,用激勵的評價,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中等生盡量幫助他們實現知識最優化。
近幾年教師通過實踐、研究、探索、調整不斷改進分層次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取得較好效果,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實現了分層次教學預期的目標:優生冒出來,展現個性特長,中等生隊伍壯大了,綜合能力明顯提升,差生不再落后,實現“脫貧致富”,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在自己的“領域”得到充分的發展。分層次教學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教學策略,除了課前的精心準備和選題、課堂教學的不斷改進和優化外,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思考與實踐。